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815/4679454.html人们常常会感叹,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患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一是人们的认识提高了,检测和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之前无法检测的,现在都能确诊了;二是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压力越来越大,当个体无法适应社会时,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精神障碍。选择性缄默在美国DSM-IV中归在“其他儿童和青少年疾病”目录下,发病率在0.2%到2%之间,多在3到5岁发病。中国文献中只有零星的个案报道或在综述文献中提到,尚无流行病学研究。选择性缄默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发病率实际上也在逐年提高。家长群里时常有人说自己小时候也不说话,但慢慢长大就好了,并没有出现选择性缄默问题。包括我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我小时候也不爱说话,尤其不爱和大人说话,去亲戚家窜门,如果对方家里有图书,我基本都是自己在那安安静静的看书,尤其不爱主动与人打招呼。为什么我们没有出现问题,但我们的孩子却出现了问题。因为触发因素和维持因素的存在。前面提到,多数选择性缄默症是在3到5岁发病,也就是入园时间。我出生在农村,没有上过幼儿园,快7岁时直接上小学。那根本不能算是个小学,充其量是个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十来个学生。老师是本村的,同学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校园也没有围墙,像极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自然、和谐、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可能产生焦虑呢?有的家长虽然上了幼儿园,但那时的幼儿园多数是单位办的,都是职工的孩子,相互之间也熟悉,幼儿园的氛围也是相对宽松的,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也是较多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焦虑会低很多。而我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就读的是一所规模较大、规矩较多的公立幼儿园,每个班近30人,只有3个老师,老师、学生和校园环境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陌生,而那些规矩也是让她感到处处受约束。更不幸的是,新冠疫情的到来,让那扇校门像极了地狱之门。开学两周,家长可以把孩子送到班级门口,并到班级门口接。两周之后,家长不能入校,孩子自己进出校园。没有过渡期的陪读,也没有校园亲子活动,放学后必须立刻离园,那扇门把家长和孩子决绝的分离。刚入园两周,因为新鲜和好奇,孩子情绪还可以,跑跑跳跳的活动也积极参加。但从孩子单独入园的第一天起,孩子就高度焦虑,每天哭着不上学,在学校也不参加做操等活动。入园2个月左右,老师发了一个重阳节的视频,别的孩子都在跟着老师说、做动作,只有我家孩子和另外一个女孩呆呆的站着,那一刻,我的内心真的像刀割一样。即使后来交了好朋友,爱去上幼儿园,那扇门也是个分水岭。校门外那个活泼爱笑的女孩,一踏入校门,脸上立刻变得面无表情。正是幼儿园的环境触发了孩子的选择性缄默。我现在真是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一触即发”。再来说说维持因素。在我那个年代,不爱表达好像也没什么。只要学习好,老师自然都会高看的。而且父母、亲戚、邻居对不爱说话的我们,似乎也没有什么看法,自然就消除了对我们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