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艺术
心灵索因录
吴久民
年2月23日10:56,这是朋友来电留在手机上的精准记录。无论如何,这一时间于我都意义非凡,毫不夸张地说:它将成为我微末人生中的一块界碑。其实朋友只是向我约稿,不过,他却用了一个饶有诱惑力的说词:开发我大脑里的资源。我当然知道,这词儿用得大了。乍听之际,我也十分正常地将其视为戏谑之语,至少是用一种戏谑的口吻。然而没用多久,我竟怦然心动。
思维的逻辑启始于“资源开发”这一大而失当的用语,很快便指向了心灵。心灵素有小宇宙之称,与外在的大宇宙旗鼓相当,甚至分庭抗礼。只不过,同为心灵,自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不是么?大人物们的心灵足可以支撑他们经纬天地,甚至玩转地球;或者可以涵映世界、烛照人生,写出惊世之作,然后由惊世过渡为传世。我的心灵当然位在下、劣,因为它只是支持我做一些养家糊口的活计,还难免多半生度日维艰。如此的思维轨道,无疑会导向这样的结论:人比人得死。然而,我竟然绝地逢生。我忽然想到了生成,对,心灵生成,一个婴儿落生之时,只会是一声啼哭,即便他的哭声再嘹厉,再能令他的亲人们高兴、狂喜,甚至热泪盈眶,也仅止于本能的生命悸动。他有心灵吗?即便有,也只是称作基因一类的东西,充其量只作为心灵的备码,等待日后在心灵生成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的激活。
心灵索因录
散文
吴久民
人生太需要回眸了。尽管回眸很可能引发悲哀,甚至因绝望而弃世,但也不排除会引发成就感。就说这心灵,即便如我这下而劣的心灵,与出生时相比,不足以令自己惊喜过望吗?于是,回眸的意义突显,因为回眸令自己想到了心灵生成,心灵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枯乏到丰沛,绝对是一个辉光四射、生气勃勃的过程,生命力的运行投影其中,尽管它的轨迹深浅不一,甚至时而左奔右突,东一鳞西一爪地飘忽不定,生命王国里的诡秘而神奇,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但是,总趋势却清晰可见:不断地向深向阔向远强劲地延伸。于是,一个命题浮出水面:追索心灵的成因与要素。这是一个内涵何其丰饶、价值何其巨大,且又极具挑战意味的命题啊!当然,这只不过是于我自己而言,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与别人恐怕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尽管如此,我还是刹那间被震撼了,其震撼力度,绝不亚于石破天惊。
我想到了阅、读、做、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几乎囊括了我心灵生成过程中的全部因缘与要素。说到阅,人们习惯上阅读连称,在这里,我却要将二者掰开,让读分家另过、别起炉灶。于是,这阅便只剩下了阅人、阅世、阅风物的含义。下面便开启“阅人”系列中的首篇:母爱缺失。
若问我第一次睁眼看见的谁?我不知道,不管知道不知道,肯定是看了,不过,看也看不见的,据说出生一周视力才是0.01至0.02,即便这时,看见的是谁,也不确定,天知道他会安排谁首先让我接见?不过,在至亲的行列里,按正常的逻辑,接见的最大概率会是母亲。提及母亲,便触及到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我居然没有母爱的记忆。我没开玩笑,绝对是真的,一点都没有。不过,我竟然没有感到过悲哀,悲哀只是一种理性的说法,觉得应该悲哀,按正常逻辑,理当如此。
