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n内感性不适p12: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例如:跟到某种牵拉、挤压、撕扯、转动等特殊的感觉。
2、n幻觉p12:是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觉有他的存在。
3、n内脏幻觉p13:是属于幻觉,内脏性幻觉能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病人能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是有昆虫在胃内游走。
4、n机能性幻听p13:临床特征是幻觉(通常是幻听)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与错觉不同);现实刺激和幻觉产生的感官是同一个。
5、n反射性幻觉p13: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的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感观即出现幻觉。
6、n思维奔逸p14: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病人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
7、n持续言语p15: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障碍。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是粘滞,而是在某一概念上粘滞不前,病人单调的重复某一概念,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问题的话来回答。
8、n重复言语p15:病人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
9、n刻板言语p15:指病人刻板而机械的重复某一个毫无意义的词或句子。
10、n内心被揭露感p19:又称被洞悉感或读心症。患者感到内心所想的事情,虽然没有说出,也没有用文字书写出来,但被别人都知道了。至于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患者则不能描述。康金斯基综合征;内心被揭露感与假性幻觉、相结合而出现;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11、n顺行性遗忘p21:是指对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不能识记引起,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如脑震荡。
12、n逆行性遗忘p21:是指对疾病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多见于脑外伤等。
13、n遗忘综合征p26: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患者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和虚构。多见于慢性酒中毒。
临床特点:独特记忆障碍以近事遗忘非常突出,往往患者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随即遗忘,患者同时又有时间定向力障碍,对病期中发生的事件常是丧失回忆的能力,对任何新的印象一般都很快遗忘,对日期难以辨明。
14、n谵妄p55: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15、n痴呆p56: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
16、P77精神依赖症psychologicaldependence;又称为心理依赖症,俗称心隐。表现为对药物的强力渴求,用药出现欣快感和松弛宁静感,满足心理需要-----正性强化。停药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只得继续用药----负性强化。
17、P77药物滥用drugabuse;系指反复的、大量地使用某些有依赖性的药物,其用药行为不具有医疗或科研目的,且有违现有的社会常模的要求。
18、P77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又称药物成瘾性,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了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使用某些药物的行为,为的是要体验药物的心理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戒断药物所引起的不适感。
19、P77躯体依赖性psysicldependence:又称生理依赖性,系指大多数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或经过反复使用造成的一种适应症,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与体征,称为戒断综合征,其发生标志着躯体依赖性的形成。
20、p78耐受性tolerance: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21、P88酒依赖综合征;这是反复饮酒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可持续或间断的出现,若停止饮酒则出现心理和生理戒断症状。
22、P88单纯性醉酒:又称普通醉酒状态,由一次大量饮酒后急性中毒所致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能自然恢复无后遗症。
23、P88病理性醉酒;是一种小量饮酒引起的精神病性发作,是酒精对异常个体的结果,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兴奋和意识改变较普通性醉酒有质或量的不同,在清醒后病人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24、P88震颤谵妄:长期大量饮酒者如果突然断酒,大约在48小时后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分不清东西南北、不识亲人、不知时间、有大量知觉异常。
25、P88酒中毒:是指一次性大量饮酒产生生的一次时性生理、心理与行为功能改变,或指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的脏器或脑损害。
26、P88过量饮酒:是指任何人长期大量饮酒以至有发生酒依赖的危险,但每天因多少酒会发生酒依赖目前尚无精确测量或阈限。
27、P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分为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
28、P惊恐障碍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主要特点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5~12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的害怕和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性失调的症状。
29、p广泛性恐惧症GAD: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30、p9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智能尚好。
