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一个五岁半的孩子显得沉默而呆滞,与家中的活泼开朗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父母焦虑地描述,孩子在家中与弟弟妹妹相处融洽,与父母交流也毫无障碍。然而,一旦踏入幼儿园或陌生环境,他便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甚至在老师提问时也不愿举手回答。班上的活动他从不参与,仿佛变了一个人。
班主任和孩子本人都多次尝试沟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让父母开始担忧,难道孩子真的有问题吗?他们不禁猜测,孩子是否是故意在学校不开口说话?或者他究竟是何种情况?孤独症?这些疑虑和担忧交织在一起,让他们束手无策。
事实上,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与一种称为选择性缄默症的心理障碍有关。选择性缄默症,曾被称为失语症或拒言症,是一种在儿童期出现的社交情绪障碍。它主要表现为在熟悉的场合下能够正常交流,而在其他需要言语沟通的场合则选择性地保持沉默。这种障碍通常与孩子的害羞或社交焦虑有关,有时甚至可能与“自闭症”混淆。患者可能表现出社交孤立、害羞、表情淡漠等症状。
有些儿童可能完全保持沉默,展现出极度的胆怯和害羞;而另一些则可能能够发出单音或喃喃声,尝试使用非语言方式与人交流。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能够正常交流,但仅在面对老师时变得缄默;或者他们可能在电话中能够与人交谈,但在面对面交流时却无法开口。
╱认识与成因╱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多项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机制、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家庭中的过度保护、急躁或严厉的教养方式,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从而在特定场合选择沉默。同时,孩子对社交场合的焦虑以及对陌生人的恐惧,也是导致选择性缄默症的重要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症状╱╱0选择性缄默╱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会在预期需要讲话的社交场合中持续无法发声,例如在学校。然而,在其他环境中,尤其是与父母相处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可能完全正常甚至十分活跃。
╱02社交障碍╱这些孩子可能在学校、与陌生人或在其他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社交抑制的症状,如胆怯、害羞和回避等行为。例如,有的孩子在上课时即使肚子痛也不敢告诉老师,或者在被老师提问时选择沉默。
╱03非言语行为代替沟通╱尽管在社交场合中保持沉默,但这些孩子可能会尝试使用点头、手势或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方式来与人交流,这表明他们理解他人的意图。
╱04一致性╱选择性缄默症的持续时间至少为一个月,且症状不能仅限于入学的第一个月。此外,孩子的沉默并非由于知识缺乏、语言问题或其他沟通障碍所致。
╱05排除其他障碍╱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在特定社交场合中会选择沉默,就像身体里有个“静音开关”被打开一样。无论家长或老师如何引导和鼓励,他们都难以开口说话。这种沉默状态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智力障碍或其他精神性障碍无关。
╱治疗方法╱0医院、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治疗联盟,旨在消除家长和孩子对躯体疾病的担忧,同时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焦虑的根源,明确治疗目标、方法和预期效果。我们鼓励儿童和家庭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以预防功能性的损害。
02针对儿童的心理治疗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这些方法旨在通过强化策略来增加儿童的说话行为,从而逐渐减少直至消除原有的缄默症状。具体而言,行为治疗可能涉及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榜样示范、想象以及逐步暴露等技术。而认知行为疗法则是在行为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儿童识别并纠正不合理的信念和消极观念,同时教授他们应对焦虑的策略。
03家庭治疗家长在面对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时,应首先理解和接纳他们的行为。避免急于让孩子开口说话,而是尝试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如书写、耳语或绘画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避免任何主观性的评判或催促。
04学校和社会支持与老师保持沟通,确保他们了解并采用一致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问题。允许孩子以自己舒适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并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孩子不说话是否与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关,如是否存在被欺凌、学业压力或学习困难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将积极争取学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以确保得到妥善的处理。
05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来帮助减轻症状。但请注意,药物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无法根治病症。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才是关键。宜昌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二病区)专家提醒:选择性缄默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其学业和社交发展构成了显著限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务必保持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医疗评估和早期干预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症对孩子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