我母亲在我虚九岁那年去世,去世时我不知道哭。直到一周年后上坟,姨们才惊喜地叫嚷起来,这孩子哭了!天知道我为什么哭了,也许是受到别人哭的感染,反正我并没有痛哭与思念的记忆。刚刚哭过,便出了意外,祭奠完毕,不知是哪位姨将一对拨火棍夹在我的腋下,农历四月初六的天气里,山上有风,风把拨火棍重新吹燃,我还穿着棉袄,没走出多远,青烟便从腋下冒出,姨们惊叫起来,纷纷上前,将火扑灭。无论如何,这火和我的哭似乎都构成了某种联系,仿佛这火是我哭出来的,或者说,是我的哭招致了火,那么这火对我的哭是奖赏?抑或嘲弄?反正,我作为儿子,对已故的母亲,原本来之不易的一点悲情,转瞬便冷成了喜剧。我是腊月十六出生,至四月初六,满打满算,虚九岁,实际年龄还不到七周岁半。即便如此,与母亲在这个世上也相处了多个日夜,没有感受到母爱,实在匪夷所思,然而事实如此,我曾不止一次地穷搜苦索我的记忆,还是找不出哪怕一丝丝一毫毫的痕迹,没有,绝对没有。
现在想来,我的许多性情都能从母爱缺失上找到根源。没有经历母爱泼天涌地般的浇灌与滋养,心灵便少了一份感情消费上的奢侈,别人在母爱的皇宫里穷奢极欲,恣意挥霍,我则坐困寒门,遥不可及。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站在今天对过去所进行的推理性想象,真实的情况则是我对这一切都瞢懂不知,只是浑浑噩噩地过,因为妈在世并没有让我享受到母爱,去世也就不构成缺憾,故此妈的在世与去世,我都不曾在意。谁知这种状态,突然有一天,被一个叫魏茂圃的一句话,给轻易打破了。他是东荒地人,和父亲认识,因在供销社工作,送货下乡,这一天来到我们村,我赶去看热闹,他看见了我,便说起了父亲,也就说起了母亲的去世,便说道:“没妈的孩子懂事!”在他也许只是随口一说,在我则结束了一种瞢懂,幼小的心灵被凭空植进一个概念:懂事。也许说它凭空并不是很确切,估计懂事一词以前没少听过,只是没怎么在意。然而这一次竟是那样的不同,因为它破天荒地同没妈联系在一起,没妈成了懂事的理由,成了向往懂事的激励,于是,如同有人抡一柄大锤,硬生生地将它楔进我的心理,从此,原本毫不在意的没妈,平添了意义,这意义在于启蒙,在于我的个体心灵向着伦理化亦即社会化里程碑式的生成。
母爱的缺失,也导致我对他人的感情赐予,没了指望,没了期待,没了奢求。他人的感情,以及与感情相关的一切,在我都属于十分昂贵的奢侈品,我消费不起,只能敬而远之。以至于我遇事轻易不肯求人,除非关系特铁,或者万不得已,否则尽可能免开尊口;除了个别时候,我在交友上很少主动,只习惯于在接受中积极回馈;我很少莅临别人的宅邸作客,即便莅临,也尽量不留下用餐。这事儿往好了说,于己培养了我的自尊与自立,于人则培养了我对他人情感与权利的理解与尊重,致使我常常将“谅宥人情”这四个字挂在嘴上。但又不能不说,这也恰好暴露了我生命力羸弱的一面,我可以把工作做得泰山挪移、把助人做得义无反顾,而一旦为己,当然是指消费他人资源,包括他人的情感与时间,便立马如堕虚空,脚下无基,心中惶恐,不是望而却步,就是打退堂鼓,更不消说对别人颐指气使、霸气凌人了。我这样说,难免有自我揄扬之嫌,其实不然,我是发自肺腑地感到,我的确是没有足够的心力将事涉自己的场面撑出无限风光。更有甚者,我曾做出一件很伤同学心的事儿,年初秋我去上海进修,先乘火车赴大连,转乘客轮赴沪,大连的同学热情接待了我,及至将我送到码头,客轮竟当日停渡,另一位同学说好晚上设宴,这超出我的计划,我承受不了,竟留在码头不去赴宴。无论如何,这都是我心灵上的短板。
不过,任凭我再理智,再被动,再识趣、再懂得分寸,再敬而远之,却绝对掩饰不住我于心灵深处对情感的渴求,这当然拜母爱缺失所赐,以至于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观影看剧,即便再惨再悲再酷烈的苦难,都很难要下我的眼泪,可是一旦事涉真情,则会一下子戳中我的软肋,泪水忽地涌出,无声流淌。
与此相关,我会极其珍视别人赐予我的感情,回眸看去,于我有恩的人可谓多矣,这里只提及两人。一位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姜武老师,他个子不高,其实应该断然地说,是一矮个,致使他总是半扬起脸来看人,但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却绝对是热烈宜人,一副蔼然长者的形象一睹即深,永久地烙进我的心里。同时烙进我心的更有他施予我的恩德,听闻恩师仙逝,我不禁潸然泪下,站在他的坟前,我想到在我填报高考志愿时,恩师说“哪个好报哪!”我深深地知道,恩师对我期许甚高,然而时至今日,我都无力填补恩师深藏心底的那份缺憾。
