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不是故意,却一步步将孩子养出了心理

林康广主任

天爱专家顾问-儿童发育行为心理科

●医院情感障碍科副主任医师

●香港大学临床心理和神经认知学博士

●香港大学心理系荣誉助理教授

擅长:产后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失眠症;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多动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孕期情绪调节紊乱;各种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在传统的文化观念里,总认为似乎成人的世界才有烦恼,才有心理问题,小儿的世界天真无邪,家庭倾注了所有的爱,收到全方位的呵护,在这样氛围下成长的幼儿会有烦恼和心理疾病吗?然而很不幸的是,答案是肯定的!每个家长为人父母,都想好好对待自己宝宝,可是这些心理病隐患你都造吗?请好好细读本文,我们帮你了解更多。

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这为日后对于识别早期小儿异常行为,以及行为的干预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现在就小儿常见的心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异常表现和干预方法做浅显的探讨。

1

咬指甲癖

小儿在婴儿期时喜欢吸吮手指,长牙齿后喜欢咬指甲、撕手皮,如果受到妈妈责骂,咬得就越勤。这种孩子从小就不喜欢剪指甲,有的孩子甚至把指甲咬出血,引起甲沟炎,也会因指甲内的病菌引起各种消化道疾病。且爱咬手指的孩子也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等其他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孩子爱咬指甲,部分原因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而其行为的心理原因则可能包括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在成长环境中感到压抑、情绪紧张,在学龄期的儿童则可能因为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而表现出。

干预技巧:寻找小儿心理焦虑的原因,在出现咬手指或撕手皮的行为时及时转移注意力,父母平时可以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2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儿童患病率为成人7~8倍,女性多于男性。其确切的病因不明,国外学者对其共同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后认为是内心的空虚、盲目的摆动,也有学者认为是情感障碍如来自离别、疾病、新添弟妹、搬家、学习困难的压力。

个案:有一个6岁的女性患者,自一岁左右开始自拔眉毛,每日数次,以致双侧眉毛稀少,仅留残根。经过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认知行为治疗、等有所好转。

拔毛癖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难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方法。传统的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联合疗法对拔毛癖均有一定疗效,但也同时存在各种不足。家庭帮助、医院就诊、认知纠正有助于阻断患者拔发,药物帮助控制情感困扰和冲动行为,家庭帮助为习惯逆转训练提供方法和监督。

3

幼儿分离性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尤其指婴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过度焦虑会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及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是不同的,针对幼托班的孩子,有些只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泣;有些孩子会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寡言少语;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拒绝进食、身体不适症状等。

在小班幼儿园可能表现为哭泣、依恋自带物和依恋老师、默坐、不正常进餐及不正常午睡等。而且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性焦虑出现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晨入园、午餐及午睡时间前后,且女孩出现分离性焦虑的人次比男孩多,并且表现形式更为强烈。

干预措施:对于那些以相对缓和形式表达分离焦虑的幼儿,幼儿园的教师更多地女孩子,年龄小的幼儿以及生病和病好后回园的幼儿;通过引入新异刺激(指玩具和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入园前进行家访,调查了解幼儿的特殊习惯和爱好;做好离园的沟通指导工。

在家长工作方面,应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带幼儿提前熟悉班级的其他小朋友;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家长应避免问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消极问题,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解决家长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对幼儿最初的哭闹不要过分担心。

4

小儿夹腿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小儿可两腿并拢或交叉内收或利用桌子或椅子角摩擦外阴,女孩常两腿交叉上下擦动,摩擦时出现面红、眼神凝视及额头或全身出汗等现象。小儿多在入睡前、刚睡醒时或单独玩耍时进行。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次数不等,可一日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

主要原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

干预技巧: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摩擦生殖器;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入睡。另外,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千万要注意不可打骂和羞辱孩子。

5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发育障碍,是指在理解、使用口语、书面或是其他符号系统时有困难,语言发育偏离正常顺序。这类儿童主要表现为虽然已经达到上幼儿园的年龄(都是三周岁以上),但是他们不会交流,只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比如,吃饭、睡觉等,稍微难一点的都听不懂,所以在幼儿园课堂上,这类幼儿基本不听讲,他们会左顾右盼、起身来回走动或者走出教室、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里。

