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一、积累(20分)
光阴迈着一成不变的脚步,不疾不缓地走着,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走过一个个月缺月圆。mò(▲)然回首,远逝的日子仿佛旋转的万花tǒng(▲),不经意间▲出一个个无法模仿的图案,那一次次的聚散与悲欢都成绝版。于是我知道,青春是一列单程列车,不能返回,也没有yì(▲)站。
1.根据语境,在上文()中填入合适的汉字。(3分)
mò(▲)然回首万花tǒng(▲)yì(▲)站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摇晃B.摇曳C.摇荡
3.有同学写了关于“青春”的上联“历劫方显钢骨硬”,可作下联的一项是(▲)(2分)
A.治学当思日精进B.经霜更知秋水明C.立志须知三古盛D.磨砺才能坚意志
4、班级开展“青春,我拿什么献给你”的主题演讲活动,小琪和小轩同学撰写了演讲稿,下面是他们演讲稿正文的开头部分。如果你在现场倾听,你觉得谁的开头更能吸引人?请说明理由。(4分)
小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同学们,当日子如风般飘远,细密的皱纹堆满眼角,脚步由轻快变得沉重时,我们回望青春,你希望留下的是怎样的风景?我们又应该拿什么奉献给稍纵即逝的青春?
小轩:清晨从阳光里醒来,我们在大自然中找寻自己:那花儿,那草儿,我们是;那鲜亮,那翠绿,我们是;那青涩,那娇羞,我们是……五彩的青春,斑斓的年华,在人生的年轮上永远是最精彩的一圈。青春,它充满力量,充满期待,充满求知,充满希望……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将所有热情奉献!
5、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正像罗曼·罗兰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
①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
②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
③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
④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他们的知音。
A.②①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②④①③
6.古诗文名句填空。(6分)
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新年响应国家号召不回家过年的人们,乡愁是温庭筠笔下的“因思杜陵梦,①____________”的一群大雁;是文天祥的笔下体现的“②,③”家国情怀,赤胆忠诚(引用《过零丁洋》中的诗句》;适逢佳节时,苏轼以“但愿人长久,④”(引用《水调歌头》中诗句回答)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福;展望未来时,我们要有李白“⑤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引用《行路难》中诗句回答)的伟大抱负。
二、阅读(55分)
(一)名著阅读(7分)
7.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3分)
A.个人的痛苦与不幸被他融入民族的悲哀与时代的痛苦中,忧郁悲苦的调子倾吐的是整个民族灵魂的哀痛,这使他的诗作获得了丰厚的历史内涵。
B.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年后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C.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久久地拨动读者心弦。
D.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读起来气韵畅通。
8.《水浒传》第二回至第八回主要写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等事件,请选择并结合上述任一事件进行概述并对人物形象进行简要评述。(4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7分)
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
毕淑敏
如今,家家都有体温表。苗条的玻璃小棒,头顶银亮的铠甲,肚子里藏一根闪烁的黑线,只在特定的角度瞬忽一闪。病了或者没病,高烧还是低烧,就在焦灼的眼神中现出答案。
小时家中有一支精致的体温表,银头,好似一粒扁杏仁,装在一支黑色钢笔套里。妈妈把体温表收藏在我家缝纫机的抽屉里。妈妈平日上班极忙,很少有工夫动针线,那里就是家中最稳妥的所在。
七八岁的我,对天地万物都好奇得恨不能放到嘴里尝一尝。我跳皮筋回来,经过镜子,偶然看到我的脸红红的。我想,我一定发烧了,觉得自己的脸可以把一盆冷水烧开,我决定给自己测量一下体温。
我拧开黑色笔套,体温表像定时炸弹一样安静。我很利索地把它夹在腋下,冰冷如蛇的凉意从腋下直抵肋骨。我耐心地等待了五分钟,这是妈妈惯常守候的时间。
终于到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像妈妈一样眯起双眼把它对着太阳晃动。我什么也没看到。
对啦!妈妈每次给我夹表前,都要把表狠狠甩几下,仿佛上面沾满了水珠。一定是我忘了这一关键操作,体温表才表示缄默。我拈起体温表,全力甩去。我听到背后发出犹如檐下冰凌折断般的清脆响声。回头一看,体温表的“扁杏仁”裂成了无数亮白珠子,在地面轻盈地溅动……
怎么办呀?