31、p强迫障碍:OCD基本特征是患者表现为来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没有必要或异常的,是违反自己意愿的,强迫与到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患者可表现出仪式行为,此时焦虑和精神痛苦减轻,使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2、p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以前起病,以智能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33、p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数患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预后差。
34、p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二,简答题
1、简述AD与VD的鉴别要点。
血管性痴呆VD
阿尔茨海默病AD
起病
相对较急,常有卒中史
隐匿
病程
波动或呈阶梯性恶化
缓慢进展
早期症状
有神经衰弱症状
个性改变
精神症状
以记忆障碍为主的局限性痴呆,人格保持相对完整,自知力保持较久。
全面性痴呆,人格改变突出,即丧失自知力神经症状神经系统体征较多,常有失语、失用常无或晚期出现
临床表现
多出现夜间精神错乱,人格改变少见,早期自知力存在
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伴随思维、心境、行为等精神障碍、智能损害
头CT
多发性腔隙性梗
塞皮质性脑萎缩和脑室扩大,伴沟裂增宽
2、简述精神分裂症的类型和特征。
(1)偏执型:以妄想为主,伴有幻觉,以幻听较多见。有三种特殊类型的语言幻听对精神分裂症有诊断意义:争论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精神分裂症的妄想有不断泛化,荒谬离奇和不肯暴露三个特征。
(2)青春型:三乱(思维破裂、情感倒错和意向倒错);两症(行为怪异症、色情症状);一过性(是指患者的幻觉妄想是一过性的)。
(3)紧张型:以紧张综合征为主,紧张性木僵常见,紧张性兴奋少见。
(4)单纯型:①阴性症状为主,从无明显阳性症状;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③常在青少年期起兵,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两年;
(5)未分化型。(6)残留型。(7)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精神分裂症分型:
分型
单纯型
青春型
紧张型
偏执型
发病年龄
青少年
15~52岁
青壮年
中年期
起病快慢
缓慢
较快
急性起病
较为缓慢
主要表现
以懒散,漫不经心情感淡漠和意识缺乏为主要特征
情感改变和联想障碍
表现为紧张性兴奋或木僵突然爆发的行为异常
被迫害妄想常伴有幻觉和异常行为
进展及预后
随着病程的进展精神衰退日益明显
病程快预后较差
进程快自发缓解预后较好
病程进展较为缓慢预后较好
3、简述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简述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躁狂发作: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加)
(1)情感高涨(一定的感染力、夸大妄想)
(2)思维奔逸(意念飘忽,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
(4)躯体症状: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自知力损害
2.抑郁发作: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识活动减退)
(1)情感低落:昼重夜轻三无--无助无望无用感,三自—自责自罪自杀感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
(3)意志活动减退:抑郁性木僵
(4)躯体症状: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抑郁自杀构成所有自杀的1/2~2/3,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
临床分型
(1)抑郁障碍: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
(2)双相障碍:既有狂躁或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3)持续性心境障碍1.环形心境障碍2.恶劣心境
4、简述思维形式障碍的主要类型和概念p14
量和速度:(A、B、C、D)连贯性:(E、F、G)逻辑性:(H、I)
A、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加速。多见于躁狂发作。
B、思维迟缓: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见于抑郁症。
C、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平乏,谈话言语单调。见于精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D、病理性赘述
E、、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联想松弛、缺乏主题、东拉西扯。
F、思维不连贯:在严重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产生。多见于谵妄状态
G、强制性思维
H、(填、选)象征性思维:是形象概念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想过程,见于精神分裂症。
I、语词新作:见于精神分裂症。
J、思维联想障碍:包括思维被夺,思维插入。
K、思维化声:见于精神分裂症。
L、思维中断:见于精神分裂症。
M、逻辑性倒错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N、强迫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于病人的思想,并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病人完全明白这一思想是不必要或荒谬的,并试图加以摆脱,但它却违反病人的意愿纠缠不休。(强迫思维与强制性思维不同:前者是自己的思想,往往同一内容的思维反复持续出现,多见于强迫症;后者是外力强加的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内容变化多端,且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不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特征1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发生时间上有先后关系。2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意识障碍,慢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智能障碍与人格改变也可由急性期迁延而来。在急性期,慢性期,迁延期均可叠加精神病性症状等。3精神障碍缺少独特症状,同一疾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疾病又可表现出类似的精神症状。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及时处理精神障碍,可使精神症状好转。
三、各种归纳
第一章
1、精神病学p1: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p1: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伤。
第二章
3、(区别)感知觉障碍p12
感觉:是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感觉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以往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感觉障碍: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觉倒错)
4、知觉障碍p12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幻觉:是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A、幻听(最为常见)b、幻视c、幻味d、幻嗅e、幻触(电麻感、虫爬感、针刺感)f、内脏幻觉
