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了,想给做个总结。想了半天才发现,似乎除了豆瓣上标记的“读过”和“看过”,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更能说的东西了。或许是有的,但我越来越不想说。一是说不好,二是极端厌恶被凝视。给远方的朋友写过信,在信里我才能写一些自我的东西。只有藏身于书信这样完全私密的话语空间里,我才能舒一口气,像一只老龟般小心翼翼地伸展自己皲裂的手脚。
扯远了,拉回来。今天主要是给自己做一个读书总结,同时也算是给大家的书单推荐。我这个人读东西很慢,今年由于考研的缘故,还算是安装了超强加速器的,也只读了55本。但我毫不介意读的本数,并且希望明年能读得更慢一点。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我没读完,半年前主要是把它当作梳理西方文学脉络与开拓论述答题角度的利器。抛却“陌生性”“影响的焦虑”“诗学误读”“经典的扩容”等等一系列关键词之后,最打动我并在数月后重读时给予了更为入骨的体验的,还是最初在外国文学史课堂上遇见的那段话:
“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品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我想这样的自我成长,不仅仅存在于“深入研读经典”之后,做一个普通读者也应如是。
言归正传,下面是我的书单。我按阅读顺序进行排序,加了图片的表示着重推荐。
《耻》
J.M.库切
库切的《耻》是年我读的第一本书。当时我还在上王老师的东方文学史,跟着老师讲授的步伐读了好几本东方经典。
这个故事的开头与我们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蛮贴近的,一个大学教授勾引了一位大学二年级女学生与之发生性关系。但故事是从一个男性的角度来叙述的,就像《洛丽塔》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千差万别,这个故事与我们最近从新闻里站在女性角度看到的一起起血泪控诉同样千差万别。教授老了,老成了“那一代人”。但这个老的,总期望越界,闯入到“这一代人”的生活中,以父亲的身份,以男人的身份。他将永远被拒绝,被后宗教、后现代、后殖民、后历史。
“没有办法,没有武器,没有财产,没有权力,没有尊严。”
“像狗一样。”
“对,像狗一样。”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说自己在大三才读完这本书实在是罪该万死。之前做论述题,总喜欢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像天花板,拱形衔接天衣无缝。读完之后却更喜欢说这结构像天平——中间是奥勃朗斯基,在他的两边放置安娜和列文,放置生与死,放置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物质中的脆弱的生物气泡。
关于本书的必背大题:如何理解安娜的形象/悲剧的原因?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我最喜欢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的解读角度。我稍微摘取一些关键思路:安娜所追求的所谓的“爱情自由”实质上是肉欲占据上风的,她和沃伦斯基的爱情是一种与“暴力死亡”(作品开头铁路工人之死)相呼应的“暴力激情”。托尔斯泰引入了一个“双重噩梦”,即安娜和沃伦斯基同时梦到一个胡子乱蓬蓬的小个农民弯着腰对着什么东西,在用法语嘟囔着什么。沃伦斯基没有抓住这些法语词的意思,安娜抓住了,这些法语词裹挟的正是关于铁的意象,关于被击打、被碾压的东西——这个东西正是安娜本人,为她的“暴力激情”付出“暴力死亡”的代价。
《伊戈尔远征记》
匡老师俄罗斯文学课上跟进程看的,“于是他放出十只苍鹰去捕捉一群天鹅:苍鹰将哪一只赶上,那一只便先唱一支颂歌”,这倒叙开头也太美了。
《死魂灵》
果戈里
果戈理称他写的是一部长诗。对此,纳博科夫曾谈论道:果戈理对poshlyaki(“男庸人”)和poshlyachki(“女庸人”)肿大灵魂带着独到热情和丰富诡异细节的描述,将整个故事提升到了宏大的史诗境界。
“高尚的、激奋的笑是能够和高尚的抒情并列而毫无愧色的。”
“透过世人所能见到的笑和世人见不到的、没有尝过的泪去历览人生。”
《钦差大臣》
果戈里
“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吧!”
《古希腊悲剧经典》
经典到不想废话了,读吧。
《圣经文学阐释教程》
刘意青
上帝是道(theWord),就是逻各斯(Logos),耶稣是道成肉身(TheWord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