妈妈非常珍爱这支温度表,不是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稀少。那时候,水银似乎是军用品,极少用于寻常百姓,体温表就成为一种奢侈。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
现在,它碎了,碎尸万段。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可能都是痴心妄想。我祈祷自己发烧,高高地烧。我知道,妈妈对得病的孩子格外怜爱,我宁愿用自身的痛苦赎回罪孽。
妈妈回来了。她忙着做饭。我的心越发沉重,仿佛装满水银。实在等待不下去了,我就飞快地走到妈妈跟前,大声说:“我把体温表打碎了!”每当我遇到害怕的事情,我就迎头跑过去,好像迫不及待的样子。
妈妈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
那支体温表消失了,它在我的感情里留下一个黑洞。潜意识里我恨我的母亲——她对我太不宽容!谁还没失手打碎过东西?我亲眼看见她打碎了一只很美丽的碗,随手把两片碗碴儿一摞,丢到垃圾堆里完事。不久,我病了。“你可能发烧了。”妈妈说,伸手去拉缝纫机的小屉,但手臂随即僵在半空。妈妈用手抚摸我的头。她的手很凉,指甲周旁有几根小毛刺,把我的额头刮得很痛。“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医院……”妈妈拼命搓着手指。她俯下身,用她的唇来吻我的额头,以试探我的温度。妈妈是严厉的人,从我有记忆以来,从未吻过我们。这一次,因为我的过失,她吻了我。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
可是,妈妈还是无法断定我的热度。她的额头像碾子似的滚过,用每一寸肌肤感受我的温度,自言自语:“这么烫,可别抽风……”
我终于知道了我的错误的严重性。后来,弟弟妹妹也有过类似的情形。我默然不语,妈妈也不再提起,但体温表像树一样栽在心中。
我当了卫生兵,每天须给病人查体温。体温表插在盛满消毒液的盘子里,好像一位老人生日蛋糕上的银蜡烛。多想拿走一支还给妈妈呀!可医院的体温表虽多,管理也很严格。纵使打碎了,原价赔偿,也得将那破损的尸骸附上,方予补发。我每天对着成堆的体温表处心积虑、摩拳擦掌,就是无法搞到一支。
后来,我做了化验员,离体温表更遥远了。一天,部队军马所来求援,说军马们得了莫名其妙的怪症,他们的化验员恰好不在,希望人医们伸出友谊之手。于是,我认真检验,周到地写出报告。
我至今不知道那些马得的是什么病,只知道我的化验结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兽医们很感激,说要送我两筒水果罐头作为酬劳。在维生素匮乏的高原,这不啻一粒金瓜子。我再三推辞,他们再四坚持。我说:“那就送我一支体温表吧!”
他们慨然允诺。春草绿的塑料外壳,粗大若小手电。玻璃棒如同一根透明铅笔,所有的刻码都是洋红色的,极为清晰。
我珍爱地用手绢包起。本来想钉只小木匣,立时寄给妈妈,又恐关山重重、雪路迢迢,在路上震断,毁了我的苦心,于是耐着性子等到了一个士兵的第一次休假。
“妈妈,你看!”我高擎着那支体温表,好像它是透明的火炬。妈妈仔细端详着体温表说:“这上面的最高刻度可测到46摄氏度,要是人,恐怕早就不行了。”我说:“只要准就行了呗!”妈妈说:“有了它总比没有好。只是,现在不很需要了,因为你们都已长大了……”
(选自《意林》,有删改)
9.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情节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3分)
A.感觉自己发烧,用体温表测量
B.使用不当,体温表破碎,内心忐忑,隐瞒母亲真相
C.生病发烧,知道体温表的重要性
D.珍爱体温表,将其赠给母亲
10.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可能都是痴心妄想。我祈祷自己发烧,高高地烧。我知道,妈妈对得病的孩子格外怜爱,我宁愿用自身的痛苦赎回罪孽。(从人物描写的角度)(2分)
(2)伸手去拉缝纫机的小屉,但手臂随即僵在半空。(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2分)
1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12.本文标题为“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作者着力描写了哪几个长大的瞬间?在这些瞬间里“我”为什么“长大了”?(6分)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题。
材料一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阅读方面,人类与动物并不是全无关联。动物能否看懂环境,往往决定着它能否安全地生存下去。人既要阅读作为客观世界的环境,也要阅读以符号为中介的书籍。
当人越来越多地阅读书籍的时候,人对客观自然环境或环境的阅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人在“看”自然、“看”其他存在物、“看”其他人时,已经带着自身有价值取向的意义和理解结构在“看”客观世界了。阅读就是一个通过编码符号进行的意义再生或过程。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几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与远在欧美的哈贝马斯、罗尔斯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有了这两个维度的精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丰富起来。(取材于韩震《阅读的本质》)
材料二
年,我国成年国民中,11.1%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7.6%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见下表:
(取材于刘彬《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三
久而久之,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四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阅读”。
B.无论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一个意义再生成的过程。
C.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年成年国民中至少有7.6%的人阅读量不少于10本。
D.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
14.概括材料三和材料四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三:(2分)(2)材料四:(2分)
15.结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是网友的评论,假如你也是一名网友,你会回复谁的评论?可以认同也可以反驳。(3分)
A.视觉文化时代,人们已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
文化仪式。
B.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报刊阅读还是很受欢迎,可见纸质阅读无可替代
C.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不赞成影视图像的阅读。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奔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乙)《欧阳修传》(节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营,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16.释义:根据文意,为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选出最恰当的义项(4分)。①触发之不顾()A.照管B.拜访C.回头看D.顾念②无以自遣()A派遣B.运用C.放逐D.排遣17.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18.品味:参照示例,请为(乙)文划横线一句中的加点词语做批注。(4分)示例: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批注:“醉”字言简而意丰,不仅是对太守宴饮神态的描写,也可品出他为治下百姓和平安的生活而感到快慰以及身处优美景色中的陶醉之情。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批注:19.两段选文都围绕欧阳修在滁州为官的经历展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欧阳修在滁州“为政宽简”的认识。(4分)
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这两首诗都提到的“乐天”是谁?乙诗所描绘的情景可用甲诗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2分)
(2)元稹、刘禹锡与“乐天”友情极深,他们都曾受到权贵打击,被迫离京。结合甲乙两诗,分析元稹与刘禹锡在面对挫折时有什么不同的人生态度(4分)
21、作文(45分)
(一)班级组织一次辩论赛。论题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吗?需预先收集同学们的观点选拔辩手。请就这一论题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字数左右。(5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40分)
杭州某中学文学社”将举办“自信、自强、自立”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王女士(家庭主妇,陈同学妈妈),张明(班主任老师),陈同学(初三学生)。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字。④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需要试题及答案,请下方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