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中國」首圖
「AlanSchaller」
世界很美好。人人都有病。
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享受,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种种病症:强迫症,焦虑症,拖延症,囤积症,妄想症,健忘症,社交恐惧症,选择障碍症……五花八门,症状明显,病因暧昧,且无计可消。
各种奇奇怪怪的病症,介于某种心理障碍与真正的疾病之间,描述着人们在当下生存环境里的各种精神状态,同时更是对时代病灶的映射。
“他有病,我有病,你有病,大家都有病,是我们每个人那颗受伤的心病了,还是这整个时代病了?”这是十年前朱德庸在漫画集《大家都有病》扉页上写的话。整整十年过去了,把这句话放到我们的今天生活里,似乎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真实贴切了。
时代的精彩,我们争先恐后地追着。时代的病症,我们或多或少都患着。
如果我们都病了,谁又有药呢?
图|AristotleRoufanis对于今天的人而言,“病”不只是一个医学词汇,它的含义在被放大,也在被广泛接纳。
去豆瓣小组里搜索,你可以发现许多同道中人聚集在名目繁多的“病症”下面:间歇性失落症,间歇性厌烦症,外向孤独症,人际关系洁癖症,选择性缄默症,虚拟社交依赖症……
病症的名字,有些古怪离奇,有些闻所未闻。在这些名字里,我们看到了别人,也发现了自己。我们一边对号入座,一边找到病友:“啊,原来你们也这样!”
世界这样诡异,再正常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正常。
人们让科技服务于人,却给自己戴上了枷锁。社会效率越来越高,可支配的闲暇越来越少。人们想办法利用“碎片时间”,但知识储备没见增加,思考能力还在退化。人们在网络里获得快感和满足,却在现实中失落于空虚,逃避着压力。
人们缺乏运动、连吃饭都不爱出门,却想尽各种招数让自己健康苗条。人们自信可以在短时间内干完所有事情,所以在期限临近之前什么都不愿意干。人们一定要在吃饭时刷小视频,要在欣赏风景时发朋友圈,恨不得在一个时间单位里无所不能,却越来越不能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
人们沉湎于虚拟的社交,却抱怨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好不容易约到几个朋友会餐,却低头和手机另一端的人聊得火热。人们急于对新鲜事发表真知灼见,全世界对着全世界各说各话,最后都沦为粗制滥造的话题的盲目追随者……
图|KanKankavee“这是一个一半的人以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一半的人以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的世界。”
生活处处被矛盾撕扯着,制造着反讽的效果。我们以为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世界,然而我们的所作所为却与之南辕北辙。
这个世界既荒谬,又有趣。活在里面的人,都有病。
图|HenriTuovinen人人都有病。人人又都好像很无辜。
生活在一个内容丰富、高速运转的时代,每个人都试图拥抱整个世界。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你扭扭捏捏,很容易活得像个边缘人。但是,如果你过分拥抱时代,或是自己的怀抱不够强大,就可能感染上各种现代病。
根据“现代病”的定义,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疾病,由人的不良行为和社会的不良因素共同导致。
早在年,《医药与健康》杂志就刊登了一片文章:《悄然而生的“时代心理病”》,提出了信息焦虑症、成功后的抑郁症、疯狂购物症等等“病症”,并指出“社会节奏急剧加快,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是人们得病的主要原因。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人们的心态已顺着当初“悄然而生”的苗头急转加速而去。社会在飞快变化,压力在不断增长,病情也在持续加重。种种病症,有时看上去有些可笑,但又何尝不是人们在困境中,对自身不安全感、焦虑和恐慌的对抗与排解?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然而在飞快旋转起来的时候,如果对社会疾速而猛烈的冲突缺少防备,就容易让自己陷于扭曲和错位的境地。因为迷失,所以沉迷;因为焦虑,所以强迫;因为攀比,所以虚伪;因为恐慌,所以逃避……于是,各种病症,接踵而来。
都怪这个世界太难揣测。我们纵然消极不得,积极起来又难以把握。想去拥有,却没有学会拥抱。得病之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我们自己的脆弱被自己的欲望打倒。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遇事时做出的反应也就不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心理左右生理、情感入侵理智,实际是你的身体启动了自发保护机制:现实世界中难免有一些我们不想面对却注定要发生的事,不如晚来一天是一天吧……
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心理学家弗洛姆有过一个著名观点:安全和自由不可兼得。
过去的时代,是安全但不自由的时代,可选择的东西太少,人们心安理得;而现在的时代,是自由但不安全的时代,人们有太多的选择,反而倒成了一种折磨,让人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越来越焦虑。
若真是如此,那么这样的时代就摆在面前,我们谁也逃不掉。其实人人都有病,只是轻重缓急程度和发作频率不同而已。
人人都有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有病。根据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9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截至去年,我国提供心理服务的公司超过47万家,近10年间增长了接近5倍。
看上去千奇百怪的病,都来自同一个时代的紧箍咒。正如这个世界,看似千姿百态,其实也并不新鲜。
人人都需要找到安全感的寄托,有的人选择留守舒适区,有的人选择亦步亦趋,有的人选择投众人所好。探索太贵,思考太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却只愿意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付出最小的成本。
如朱德庸所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情绪变得很多,感觉变得很少;心思变得很复杂,行为变得很单一;脑的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使用区域变得越来越小。”
当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单一,目标越来越趋同,生命也就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斑斓。商品社会的转轮旋转得飞快,很多人追求的物质目标无休无止,时代却跟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的人生在悄悄贬值。
图|RK有时候我们忘了,真正多元的世界,常常包容而和谐;反而是单一的世界,才容易产生混乱与不安定。
如果我们去单一地理解世界,就会把人和人之间的相同与对立全部放大,我们互相说得再多,也不过是加强着对立与偏见。
世界原本多样,幸福或成功也不应只有一种标准。人们如果能从单一的认同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现代人身份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倡导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身份的自由,或许才能最终化解我们的焦虑、恐惧、强迫、孤独与失落……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来医。要化解内心的病症,还要从根本上了解真正的自己,学会勇敢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同时,我们也要找到一种“置身事外”的能力,对周遭多一些冷静的观察和感悟,既不去消极地抗拒这个世界,也不要为了适应某一种时代氛围,而强迫自己失去自己。
所以,患病的我们,去哪里能找到药呢?
或许,只有你自己的内心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编辑方嘉乐-参考资料-《朱德庸:活在大家都有病的年代》郭梵《拥抱整个世界,还是拥有你自己》杨柠溪
推荐阅读??让神情中渐生山水。
?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