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B.孔子
C.孟子D.墨子
2.根据教学评价的参照指标,可分为()。
A.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B.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4.()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A.自我认知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
5.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
A.专职的科研人员
B.教师
C.科研群体研究者和个体研究者
D.学生
6.下列关于班级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A.班级管理是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B.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C.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D.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体
7.一般认为,()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C.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反馈
8.班级授课制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A.班、课、时
B.班、课、师
C.班、师、时
D.课、师、时
9.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
A.式与方程
B.数与式
C.图形与位置
D.探索规律
10.在公开课上讲《荷花》时,出现了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A.教师在讲完课后,黑板上的板书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B.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展现关于荷花的美丽景色图,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
C.教师领读课文时,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向学生朗读
D.学生在教师教授后,因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而不由自主产生共鸣,纷纷产生遐想……
11.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述,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这是课堂总结()的体现。
A.图表法B.呼应法
C.复述法D.比较法
1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被他人赞许
13.下列词语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的是()。
A.经历B.体验C.探索D.掌握
14.学生学习了角之后,再学习锐角、直角和钝角,这种教学利用的迁移是()。
A.逆向迁移
B.水平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15.能否自觉 )。
A.《孟子?尽心上》B.《论语》
C.《说文解字》D.《学记》
2.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互补性
C.差异性D.阶段性
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
C.教材D.教科书
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 )。
A.卢梭B.洛克
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7.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B.实习法
C.实习作业法D.实验法
8.()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科顿B.波斯纳
C.布鲁纳D.布鲁巴奇
9.( )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重构者。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0.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1.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教师离开课堂之后学生的纪律开始混乱。与这种课堂纪律相关的教师领导方式最可能是( )。
A.专断型B.放任型
C.管理型D.民主型
1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B.集中性
C.稳定性D.分配
13.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
C.杜威D.凯洛夫
14.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
15.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现象是( )。
A.刺激的分化B.刺激的泛化
C.条件反射D.记忆术策略
1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7.“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
A.外部强化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D.积极强化
18.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皮亚杰B.布鲁纳
C.维果斯基D.埃里克森
19.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监控策略
20.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理性的惧怕B.原因不明的惧怕
C.非理性的惧怕D.持久性的惧怕
21.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要力量是社区教育机构。
3.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
4.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简述它的内涵。
2.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学第一天,娄老师正要把新书发下,突然发现几本书因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娄老师,书不能轻易发下去,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于是娄老师对同学们说:“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原因,留下一些印迹。”娄老师把一本书拿出来让大家看子一下。“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娄老师请几个学生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的;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说抓阄……娄老师未置可否,让学生的思想一一暴露了出来。
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吧。”娄老师立即问:“你为什么要一本呢?”
“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娄老师立即表扬道:“让我们为他的这种为他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顿时,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娄老师决定继续“扩大战果”。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同学举起手来。娄老师有意在教室巡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
娄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这样,我们来一个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应该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委,由掌声的热烈程度来决定,好不好?”
有的同学立即发言说:“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说:“书的好坏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还有同学发言说:“为别人带来更多欢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愿意要一本,把好书让给别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娄老师把每一种观点都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和引导。娄老师又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这种‘吃亏’精神?”于是班上讨论开了:劳动不拈轻怕重、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
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娄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所有的课本都愉快地分发下去了。
试问: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样的德育原则?
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从推动力、绳长和摆锤重量三个因素中找出影响单摆振动频率的因素。学生可以通过假定某两个因素保持恒定、依次改变第三个因素来看单摆振动频率的变化,借此找出问题的答案。而小学生往往会同时改变两个变量寻求解决方案,其结果是无法找出影响单摆振动频率的因素。
请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分析:(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在什么阶段?(2)该阶段的主要思维发展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正确答案为A。
2.C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A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4.A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5.A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C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相对,它是一种分班级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初尝试于西欧16世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给以理论上的确定,l9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国大规模推广,一直沿用至今。
7.A本题考查的是练习法的定义。
8.B常识题。
9.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由奥苏伯尔提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由加涅提出,强调学习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0.B本题主要考查德育原则。
11.A专断型课堂管理主要依靠教师的权利和课堂纪律;放任型的特点是放任自流,教师放权;民主型是教师在与不在学生的表现是一样的。
12.B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当人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意识中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则模糊不清。
13.B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概念。
14.B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的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所以通过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15.B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样的现象即刺激的泛化。条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后,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无条件刺激制约的无条件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则叫做条件反射。记忆术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用来提高记忆效果。本题中,“银”与“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学生把“银”认做“很”,是一种刺激的泛化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6.C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17.C“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18.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角度为教学提供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教育理论。
19.C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
20.C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21.B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二、辨析题
1.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错误。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具体地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班主任在与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中,可依托社区教育机构的力量。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
4.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
1.(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