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的箴言(1-6)”解读
顾旧作
杜骏飞改
1.缄默是真正意义上的雄辩,不是因为无声,而是因为相信。
解读:
波斯诗人鲁米(Rumi)曾有言“InSilencethereiseloquence.”
圣经中,同样有类似的句子:“当你被激怒时,须记住:“缄默便是雄辩。”
大音稀声。真正的智者往往都是缄默的。智者的缄默,并非无言,亦非无理,更非无为。这种缄默,来自内心的信仰,因其相信,而产生了一种愿力。
杜课曾在《李嘉诚对你说了什么(杜课评注版)》中谈到过“愿力”一词。愿力,意及“意念之力。”
杜老师也曾在这篇文章中谈过“愿力的源泉,还是来自信仰的力量。显然,只有坚信的人,才会把“为”(todo)当作“成为”(tobe)。”“由信仰而相信,由相信而知性,由知性而实行,最终回到对道的皈依和证明。"
笃信者才能缄默,才会无声而坚定。
2.孤独未必可悲,成群结队却往往可疑。
解读:
孤独我们曾谈过两期,读者可参见往期论孤独、孤独的美好一面。孤独的滋味和意义,想必大家有各自的体会。
“成群结队”也许会让你想到一个词,“乌合之众。”
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是一批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许多人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勒庞在其书中,对群体行为发生时表现出一种普遍无意识的基本心理状态,有过精辟的论述:“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种“无意识”是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在群众聚集、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弱化甚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即使平时独处冷静清醒的佼佼者,一旦汇入群体,个人都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意识趋于群众的平均水平。
时刻记住,不能从众、更不能惟众,特别是不能媚众。为了保持独立,警惕稠人广众非常必要,拒绝众口一词也在所难免。为了清醒,宁可孤独。虽然与人和睦为佳,但为了清醒,还是要先学会不党不群。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杜老师常说,保持始终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警惕人群,也许原因正在于此。
3.唯有爱与被爱,能养成善意。而恨意,也可能是爱的错误书写。
解读:
王尔德在写给波西的一封长信中,曾写道“爱是靠想像滋养的,这使我们比自己知道的更聪慧,比自我感觉的更良好,比本来的为人更高尚;这使我们可以把"生命"看做一个整体;靠爱,而且只靠爱,我们就能按照理想的方式理解处于现实关系中的其他人。只有美好的和精心想像出来的东西才能滋养爱,但一切都能滋养恨。”(Loveisfedbytheimagination,bywhichwebe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白斑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