5、思维障碍p14
1)、思维形式障碍(见简答题4)
2)、思维内容的障碍:(简答)p16
妄想:一种错误的、病理性歪曲信念。
妄想的特征:①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②妄想内容以患者为中心,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患者的个人利害有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6、注意障碍p20
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前者又称为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后者又称为无意注意,是外界刺激所激发,没有目的的注意。特征:集中性;稳定性;转移性。
1)注意增强:主动注意的增强。如对环境高度警惕,过分注意健康状况。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
2)注意减退。神经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意识障碍。
3)注意涣散。4)注意狭窄。
5)注意转移:主要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常见于多动症。
7、记忆障碍p20
1)记忆:是既往经验在大脑中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2)遗忘:是记忆痕迹在大脑中的丧失,表现为对既往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回忆。
3)错构:将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时间、地点或人物上出现错误记忆,并自以为是,信以为真。多见于痴呆、酒精性中毒精神障碍。
4)虚构:患者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
8、情感障碍p22
情感和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
心境: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
A、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
B、情感波动性(稳定性)的改变;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
C、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情感倒错、情感幼稚。
1)、情感高涨:正性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见于躁狂状态。
2)、情感淡漠:对外界任何刺激都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多见于精分。
3)、情感低落:负性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见于抑郁发作。
9、意志障碍p23
量的改变:(A、B)质的改变(C、D)
A、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与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并称为抑郁症的三大主要症状。
B、意志增强:意志活动增多。见于偏执型精分、妄想性障碍、躁狂发作。
C、意志缺乏p24:指意志活动缺乏。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同时出现时,构成精神分裂症常见的基本症状之一。
D、矛盾指向: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见于精分。
10、运动行为的障碍p24
A、兴奋状态:躁狂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青春性兴奋(又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紧张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器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B、木僵p24: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表现为患者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甚至大小便潴留。分为紧张性、心因性、抑郁性、器质性。
C、蜡样屈曲p24: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出现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维持不动,形似蜡塑一般,故称为蜡样屈曲。
D、缄默症:言语活动明显抑制。见于精分、分离障碍。
E、(选)违拗症p24:指患者对于他人的要求加以抗拒。可分为主动违拗和被动违拗。前者表现为不但拒绝执行他人要求,而且还做出与要求截然相反的行为。后者则表现为对他人的各种要求一概拒绝执行,但不会做出行为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11、意识障碍p25
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状态感知的清晰程度及人事反应能力。定向力障碍为重要标志。包括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
12(必考)自知力p26:又称领悟力与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①自知力的丧失是诊断精神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与非精神疾病有所区别。②自知力是判断精神障碍患者好转程度极其重要的标志。③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13、幻觉妄想综合征p26: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幻嗅等)并在幻觉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妄想,(特征:)幻觉与妄想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第五章
14、谵妄的临床表现:
A、前驱期:有焦虑,激越行为,注意涣散,睡眠障碍,持续1~3天不
B、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下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夜晚意识浑浊,昼轻夜重。
C、定向障碍和记忆力下降
D、感知障碍:出现感觉增强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
E、不协调性精神运动鞋抑制或兴奋:可有冲动行为,思维不连贯,连接困难,出现片段幻想,昼轻夜重。
F、轻取焦虑,抑郁,愤怒:持续时间数小时--数日意识清醒后出现部分或全部遗忘。
G、活跃型。H、安静型
15、痴呆的临床表现;
A认知功能的改变:记忆、定向、理解、学习、语言、判断、推理能力受损
B、情感活动:淡漠、脆弱、欣快、焦虑、易怒
C、人格受损。D、行为紊乱E、睡眠障碍F、其他躯体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第六章
16、酒依赖的临床表现
A、饮酒的强迫感B、饮酒的固定模式C、超越一切的饮酒需求D、酒精耐量的改变E、重复出现的戒断反应症状F、以解除酒戒断症状G、戒酒后的再饮
17、戒断反应:
(1)一般在停药后8~12天出现(2)、极期在48~72小时,持续7~10天(3)、最初表现:哈欠、流泪、流涕、出汗,类似感冒(4)、随后出现:a、打喷嚏、起鸡皮疙瘩、寒战b、厌食、恶心、呕吐c、全身骨和肌肉酸痛、肌肉抽动d、情绪恶劣、易激怒、烦躁不安、抑郁,甚至出现攻击(5)、伴强烈的心里需求。
第七章
