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指南荐读中,跟大家分享了焦虑障碍中较为常见的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症(DSM-5之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这两类焦虑障碍更多见于成人身上。
那儿童会不会患上焦虑症呢?可能大部分人认为孩子怎么可能会有焦虑症呢,小孩子啥都不懂,还在无忧无虑的年龄,哪有什么事情和压力让他们焦虑呢?如果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也恰好是这么想的,那你可能需要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了:儿童也会患上焦虑症的。
心理疾病的发生是不分性别和年龄的,即便是小孩子也会有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担忧的事情。这其实也提醒了大部分成年人,特别是那些已为人父母的朋友:关于小朋友的事情,特别是与情绪相关的事,不能仅凭自己的想象和逻辑推理去判断,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跟孩子沟通并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为你的主观想法并不代表事实就是这样。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去了解儿童焦虑症的表现以便及早接受治疗,本期指南荐读将给各位分享焦虑障碍中的分离焦虑障碍与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这两者是在儿童当中最为常见的焦虑障碍类型。以上谈及的诊断标准参考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分离焦虑障碍与选择性缄默症是在儿童当中最为常见的两类焦虑障碍类型
分离焦虑障碍
1.患病率:
儿童分离焦虑障碍12个月的患病率约为4%,青少年估计为1.6%,成年人约为0.9%-1.9%。从儿童期到青少年和成人期,分离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在12岁以下儿童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儿童临床样本中,该障碍不存在性别差异,在社区中,该障碍多发于女性。
2.诊断标准:
A.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三种:
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持续和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例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持续和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例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持续和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持续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地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
B.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年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C.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像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夜而导致拒绝离家,像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像广场恐怖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而拒绝出门,像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或像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患病。
患有分离焦虑障碍的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
3.诊断特征:
分离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离家或与依恋对象分离存在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考虑到个体的发育水平,这种焦虑超出了预期(诊断标准A)。有分离焦虑障碍的个体的症状符合诊断标准A中的至少3项。
在儿童和18岁以下青少年身上的困扰必须持续至少4周,通常在成年人身上要持续6个月或更长(诊断标准B),然而成年人的病程标准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该障碍必须导致临床的显著痛苦或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受损(诊断标准C)。
选择性缄默症
1.患病率:
选择性缄默症是相对罕见的障碍,尚未包含在儿童焦虑障碍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了各种临床或学校样本的时点患病率并根据环境的不同(例如,临床vs.学校vs.普通人群)和样本中个体年龄的不同,发现数据在0.03%到1%之间变化。该障碍的患病率似乎不随性别或人种/种族的不同而变化,与青少年和成年人相比,该障碍更容易发生在少儿身上。
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或学校里不敢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害羞,还很有可能是因为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2.诊断标准:
A.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地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B.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C.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1个月)。
D.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
E.这种障碍不能更好地用一种交流障碍来解释(例如,儿童发声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3.诊断特征:
在社交互动中遇见其他个体时,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无法开始讲话,在家里,面对直系亲属时能够说话,但通常在亲近的朋友或亲属面前都无法开口。该障碍的标志是高度的社交焦虑。这类儿童经常拒绝在学校发言造成学业或教育受损,然而有时在不需要言语的场合可能愿意、渴望或参与社交。
小结
每一个小朋友的心灵都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因为在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容背后,在那一个个沉默无语的瞬间,在那一段段难舍难分的时光里,可能都隐藏着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或许,多一点沟通,多一份关心,多一个拥抱,他们的世界便会安宁一些。
参考文献:
1.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5thed).Arlington,VA:AmericanPsychiatricPublishing.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美)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以上文章为精神康复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经授权许后可方可进行;文章所有图片为网络图片,因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往期精彩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DSM-5之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写出来比说出来更有助于降低压力?
·END·
精神康复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