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m-mip.39.net/news/mipso_9084287.html0习惯的力量:从量变到质变如果夜晚不降临,无论压力有多大,每个人都能承受;如果只需工作一天,无论工作有多难,每个人都能完成。如果太阳不下山,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过得单纯、甜蜜,每个人都可以富有爱心、宽以待人,这也是一切生活的真正意义。——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通常在某种压力下,我会变得惊慌失措。例如,如果我提交给某个学术期刊的论文得到负面评论,或者被拒绝发表,我会完全进入“一定要做点儿事情来改善目前的状况”的模式。我会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这件事中去,立即着手分析编辑和审稿人的评论,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再附上一封委婉的回信和修改稿一并送回给编辑。我这样做完全是因为感到焦虑和不安。很多时候,我的朋友霍莉都会理性地提醒我:“你不必今天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对的:我不必当天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至少我可以留到第二天再解决。(我此前曾经提到过,心理学家已经证明,第二天做出的决定通常会更周全。)在后来的几年里,我有两点心得:第一,放慢决策速度是一种有力量的行为。就像说话时放缓语速、稍做停顿,以及占据空间都与力量相关一样,花点儿时间考虑如何回复,即使压力很大,也不仓促做决定,这也是一种力量。安妮·拉莫特(AnneLamott)在书中指出,“完美主义”是压迫者的声音,是人民的敌人,它会让人的一生都受到束缚,让人发狂。放慢速度是另一种形式的扩展。霍莉是在提醒我掌控已经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要操之过急。当我仓促地做出回应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身体似乎缩着了,这是一种心理弱势的表现,而事情的结果通常会事与愿违。既然压力倾向于阻止我全力以赴地做事情,为什么我还会仓促地做出那个可能很糟糕的决定呢?这不是因为我勇敢,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至少可以这样理解,根据牛顿的理论,一辆失控的火车会继续向前行驶,直到有外力迫使它停下来。放慢决策的速度(让我大脑中失控的火车停下来),我需要力量。也就是说,我必须感觉自己有权这样做。而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弱势心理让我迫不及待地做出了决定,也迫使我让出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权利——这样做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所以我必须停止自己对弱势感的认同,开始利用我的个人力量,虽然这样做很难。第二点可能听起来有点儿矛盾:无所为即有所为。首先,什么都不做缓解了我的焦虑,提醒我至少自己还有力量为失控的火车减速。其次,不做任何事情可以让我放松心态,全身心(更好的工作记忆力、分析能力和更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地去了解和回应环境。至少对于我之前一直在做的这类事情而言,“无所为”不仅很有成效,而且反而比做了事情要强很多。相反,当我带着惶恐的心情立刻着手“修正”感知到的问题时,我永远不会满意自己的行为,因为结果远远不是我期望的。我在第一章曾经说过,找到存在力不是为了赢得胜利。虽然找到存在力后,你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结果,但期待获得某种结果的愿望本身并不能激发存在力。存在力就是在无所畏惧的状态下迎接最艰巨的挑战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焦虑,完成任务之后不遗憾。同时,仅仅有改变自己的想法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逐步小幅度地自我助推,通过一次次助推取得新的进步。每当我感到压力大、风险高的时候,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望过高,我做不到说改就改。但是每一次助推自己的时候,我都会形成一种记忆。下一次我感到惊慌的时候,我可以调用这种记忆,我可以对自己说:“我之前能够克服,为什么不能再克服一次呢?”放慢决策速度逐渐成为一种自我意识的强化。由于不再感到威胁,我可以平静下来,站在理性的立场回应,我的行为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我的脑外伤的康复也是一个极其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人们问我“你是怎么康复的呢”,我真正的、唯一的答案是:我进行了自我助推。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不断地自我助推,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我灵感和信息的来源,提示我可以继续尝试。当我还没有从脑外伤造成的认知障碍中完全恢复的时候,每次我能够心情平静地听完讲座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小小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做事情也越来越轻松,从其他人给我的反馈来看,他们似乎认为我真的很能干、很坚强,这一点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99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每个星期都能够坚持下来,不要放弃,直至顺利完成学业而非中途辍学(我曾因为大脑不能适应学习生活而不止一次辍学)。我那时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只是希望能自我感觉再好一点儿,反应再灵敏一点儿,不再感觉自己好像是从玻璃气泡中看世界,希望多一点儿对当下的参与感。我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有什么变化。助推就是通过让人几乎察觉不到的方式来实现改变的。在每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这样自我助推:鼓励自己更勇敢一点儿,更大胆一点儿,走出自我营造的层层壁垒——克服焦虑、恐惧和弱势心理,找到更多的存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即使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目标并不清晰。有效助推心理大约在年,一批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始研究助推这个概念。许多研究结果显示,改善人们行为的最佳方式可能不是要求人们在态度上或者偏好上做出重大改变,而是潜移默化地助推他人向积极的方向前进。助推策略并不追求戏剧化的大幅转变,而是在一开始非常保守,变化幅度很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范围不断扩大,变化幅度逐渐增强。随着变化的逐步递增,最终导致了人们的行为、观点,甚至社会规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引起了整个社区和跨社区的行为变化,直至这些行为、观点和社会规范成为新的现状。