可能的导致幼儿语言障碍的危险因素则包括:不当的喂养方式、不良家庭养育环境、多种语言环境、阳性家族史等。

干预的措施则是:采用顺应性喂养方式,适时完成饮食结构的转换,培养良好的进食技能,通过咀嚼训练,锻炼婴儿的舌头控制能力。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是语言障碍的保护因素。

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发现,婴幼儿缺乏足够的刺激因素发展语言。如家长照顾过于仔细,祖父母辈过分宠爱,婴幼儿借助手势及表情可得到想要的一切,开口机会少,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部分是其他方面,如运动、身高和体重等,或是认为儿童迟早会说话,而忽略语言发育。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低,没有重视早期教育,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幼儿,幼儿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刺激。研究表明,将幼儿托付于老人或保姆,放任玩耍,缺乏语言交流或是家中语言混杂均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育。因此,鼓励带养人重视语言发育,避免溺爱,多和幼儿交流,给予开口机会,在成人的鼓励、重复和强化下,促进语言发展。

家庭环境中有多种方言不利于儿童语言发育,可能与导致婴幼儿大脑接受刺激混乱,无法正确输出恰当的语言信号有关,因此,当发现儿童语言发育落后时,建议先用一种语言交流。建议婴幼儿如有条件,还是由父母亲带养,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

6

幼儿选择性缄默

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陌生环境或是人多的地方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的一种临床综合表现,大多是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新生入园后,幼儿情绪稳定,能听从教师的安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极其沉默,不回应教师和同伴的语言交流,甚至刻意回避和拒绝别人的,但父母的反馈却是“在家很活跃,什么话都会说”。

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在6个月~3岁,会积极地进行亲密寻求,这是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关键期,与父母和其他常见的家庭成员形成安全依恋和信任关系是婴幼儿时期最首要的社会情绪发展任务之一。发现幼儿有类似表现后,需及时就医,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

7

小儿遗尿症

是指3岁以上小儿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反复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每周超过一定次数,持续至少3月。宝宝尿床并不是严重的事,但是宝宝若已经超过5岁仍然频繁尿床,那就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疾病在作祟。5岁后的儿童仍经常性尿床则可能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夜间遗尿症。

前者与儿童的发育、心理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夜间尿量增多、睡眠觉醒障碍、膀胱容量小、遗传等因素有关;后者则与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理压力等有关。早期发现后,医院及早诊断,进行系统综合治疗。

8

屏气发作

主要表现在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父母平时要对宝宝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9

抽动症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易发于儿童期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造成困难,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个案:

今年12岁的文文(化名)平时特别好动,父母一直觉得男孩子皮点闹点没关系,但是,暑托班的老师向文文妈妈反映说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发呆、走神、做一些小动作。同时,他还会不停地抖肩膀,同学一次次地提醒,但他自己根本控制不了。

据介绍,文文这样的症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平时做作业就很拖拉,经常是写上一会儿,就分心去玩桌上的其它东西;别人和他说话时,他也常心不在焉;平时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不是上学忘带书本、文具,就是忘拿了红领巾。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还喜欢挑眉毛、耸肩、眨眼、摇头,大家都觉得他太爱做“鬼脸”了。

最终,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文文确实是抽动症。抽动症是儿童较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文文属于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患儿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出咕噜等鸟鸣音等。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在门诊中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

家庭方面的主要干预措施便是:

使家长、老师配合、给患儿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采取诱导鼓励,减轻患儿心理压力,避免打骂体罚。专业的医生对家长进行对该病的知识教育,使家长认识多发性抽动症,正确对待该病的发作。培养患儿的兴趣爱好,用儿童感兴趣的图书、玩具转移注意力,增加自信心及与伙伴的亲和力,避免过度兴奋劳累等不良刺激。

10

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多起病于人生头36个月内。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关系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有限重复的刻板行为以及狭窄的兴趣和活动。人们总称孤独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这些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大部分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出现对人缺乏兴趣,他们不看别人甚至故意避开与他人的目光,更不愿与他人有目光接触。这使得他们在6·7个月大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也不对母亲和亲人有依恋。

儿童孤独症发病期早且一直持续终身。可惜的是孤独症却不像其他的疾病有治愈的可能,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在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多一点欢乐,同时也为一生照顾他们的亲人有些许的亲密,改善目光接触会是一个相对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治的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l/18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