18、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智能尚好。
19、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症状:
1.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2.认知改变:异常观念、学习工作能力下降。3.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4.行为改变:活动退缩,多疑。5.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情绪改变、认知改变、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躯体改变。
(二)显症期症状:
1.阳性症状:
1)幻觉:听幻觉最常见,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常指向精神分裂。幻视亦较常见,而幻嗅、幻味和幻触不常见。
2)妄想:为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精神症状之一,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钟情、非血统、宗教或躯体妄想等多见。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出现的原发性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
3)瓦解症状群:思维形式障碍、紧张症行为和不适当的情感。
2.阴性症状: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
3.焦虑、抑郁症状。
4.激越症状:攻击暴力、自杀。
5.定向、记忆、智能:定向、记忆和智能一般正常。
6.自知力:自知力缺乏。
第九章
19、试述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
⑴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⑵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⑶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⑷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20、恐惧症的临床表现:1广场恐惧症(选择、病例).a、表现为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处于被困、窘迫或无助的环境,患者在这些自认为难以逃离,无法获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b、患者恐惧的程度可以是焦虑不安,此时称为广场恐惧不伴惊恐发作,而恐惧达到惊恐发作时,称为广场恐惧伴惊恐发作2、社交焦虑障碍3、特定恐惧
21强迫障碍的临床表现
(一)强迫观念1.强迫思维2.强迫性穷思竭虑:3.强迫怀疑4.强迫联想。
5.强迫回忆6.强迫意向
(二)强迫动作和行为1.强迫检查2.强迫洗涤3.强迫性仪式动作4.强迫询问
(三)回避行为
22、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症状复杂、多样、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依据;反复检查和治疗、疗效不好、影响医患关系;诊断名称含糊、多样。
临床表现1.躯体化障碍: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查无实据的躯体主诉至少两年,未发现任何疾病;胃肠不适、异常的皮肤感觉、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抑郁和焦虑,常伴有社会、人际和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症状类似,病程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
3.疑病障碍: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一或两个器官或系统,伴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4.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部位不定的疼痛、灼烧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5.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疼痛的发生于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有关,医学检查不出问题,病程常迁延并持续6个月以上。
6.其他躯体形式障碍:未找到实质性病变,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
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第十六章
23,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成年后达9~12岁的心理年龄。能勉强完成小学学业,能进行日常交流。2、中度:智商在35~49之间,成年后达6~9岁的心理年龄。不能适应小学就读,能完成简单劳动,但质量差,效率低。3、重度,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后达3~6岁心理年龄。不会计数、不会学习、不会劳动。4、极重度:智商在20以,成年后达3岁以下心理年龄。完全没有语言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
24、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交流障碍3、兴趣范围狭窄4、智能障碍5、精神神经症状
25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临床表现1、注意障碍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2、活动过多和冲动3、学习困难4、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5、品行障碍
第十七章
1.抗精神病药
第一代抗精神药又称神经阻滞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低效价:氯丙嗪;中效价:奋乃静;高效价:氟哌啶醇
第二代抗精神病①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利培酮、齐哌西酮。②多受体作用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③选择性D2/D3受体拮抗剂,如氨磺必利、瑞莫必利。④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如阿立派唑。
①巴胺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D2受体。
②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5-HT2A受体
③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α1受体
④胆碱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M1受体
⑤组胺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H1受体
2、锥体外系反应,最常见,包括4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最早。
2)静坐不能:
3)类帕金森症:最为常见。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4)迟发性运动障碍TD):持续用药几年后,极少数可能在几个月后发生。用药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
