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干预后,选择性缄默症怎么样才能算是干预成功呢?我们尝试用梅花来形容这些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以中国古代关于梅花的美好诗句来比喻我们的干预阶段。
0.关于为什么是梅花?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在某些特质上非常像梅花,他们一直忍受着对说话的焦虑和恐惧,但仍旧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去突破缄默的束缚。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如果梅花都开始绽放了,那充满希望的温暖春天也不远了。这种希望之花,也很能象征选择性缄默孩子在突破缄默障碍后,更放松地享受和体验美好的世界。
阶段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个诗句很好地形容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他们在面临不熟悉、陌生的场景中,像知觉到寒冷一般冻住了。只有经历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在经过千百次的脱敏和锻炼后,梅花才会绽放。
真的请理解我们的孩子,他们比我们想象地更勇敢,他们不断地去突破自己的极限。
阶段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直面冬天的梅花,正式开始了选择性缄默症干预之路。家长、老师开始紧密合作,小步前行,将各种技术(小步骤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渐入/渐出)等去实践。一开始的结果可能是和诗句一样漫无边际的茫茫白雪。我们会有点失望、有点怀疑和沮丧。但当我们行动起来了,就会远远地感知到孩子点滴的进步,虽然梅花尚未开放,但已经慢慢地有香气扑面而来。就像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一开始他们尚未开口说话,但也不要忽视微小的进步:孩子肌肉放松(不是僵住状态)、开始用非语言动作回应、开始发声(即使只是一个音节)。
阶段三:一朵江梅春带雪
在经过一段通常很长的干预后,我们可能突然在某个场景中,发现孩子开口说话了,就像冬天突然看到了一朵红梅在白雪中绽放,格外耀眼。孩子可能突破了一个人(可以和同学/老师说话了)、突破了一个地点(在课外班可以开口说话)、突破了一个场景(如背诵课文),请一定记录他们的突破和勇敢时刻。当孩子们体验到开口说话并没有那么难,他们感知到了说话的乐趣(如获得了同伴的即使回应、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阶段四: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此时是以点带面,孩子们从一个人突破到小组再到全班,从一个地点全面开放(教室、操场、亲友家、公共场所等),然后是所有的活动全面开花,你甚至都来不及记录她的勇敢时刻,因为这种突破可能在一天/一周内就有好几次。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离干预成功不远了。当然你可能在这些阶段面临回退,这是很正常的,事物总是在螺旋上升的,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请尽可能给孩子更多时间。
阶段五: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现在是时候说成功了,孩子在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和磨练后,终于在所有场景,都开口说话了。我们认为是时候宣布成功,和过去告别了。明确的标准是:
孩子的社交水平正常,可以胜任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上课回答问题、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开口求助、可以和她的同伴表达她的意见。
孩子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是满意的,她能从说话和社交中获得幸福感。他们很开心自己的突破,很开心自己的转变。
只要满足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干预是成功的,可以和选择性缄默症告别了。但要注意的是,孩子可能仍旧不善言辞,不能夸夸而谈,在社交活动中也落后,这是孩子的性格特征,请不要强迫他们或试图改变他们,而是接纳孩子的特点。
总结:想说就说是标准
一枝独秀还是百花齐放?
一枝独秀是刚开始迈出SM的第一步,百花齐放是完全摆脱SM的最佳状态,怎样才算走出SM呢?这是一个度的问题,百花齐放太难,一枝独秀太少,那么两枝算不算?三枝四枝五枝呢?怎么定义?这也跟家长心态有关。
简单的标准:想说就说
哪怕我觉得困难,但我也能说出来,克服了困难,想说就说;
那个人看着好讨厌,我不喜欢他,我今天好累,他以前欺负过我……我就是不想跟他说话,不想说就不说,这也没问题;
如果还存在不敢说,害怕,紧张,想说说不出来,这都不算走出选择性缄默症。
家长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可能,让孩子多开几多花,从昙花一现到一枝独秀,再到两枝,三枝,每到一个可以撒种子的地方,就拼命撒,然后等待开花,每个地方撒点种子,即便达不到百花齐放,遍地开花,孩子也是在走向春天的路上。
如果您的孩子被怀疑或确诊为选择性缄默症
可以加本文提到的俊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