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上

白癜风哪些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第1节前言(1)

要改变一个人不可能仅靠一种方法,比方法重要的是“理念”。因为我们有了人性化的理念,一个个孤独症孩子开始喜欢他们的老师,开始接纳父母了,他们在自己快乐的同时,也给老师和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快乐是需要与大家分享的,以期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收获乐快乐和幸福!

第二章

第1节问题出在哪儿(1)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请大家一起读读下面几个故事,想一想:如果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案例

几年前,全国的很多报纸上都刊登了一则这样的消息:一位女博士被一个初中没有毕业的男青年拐骗,卖到了偏僻的农村,险些上当嫁给当地农民。

请思考:为什么一个博士竟然轻易地被一个没有文化的人骗了……

案例

一个朋友家前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家里突然停电了,恰巧家里大人都出去了,刚上初中的女儿焦急地给父母打电话,说自己害怕,而且作业写不完了!家长告诉她哪里有蜡烛,并急忙往家里赶。可是等父母一个小时后到家,家里还是一片漆黑,因为女儿不敢划火柴,也不想再求助……家长突然担心起了女儿的未来。还有一个上高中的男孩子独自在家时,看到蒸锅锅底烧煳了却不知所措,结果险些酿成大祸。这样的事已屡见不鲜。

请思考: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成绩都不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普通孩子在学校学的哪些知识能适应社会要求?孩子还应学点什么?如果课堂知识学好了,是否孩子适应社会就没有问题了?如果孩子学不会复杂的知识,至少要学会什么?对于孤独症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类,这里包括典型和非典型孤独症。他们在人际交往、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特异性行为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到底应该抓紧学的是什么?是课堂上的知识吗?

案例

有一位认识很多汉字,生活能够自理并能在家里料理简单家务的17岁的孤独症才女,从学校毕业后幸运地被街道图书馆录用为管理员。图书馆负责人看她很爱护图书,也很认真负责地做图书整理工作,就让她去帮着看管阅览室。结果她中午下班吃饭时,把还没有看完报纸的几位老人锁在了阅览室内,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大祸。试想,明明知道屋里有人,她为什么不说一声“我该下班了”?其实她会说这样简单的话,只是她没有意识到。

请思考:对没有一点儿文化的人都知道的“家长里短”,孤独症患者又能掌握多少呢?难道他们只掌握文化知识就行了吗?对普通的孩子呢?考试分越高、知识越多就越能适应社会吗?

第二章

第2节问题出在哪儿(2)

案例

一个10岁的孤独症患儿跟妈妈逛市场时,妈妈突然发现他原来吃的棒棒糖变成了一个空酸奶盒,而且他还在使劲地吸食。妈妈抬头望去,不远处有两个大一点儿的男孩在冲这边坏笑。妈妈立刻明白了,马上问孩子:“他们是不是用这盒酸奶换走了你的棒棒糖?”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妈妈感到心惊肉跳。原来,这个孤独症孩子爱喝酸奶,盯着那两个男孩看,他们就假装好心,用空酸奶盒换走了棒棒糖,他不仅接受了,而且还使劲儿吸起已经空了的酸奶盒来。面对这种“以敌为友”的情形,家长怎么能不着急呢?如果空酸奶盒里有什么有害物质呢?孩子需要懂一些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吗?

面对复杂的社会,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有双会分辨的“慧眼”呢?殊不知,有学问的女博士并不缺少简单的社会经验,一般的道理也能讲一大堆;那些在学校学习好的普通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也是比较丰富的;还有那些智力正常的孤独症孩子们,应付一般考试也不成问题,但他们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就容易出问题。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是规则式的,学的内容也是规则性、逻辑性的,而分辨善恶、有效求助、与人相处都是无规则的、动态的、需要“眼力见儿”参与的活动。如同“人际关系疗法”的创始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芬?葛斯汀(StevenGutstein)博士所说,社交技能分静态技能组和动态技能组,静态组以不变的规则与结构为基础,人们只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如排队买东西、在公交车站等车、吃西餐时注意规矩等,只要模仿别人即可,互动对象是谁无关紧要,孩子们从书本和生活中大量习得的是静态交往所需的技能。动态交往组

则要求互动双方根据当时的环境、对方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维持互动的正常进行,有时互动双方的行为是难以预测、弹性很大的,如请求别人帮助、与同龄人游戏、送别人礼物等,这些技能要求参与互动的人要及时、主动、积极地处理大量信息,不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l/66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