23、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物:是一类治疗各种抑郁状态的药物,但不会提高正常人情绪。部分抗抑郁药对强迫、惊恐和焦虑情绪有治疗效果。
目前将抗抑郁药物分为四类:
传统抗抑郁药
①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
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吗氯贝胺(不作为首选药物)
新型抗抑郁药物
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五朵金花--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
④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曲唑酮、奈法唑酮、文拉法辛、米氮平。
4心境稳定剂或抗躁狂药
锂盐是治疗躁狂症的首选用药,其不仅对躁狂有效,而且对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状态有效;。早期副作用:多尿
中毒的早期症状:呕吐、腹泻、嗜睡或意识模糊、共济失调、粗大震颤、肌肉抽搐等;
一旦出现,要立即停药,并给予生理盐水静滴,同时应用碳酸氢钠静滴,加速锂盐排出体外
5、抗焦虑
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氟西泮、氯氮卓、阿普唑仑
1、表现为4类药理作用:
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催眠作用③抗惊厥作用④骨骼肌松弛作用
2、耐受与依赖(副作用):苯二氮卓类可产生耐受性。长期应用后可产生依赖性,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过度镇静,智力活动受影响记忆力受损。
四、填空题精选
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枝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有:CCMD-3、DSM-Ⅳ、ICD-10。
3、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排除标准两个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功能损害指标、病期指标、特定亚型指征、病因学指标等。症状学指标为最基本的内容,又有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之分。
4、感知综合障碍是对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的整体属性能够正确感知,但却歪曲其个别属性。常见有时间感知综合障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运动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视物变形症。
5、智能障碍可表现为全面性或部分性智能减退,程度严重时称为痴呆。根据发生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或18岁以前发生)智力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痴呆。
6、木僵的常见疾病有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7、意识障碍的表现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意识范围改变、意识内容的变化。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脑部病理或病理生理学改变所致的一类将身障碍。主要包括谵妄、痴呆、遗忘综合征三类主要综合征。
9、意识障碍及对外伤前后经历的遗忘是诊断为脑震荡的必备条件。
10、近30年来,对精神分裂症的脑影像学研究比较一致的发现是脑室扩大,其中以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最为明显。
11、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而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
12、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临床类型。
13、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在内容上以被害妄想最为多见。
14、根据CCMD-3,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障碍。
15、诊断患者为躁狂时,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应至少持续1周;诊断患者为抑郁时,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应至少持续2周。
16、躁狂的典型症状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言语动作增多;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严重时达木僵状态。
17、碳酸锂在治疗躁狂性心境障碍时,血锂有效治疗浓度为0.8~1.2mmol/L,当血锂浓度超过1.4mmol/L时,可能会出现中毒反应。
18、锂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构音不清、腱反射亢进。
19、抑郁患者的血浆色氨酸水平减少,脑脊液中5-HIAA减少,皮质5-HT2受体结合升高。
20、抑郁症患者多巴胺功能减退,而躁狂症患者增高。
21、神经症常见的临床类型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癔症。
22、按临床类型焦虑症可以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23、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
24、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或行为为基本特征。
25、癔症的临床表现有癔症性精神障碍与癔症性躯体障碍。
26、常见应激相关障碍有急性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
27、社会心理应激源可分为:灾难性事件、生活事件、长期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环境的突然变化。
28、精神药物品种增多,对其分类一般可分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躁狂药和心境稳定药四类。
29、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锥体外系症状加剧、全身肌张力增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碱性磷酸酶增高。
30、根据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抗抑郁药物大致可分为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s、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
31、应用SSRIs药物可选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五朵金花”。
32、脑内多巴胺能系统有四条投射通路,即:中脑-边缘通路、中脑-皮质通路、黑质-纹状体通路和下丘脑至垂体的结节-漏斗通路。
33、心境稳定药包括碳酸锂(锂盐)、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盐、妥泰)、抗精神病药物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34、精神障碍的躯体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电抽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