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CassSunstein)出版了畅销书《助推》[](Nudge),这本书使世界各地的政策执行者受到了启发,他们开始反思此前对人类行为的假设。00年,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Cameron)委托行为洞察小组(也被称为“助推工作组”)测试并将这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应用于社会服务,其目的是提升和利用公众服务,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在一个助推项目中,助推工作小组仅仅通过提醒英国纳税人“许多英国公民都能及时纳税”,就使得英国的实时税收额显著提升,纳税总额达到约.亿英镑。这项低成本的干预措施回报颇丰。03年,美国政府开始组建自己的行为科学家团队(又称“助推小分队”),以解决诸如不良饮食习惯、学生毕业后不能走上工作岗位而滞留学校等社会问题。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关于助推的真实故事:降低家庭能源消耗的老办法是鼓励人们做出一些重大决定,如给他们的屋子做隔热处理、让他们购买节能设备。这样做错在哪里呢?这个要求过高了,结果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同意这样做,而这一小部分人本身支持节能,各方面都符合鼓励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满足以下条件,才会考虑购买一台新型洗碗机: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而不是租房),是一名环保主义者,愿意重新装修自己的厨房,并且有足够的资金。尽管这些节能措施可能帮助少数购买相应服务的人节省大量的能源,但多数人不愿意花费上千美元的燃气费和水电费来响应空泛的节能口号。人们没有响应号召,是因为这些节能措施对此前不关心节能的人来说代价太大了。年,两名年轻人决定尝试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创建了欧帕尔(Opower),这家公司旨在帮助人们减少能源消耗。他们没有明确地呼吁人们做出重大的、代价高昂的改变,只是通过笑脸的形式将人们与邻居使用能源的情况进行比较,以轻微的、渐进的方式助推人们改变。人们获得的笑脸越多,他们就比邻居在节能方面做得越好。这一项小小的干预,使与他们保持联络的家庭中有75%的家庭降低了.5%~3.5%的能源消耗。这个统计数字反映的不只是一两个城市的情况,而是全美国范围内人们的能源消耗变化。这种方法和此前使用的老方法(那种大手笔的方法)相比,节能效果有显著的提升,而此前的老方法仅仅改变了家庭能源消耗的很小一部分。早期研究助推的研究人员,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Kahneman),将助推定义为能够获得“中等收益”的“微投资”。这种方法成本低廉,通过行为经济学家称为“选择架构”(choicearchitecture)的机制来运作,即设定明确的助推环境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助推的有效性。第一,助推只需要最少的物质条件,因此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很小。欧帕尔公司发现,即使是非环保人士,当得知自己的邻居在小幅度降低能耗时,也乐意做同样的事情。第二,助推通过捷径心理产生影响。我前面曾多次提到过,我们的认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在做每一项决定的时候,我们无法同时处理所有的信息。一种便捷的方式就是在他人行为的基础上,做能让我们感到最少的羞愧感和尴尬的事情。在欧帕尔公司的案例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了标准行为(基于社会认可的情况决定如何行事)而不是信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评价决定如何行事)的助推。通常,人们的行为更容易受前者的影响,即我们通常会通过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来推断什么行为是恰当的,尤其是当我们认同这些人的时候。我们和他人越相似,他们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越深。尽管很多人对此很困惑,但事实上,我们的自我意识越强,我们越愿意做恰如其分的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看到朋友跳崖,就会跟着跳下去;这仅仅意味着当一种行为对我们来说代价很小的时候,我们宁愿随大流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弄清楚什么是“正确”或者“最好”的事情。第三,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态度(例如,我们购买某一件产品是因为我们对它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但事实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态度取决于行为。例如,我们对某一产品持积极的态度是因为我们已经购买了它,或者是因为这个产品正在打折,或者仅仅是因为把它从货架上取下来非常容易。研究人员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我们多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但是我们会怎样影响自己的呢?03年,我开始考虑如何将这3个原则应用于自我驱动的个人改变,即最小的身体和心理承诺原则、使用捷径心理原则、行为引导态度的原则。正如组织可以助推很多人的行为一样,个人也可以通过自我助推养成更健康、更具创造性的行为习惯。其理念是,基于小幅度的助推、递增的变化,最终不仅可以获得职业上的成功,还可以获得自信和安慰,提升自我效能、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和幸福指数。人们对于助推并没有寄予太多的希望,所以当他们感觉到助推的效果、看到变化时,通常都会很惊讶:“嘿,真的很有用!”正如我最初给它们命名的那样,自我助推是人在短时间内通过对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或)心态的微小改变,小幅度改善心理和行为。这种细微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引发较大的变化。和那些庞大的、计划性强的变化和长期的目标不一样,自我助推不需要对我们事实上并不相信的事情进行自我肯定,它唤醒了我们内在的、本能的趋向。当你助推自己的时候,如果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小,你就不会感到气馁,也意味着你也不容易放弃。结果是,你的行为变化更可信、更持久,且更容易自我强化。持续成长心态谈到改变自我,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和她的合作者们所做的心理研究最为重要。德韦克通过对成千上万名学生所做的多次实验证明,当儿童确立了一种被她称为“成长心态”(growthmindset)的心态时,进步会很快。“成长心态”是一种与“固定心态”(fixedmindset)相对应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可以在既定的领域中获得提升。而“固定心态”理念则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当儿童(和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