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家庭和学校。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
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家长和孩子都被笼罩在焦虑的情绪中,而这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或许会爆发出来,或许被积压在内心,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你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吗?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
我国6~16周岁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至少有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在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
●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
●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这些数字令人心痛,所以,及时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征兆,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防微杜渐,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读懂孩子的内心戏?
专家介绍说:
“
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有一个很简单的技巧——倾听。倾听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起效机制可以达到60%甚至更多。
很多父母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沉重与压力从何而来,觉得他们只是“不知人间疾苦”,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孩子的认识不够。只有当父母和老师试着去理解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知道他们的行为背后真正要表达什么,他们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
读懂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们拥有一颗快乐强大的心,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孩子常见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应对攻略
表征之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家长若掉以轻心,将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
形成原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另外,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也会使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点。
建议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表征之二: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多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家长需要重视起来。
形成原因
在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影响时可能诱发抽动症状。也有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6-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良后果
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爱搞小动作,有的还会逃课、逃学;个性发展问题。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时期,如果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又不加以引导的话,孤僻的性格有可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建议
家长既要耐心教育,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又要严格要求,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表征之三: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无语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语言障碍。
形成原因
由于患儿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过分依赖于亲人,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与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心理社会因素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不良后果
社交恐惧,逐渐与社会脱节;失去自主交流能力,可能发展为抑郁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建议
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并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以逐渐消除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紧张情绪。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
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多点耐心和细心,
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