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说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全面性缄默的5岁女孩,她原来一切正常,但突然间在所有场合一言不发。我对这个女孩共进行了一次绘画治疗和两次沙盘游戏治疗;在第二次沙盘游戏治疗时,她指着沙具开口说话了,“这个是乌龟爸爸,这个是乌龟妈妈,他们带着乌龟宝宝在散步…”这声音如此动听,如此令我激动!我迫不及待汇总了有关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资料,发给吴冉老师参考,并让她结合自己的咨询个案,与大家分享。全面性缄默幼儿园女孩的初始沙盘图1:混乱无序的摆放,也许代表了她在家庭、学校和不同场合的错综复杂的压力环境,以及内心的矛盾、纠结和焦虑。全面性缄默幼儿园女孩的初始沙盘图2:颠覆掩埋的行为,也许代表女孩内心的不安,以及情绪表达的压抑,这种压抑可能与非支持性的环境有关。吴冉案例琦琦六岁,长相甜美可人,个头比同龄孩子高出一截。琦琦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父母把她从浙江老家接到上海,希望她尽快适应上海的新生活,顺利入学。没想到刚来上海一个月,这个活泼快乐的小精灵就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在人多的地方甚至一言不发。琦琦的变化急坏了父母,父母哄也哄了,训也训了,打也打了,使尽浑身解数,琦琦就是不开金口。无奈的家长几经辗转,最后来看心理咨询了。琦琦突然不说话!琦琦的言语能力没有问题,在家里可以跟父母交流,但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却一言不发,这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典型表现。选择性缄默(SelectiveMutism,SM)是指个体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公共场合(如学校,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熟悉的环境中(如家里)言语正常的症状,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可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一般发病于幼儿时期,发病率约为0.2-2%,其中女孩多于男孩。很多父母认为选择性缄默症是暂时,一开始并未重视孩子的症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人际关系、学业、语言与社会技能发展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社会焦虑障碍;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可能是对立违抗、发展性障碍、抑郁和创伤的表现。近期一项研究调查了位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根据症状将选择性缄默症归为三类:1、焦虑-轻度对立;2、焦虑-交流延迟;3、极度焦虑。但是,所有患儿都有社会焦虑。琦琦为什么不说话?环境改变:琦琦从老家农村突然来到上海,告别了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回到一年见不了几面的父母身边,又不得不开始幼升小的衔接学习,这样复杂而剧烈的变化对成人来说也是个挑战,对年幼的琦琦更是一种应激情况。家庭因素:琦琦的爸爸一直想要个男孩,性格刚强热情的他完全不知道怎样跟一个小女孩相处,干脆像对待儿子一样养育女儿。妈妈是个优雅温婉的女人,不希望爸爸把美丽的小女儿教育成粗犷的女汉子。于是针对女儿教养的家庭战争就这样开始了,琦琦经常感到混乱不堪,不知所措。琦琦变得很依赖妈妈,不理睬爸爸,每天必须妈妈接送幼儿园,要在幼儿园门口大哭一会才会走进去。一个月左右,幼儿园阿姨告诉琦琦妈妈,琦琦在幼儿园里不肯讲话了。与此同时,琦琦开始不愿意出门,在公共场合一言不发。爸爸妈妈很着急,一遇到琦琦不说话的场景就焦虑不安,这种不安也传染给了琦琦,琦琦脾气变得更加暴躁,话也更少了。选择性缄默症如何应对?应对选择性缄默症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社会行为塑造法,包括行为暴露、刺激消退、自我示范、塑造和启动等技术。同时,可以辅以强化、社会技能和语言训练、家长教育、家庭治疗、情绪管理等技术,以促进孩子更多使用声音和言语进行交流,减少非言语的代偿行为(如手势等)。这些方法通常根据实际情况搭配组合,在不同场合及与不同人互动的场景中使用。
1、行为暴露
行为暴露,即让孩子在令他焦虑的场合尝试开口说话,让孩子体验成功感,降低焦虑感。练习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的等级进行。场合等级即可以先选择容易的场合,比如在家中与不熟悉的人建立关系,并开口讲话,然后慢慢提高难度,场合包括小区、公园、超市、教室、校园等多种环境,都可以纳入联系的范围。语言等级即可以先清孩子说少量简单的话,甚至最开始可以只发声,或背诵数字序列、名人名言等,逐渐提高难度,直到可以自发组织语言并交流。第一次咨询结束,琦琦妈妈就开始了与琦琦的实践练习,她邀请了琦琦的一位好朋友到家里玩,半小时后,琦琦开口与朋友讲了第一句话。与此同时,咨询师也在咨询室里与琦琦开始了游戏治疗,她耐心地与琦琦建立关系,但不要求琦琦讲话,第三次咨询时,琦琦主动开了口,并开始引领游戏的方向。2、刺激消退刺激消退即照顾者、老师、同伴不要对孩子不讲话的行为过度焦虑,不逼迫孩子讲话,但当孩子自愿讲话时,可以温和地给予鼓励或奖励。琦琦不说话时爸爸会训斥琦琦,妈妈也很焦急地催促琦琦说话,甚至幼儿园阿姨也会特意要求琦琦讲话,这些刻意的治疗白癜风偏方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