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景H同学(化名)14岁初二男孩,经家长入学时陈述以及入学后为期15天时间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在医院诊断为强迫症,表现为反复洗手,父亲摸过的东西他不碰,觉得脏。已经休学多半年,吃药近一年。(入学时有服用药物,遵医嘱情况下进行的心理咨询)2、和父亲的关系恶劣,强迫行为很有可能是父子关系有关。3、生活习惯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4、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交流不畅,说话缓慢,做事缓慢,不能够流畅聊天沟通。身体僵硬,眼神呆滞。调整历程调整方向H同学从小的人际交流是不够的,母亲文化程度低,父亲缄默,并且在作业等问题上对其粗暴处理,H同学从小并未形成一个安全稳定的心理和周围环境。心里没有支持感和力量感,让其在初中的人际交往中产生挫败和自卑之感,和同学产生矛盾,加之“自我意识”不断高涨,和父亲的关系愈加恶劣,又没有能量处理,便形成强迫等心理和症状。内在的价值是想摆脱父亲的影响,这也是自我意识的作祟。此判断依据: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冲突中的表现)。医院的诊断报告。调整方式矫治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抗挫折训练人际关系技巧训练强迫症状和原因的分析对和父母关系的调节,尤其是和父亲的对抗与排斥1、行为训练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的生活,洗漱、洗衣服、洗澡刷牙等。)让他认知到自己身体僵硬的这个状态(该同学是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能人知道自己的身体僵硬的现状)。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树立独立意识,包括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对其不爱洗澡、不刷牙、不会洗衣服等情况进行手把手教授。其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疏导结合,调整认知,让其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通过心理疏导,解决自我认知和父子关系的问题。心理课对其身体僵硬和自我认识不足进行分析和引导,能够清晰认知自我形象,能够把内心痛苦清晰化,让内心有力量感。并且通过叙事疗法把强迫症这个问题外化开来,不让这个标签一直贴在学生身上。其余则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3、通过一对一教学,解决基础不扎实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对一些基础不牢的学科进行基础式学习,对掌握比较好的科目如历史,进行超常学习。另外,一对一教学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鼓励学生多说话,解决说话慢和思维缓慢等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贴心的互动最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细节,有爱心的老师更能够春风化雨。后期回访常和父母沟通,能正确地表达情绪情感。在家也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正常学习生活,回校后,学习成绩保持名列前茅,提升孩子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