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看法:“他想说话时,自然会说”,或者是“如果他不屑和我说话,我何必和他说话?”套用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话,选择性缄默的孩子经常给人“乐此不疲”的印象。难怪大人的结论常常是:他们不想说话。意思是,他们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故意不说话,甚至是反抗叛逆。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会说话,
也想说话,但是说不出来。
其实,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会说话,也想说话,但是说不出来。他们避免说话的原因是,说话带来压力(或是过去曾经带来压力)。许多临床医师或老师都注意到,当选择性缄默的孩子被直接提问后沉默不语,他们控制口语的肌肉组织会出现紧张现象(例如:脸红、下鄂或下唇颤抖、频繁的吞口水)。一些经历过选择性缄默症、已经能够说话的孩子,回应当时的感觉都不约而同的地,喉咙好象卡住了。问他们那时候哪里不舒服,他们都指着喉咙,而不是胃部或胸部。表达能力较佳的孩子描述当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流汗,这些都是焦虑的典型症状。
说话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形成选择性缄默症的根源。在形成的初期,孩子一旦尝试说话,焦虑、害怕、羞赧和难堪就会伴随而至,接着孩子就愈来愈感受到这些情绪带来的负面感觉,包括:不舒服、压力,甚至想吐。久而久之,孩子学习到,只要保持缄默(更精确的说,只要不去尝试说话),就可以避开这些感觉。此时,孩子往往遭到周遭人的误解。孩子自然而然倾向于保持沉默,或以替代性方式沟通来维持舒适感。这样做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看起来好象乐在其中,因此让人误以为他们故意不说话来操控局面。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学会了不要尝试说话,来避免焦虑。
我们再试着换个角度来看,避开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活动,是人之常情。不过,我们通常可以说服自己试试看,因为顶多努力一点,反正没有害处。但是如果发生“恐惧症”(phobia),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例如:害怕飞行、害怕蜘蛛、害怕密闭的空间,这些都会引起严重的焦虑和恐慌。我们因而千方百计逃避引发恐惧的事物,而别人虽然不尽然了解,通常会抱以同情。
假设有一个人很怕水,他不敢走横跨河口的吊桥,因此走路绕了一大圈。一路上,他欣赏了优美的风景,还享用了美食。虽然这个人为了解决恐惧而得到好处,很少人会指控他顽固反抗或操纵局面。非理性的恐惧足以威胁人的生命,这并不难理解,我们也应该如此来理解选择性缄默症,专家认为它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其他社交恐惧症包括:恐惧在公共场所吃或喝东西,和使用公共厕所)。因此,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是无法说话,而不是拒绝说话;他们以替代性的方式沟通是为了生存,而不是操控。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最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很害怕。
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痛苦的障碍。患者即使真的想要参与活动,也会因为惧怕被嘲笑、被批评、被拒绝或被羞辱,而避免参与。同样的,选择性缄默的孩子虽然知道说话可以让人接受、交到朋友、得到实质好处,并且受到认同,但还是拼命避免说话。最后,为了自我保护,他们可能会假装、甚至真的相信自己原本就不爱理人。社交焦虑症患者最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害怕,我们认为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也是如此。
摘自《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第16页-18页
MaggieJohnsonAlisonWintgens著
黄晶晶译
心理出版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