悦享芳华第期
你是否为家里那个害羞的、胆怯的、不爱说话的、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担忧过、生气过、失望过?你是否本身曾经也是,或者现在仍然是这样的人?那么,你知道吗?有一种选择性缄默症(英语:Selectivemutism)。它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患者有正常说话的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罕见心理失调。北大校友罗新的女儿,就曾经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沉默的天使:
女儿与“选择性缄默”
罗新
记得我大女儿ZI大概八、九岁时,我邻居的小孩当上模特,时不时地上个杂志。我邻居就鼓动我也带女儿去,说可以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胆量等。我就带女儿去了那个模特中介所。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面对对方的提问,我女儿自始至终,没有说一个字。后来那人没办法了,对我们说“以她的形象,我给她找点活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她总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啊。要不,你们先让她上一上表演培训班?"我们垂头丧气地回家了,也知道让女儿去做这些事太为难她了。这事就这样过去了。一晃十多年了。她如今已经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说起当年的事,她记忆犹新。她说:“当时那人问我,你多大了?我不说话。问了我几次,我也不说。后来,那人就伸出一个手指,问,你是一岁吗?我还是不说,他又伸出两只手指,问,你是两岁吗?我还是不说....."我俩哈哈大笑,颇有点往事如烟的感觉。
最近才知道,女儿小时候,可能患上了一种叫做“选择性缄默”的心理障碍。患有这症人儿童和成人能够正常说话,但是在某些社交场合却无法说出来。讲一讲我女儿的事吧。她是我们夫妻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我的大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我老公的大家庭的第一个女孩儿。可以说出生前出生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四个月大的时候,问题来了。
(选择性缄默通常在幼儿时期就能表现出来。)
她开始认人了。从那时候开始,她一见生人就哭,大人如何安慰都不行,后来发展到,只要远远地发现前方有人过来,她就大哭。好多人没办法,一看见她就赶紧躲开。“罗新的女儿”,成了小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和老公都是开朗随和的人,家里家外都正常不过。我们以为她只是胆小,多让她见见生人,多出去走走就好了。其实不然,情况根本无法改善。说实在的,我们很多时候挺尴尬。后来大一点,还是如此。不和人打招呼,不敢看别人。她还不爱照相,怕很多东西。我们想尽办法,比如家里来人了,强迫她出来打招呼,或者客人走之后,和她讲道理,甚至训斥她;强拉着她照相(至今她小时候的照片全是皱眉头,不情愿的表情)。以为造成这一切是她胆小的原因,就千方百计地“锻炼”她的胆量。她怕从高到低坠落的感觉,就带她去坐电梯,坐过山车,坐滑梯。
(她小时候照相,永远是这个表情。)
我们心想:硬让她试几次就好了,她克服了恐惧感就没事了。结果,我们去迪斯尼时,仅仅硬拉她做个最简单的儿童过山车,就几乎把她吓个半死。后来我们想开了,接受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实。一辈子不滑滑梯,不坐过山车也没啥,没必要就上升到她不勇敢、胆小怕事的高度上。世界上可做的事太多了,总会有她不怕的。家里来人,她不愿意出来,就不叫她。再也不强迫她去坐电梯,陪她爬楼梯。不爱照相也没关系,就不照吧。她五岁时我们来美国,情况没什么大变化,不过这里班级人数少,老师也比较宽容。她上课不发言,平时不合群,但也可以呆下去。我是这两年才知道这个“选择性缄默”的。和许多家长一起分享过心得体会。大家比较共同的看法就是:静等花开。
我以前的意识里并没有“静等花开”的理念,我只是有意无意地“无为而治”。基本上我是顺着她的一切的。有少数几次我尝试改变她,比如她有焦虑情绪,一紧张就咬指甲,十个指甲都是秃的,手指都变形了。给她包胶布,给她涂药水,都改不过来。最后只有放弃。
如果和女儿在路上遇见熟人,就当女儿不存在,我们该聊就聊。绝不做那种把女儿推在身前,强迫她叫人,让她回答问题的事,但也不会有意识地把她藏身后。就是完全自然,让她觉得,路上遇到个熟人,说几句话,是件轻松正常的事。她要是有一点意愿想说话,想参与,那就更好,一切顺着她的意愿。在任何情景下看见孩子不舒服了,难堪了,就马上转移她的注意力,往她感兴趣的地方引,尽量让她从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她12岁时,经常自己画画,我鼓励她去绘画班学习。她怕见人,不想去,我哄着她去了。结果她很喜欢,就这样学下来了。在画画中,她找到宁静,也在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中,慢慢找到自信。上大学她要学绘画,我们支持。
(她高中时的自画像)
感觉我女儿学了画画之后,有了一个她感兴趣,又可以学的不错的东西,她慢慢地feelSEO总监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