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silbiopsyinvariantCJD.PrionProteinimmunostaining
克-雅病是朊毒体感染导致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情进展快,多在发病1年内死亡。
分类
散发型克-雅病(sCJD):约占克-雅病总病例数的85%。
变异型克-雅病(vCJD):主要通过食用被朊毒体污染的食物传播。
遗传型克-雅病(fCJD):包括裘-斯综合征和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病,约占总病例数的5%-15%。
医源性感染:手术时接触污染的器械、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使用垂体激素等均可导致传染。
历史
年,德国神经病学家HansGerhardCreutzfeldt和AlfonsMariaJakob先后发现并描述该种疾病,为纪念二人,命名为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其实,一些临床学家最早对克-雅病的描述,并不符合现代诊断标准,至少有2例患者可能更应该诊断为其它疾病。
年,德国精神病和神经病专家Meggendorfer在德国北部“Baker家族”中首先发现家族性克-雅病,并认为其可以遗传。截止年,共发现约例家族性克-雅病患者。
年,发现首例因医源性感染导致的克-雅病患者。动物实验证实,角膜移植可以传播克-雅病。年,首例使用经过乙醇和甲醛消毒的脑深部电极而感染克-雅病患者被发现。年,有文献报道25例硬脑膜移植发生克-雅病病例,集中在加拿大、德国、新西兰、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家。年,美国科学家确认注射人源性的垂体生长激素可以传播克-雅病。年,发现注射促性腺激素也可以传播克-雅病。
年,StanleyB.Prusiner首次发现克-雅病感染病原体为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故取“proteinaceous”和“infectious”得意思,命名为“prion”。
年,英国发现首例变异型克-雅病。有证据表明,感染病原体与疯牛病为同一类病原体。可能因为食用了被疯牛病因子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年,一名爱丁堡的医生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病例报道,输血可以传播变异型克-雅病。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朊毒体为一种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是动物(人类)细胞在正常的蛋白质生成过程中,或正常的蛋白质生成后,由于某一异常因素,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变异形成的。朊毒体是蛋白质,没有遗传物质DNA或RNA等成分。朊毒体感染后,不表现出免疫原性,不能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存在,不能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素作用。
目前,朊毒体致病机制研究并不透彻,影响力较大的为“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认为:①朊毒体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搔痒型(致病型PrPsc)。两种的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的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溶解。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突变可导致正常型PrP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发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成致病型PrPsc,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
朊毒体侵入神经元细胞,大量复制,影响细胞信号转到过程,导致细胞变性,进行性空泡化,星状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改变。
流行病学
虽然,克-雅病是最常见的朊毒体感染性疾病,但是,发病率约百万分之一。每年约有-人感染。除了变异型克-雅病外,都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
DarkgreenareasarecountriesthathaveconfirmedhumancasesofvariantCreutzfeldt–Jakobdiseaseandlightgreenarecountriesthathave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cases.
迄今为止,我国香港曾有变异型克-雅病报道,大陆未发现变异型克-雅病,报道病例以散发型克-雅病为主。医院的一份临床研究显示,年-年间,该院共诊断57例散发性克-雅病,来自17个省份,覆盖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
临床特点
克-雅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情恍惚、进展迅速的痴呆、肌阵挛、皮质盲、小脑共济失调、锥体系和椎体外系症状。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约数周,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头昏、失眠、偏执行为、糊涂、食欲和体重下降、抑郁、视觉和听觉异常、记忆困难等症状;进展期表现为神经系统病情恶化,记忆障碍尤为突出,肢体僵硬和震颤、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语言障碍和失语等,甚至出现明显精神衰退、进行性肌阵挛、半瘫、运动性失语、惊厥和昏迷;此期约2/3病人出现肌阵挛。终末期呈现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或去皮质强直。
新型克-雅病有一些特有的临床特征,首先不自主运动较常见,约50%的病人有痛觉症状,精神症状较普遍,如抑郁和忧虑等。其次,发病年龄年轻化,14-41岁,平均27.6岁。最后,其潜伏期较长,可达15年以上。
诊断标准
1.散发型克-雅病
1)确诊病例:
经神经病理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蛋白印迹法证实存在耐蛋白酶的朊毒体蛋白,和(或)发现羊瘙痒相关纤维。
2)可能病例:
快速进展的痴呆症状,病史≤2年,并出现下述症状中的两项
①肌阵挛;
②视觉和小脑损害体征;
③锥体系/椎体外系症状;
④无动性缄默。
下述实验室检查中任一结果阳性:
①特征性脑电图表现(周期性尖慢复合波);
②脑脊液中14-3-3蛋白阳性;
③MRIT2像显示尾状核和(或)豆状核高信号异常。
常规检查不支持其它疾病诊断。
3)疑似病例:
快速进展的痴呆症状,病史≤2年,和下述症状中的两项
①肌阵挛;
②视觉和小脑损害体征;
③锥体系/椎体外系症状;
④无动性缄默。
脑电图、脑脊液14-3-3蛋白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特征性改变。
常规检查不支持其它疾病诊断。
2.变异型克-雅病
1)确诊病例
病理检查出现典型的“花瓣样征”——淀粉样斑块核心,周围为海绵样改变。
2)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表现者:
①发病或死亡年龄<55岁;
②发病时有精神症状,或持续的痛觉异常;
③痴呆,和出现下列持续≥4个月的体征中的两项:共济失调、肌阵挛、舞蹈症和反射亢进;
④正常或异常脑电图,明显不同于散发性克-雅病脑电图表现;
⑤病程≥6个月;
⑥常规检查不支持其它疾病诊断;
⑦无人源性垂体激素治疗史;
⑥一级亲属中无克-雅病患者,除外PrP基因突变。
3.遗传性克-雅病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确诊:
1)确诊或可能的克-雅病患者的一级家属中有确诊或可能的克-雅病患者。
2)神经精神症状者,证实PrP基因变异。
4.医源性克-雅病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1)接受人脑提取垂体激素治疗的病人快速出现进行性小脑综合征。
2)有确定的暴露风险,如角膜移植、硬脑膜移植等。
治疗
目前,克-雅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90%的病人在发病1年内死亡,中位病程为6个月。早期正确诊断是关键。
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