另一位则是原葫芦岛广播电台副台长杨贵清,他瘦硬、挺拔、英朗,骨子里张张扬扬、活活脱脱地透出一个耿字来。恰如他自己于诗中所写:“可怜身上无多肉,只剩一副硬骨头”,连他飞龙走凤、洋洋洒洒写出的一手漂亮的钢笔字,都尽显嶙峋。他不止一次跟我说起:临下骄者,事上必谄。望着他的神情,我知道他必是心有所指。我不免想到:他可称得上是临下不骄、事上不谄的,一副筋骨,支撑起做人的刚性,而于内心深处,则盛满了对后生晚辈的厚爱,我将永远铭记他不余遗力、一如既往地对我奖掖与提携。
心灵索因录之
奴性免疫
儿童生下后需要注射各种免疫针的,同理,在心灵生成的过程中,也需要适时输入必要的免疫程序,只不过这样的输入往往不为人所知,也许如今的儿童教育专家已然对此有了自觉,在我就不得而知了,而我所谓的奴性免疫,却是因为自身的体验过于深切,以至于时常回味,从而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认知。
反省这种免疫,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正面来于我姐的娘舅,反面竟来于我的父亲,真是匪夷所思,然而事实如此。
父亲9岁丧母,19岁丧父,自19岁至44岁的25年间,又接连死了三位妻室,但是父亲依然故我,父亲这种强健的生命基因毫不吝啬地遗传给了我,无论如何我都是最像父亲的。譬如父亲的长寿,种种迹象表明,我也是一个长寿之人。因为我也同父亲一样,生命强健到能够禁受得住各种不幸的打击,一切坎坷都不在话下。不过当我这样说时,又觉得我好像不配,因为我并没有经历如父亲般死了三位老婆的考验,竟在这里侈谈自己的承受力。可我坚信我自己绝不亚于父亲。因为我知道我有一样是父亲是所没有的,那就是感悟这个世界,然后表达出来。这成为我人生的终极关怀,除此,一切的一切,都是浮云,都不被我看重,都可被我放下,即便放下得不那么轻松,但终究会放下。这并不是说我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没有搅得你七上八下、欲罢不能的五味杂陈,但是相对一般人而言,我总能让它尽快过去。我总是命令自己行事果断,尽管难免遇上委决不下之事,致使自己陷于优柔,但这时我都会强制自己决断,于是我一拍大腿,就这么的了!有一件事,竟然让自己惊异。绥中小河口长城的刘福生先生邀请我前去参观,台办公室副主任周建华开车,记者刘巍跟随,到那儿后,刘福生让我们转乘一辆三轮,去锥子山看三条长城在那里汇接的景观。三轮车开上盘山路,山路纯系原始生态的石土混合,既不平坦,又不宽阔,而且右侧即是直切下的深渊。车子嘎嘎啦啦地往前开,随时都有侧翻下百丈深渊的危险。我害怕了,害怕得不行。看着刘福生正在兴致勃勃地同我讲述这锥子山的壮丽,我突然想到:我干啥来了,不是来欣赏风景来了吗?不行!一个死令,竟真的令我顿忘惊恐,同刘福生互动起来。事后周建华说:“没把我和刘巍吓死,看你和姓刘的竟那么谈笑风生的!”如今想来,这样一种抑制,一种超脱,只能根源于生命力的强劲,而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父亲的基因遗传。
对于父亲最初的记忆,好像是清早躺在被窝里,父亲带我玩儿歌的游戏:“提提脚,绊绊脚,流开步,开笸萝,当关拿贼,十二挑背,铜弓铁剑,把门一扇。”父亲和我四只脚并在一起,一个字一数,数到最后的扇字,落到谁的脚,谁的脚就得撤出,每逢这时,不管是落到父亲还是我的,我都会爆发出一声欢笑。此外还有什么韭菜刀,割韭菜之类,可惜已记不得了。接下来的记忆,便是挨饿那年,人们都吃不饱饭,而且很难吃上一顿纯苞米细茬粥,眼看着被人们一勺一勺地盛走,我哭了起来。父亲连忙安慰我,用勺子将粥盆边上的粥全都刮了下来,一边刮一边说:“你看,还有这些呢!”看到刮下来的粥的确不少,足够我吃的,我便止住了哭声。还记得那时我家在碾道外面贴山开出一块地,种上玉米,小苗出来两寸多高,父亲上工前叮嘱我好好看着,别让羊吃了。我爽然答应了,也曾尽心看上一阵,后来不知被什么吸走,及至中午收工,我还在家里没事人似的,父亲进家,怒冲冲地责问我咋看的,我不服,跑去碾道察看,父亲跟在后面,果然大多都吃剩了苗根,事实面前,我无言以对,知道非挨揍不可,撒腿就往南墙外跑,父亲竟在后面紧追不舍,一是到底年幼,气力不支,恐怕还有父亲非追上我不可的气势吓到了我,只好停了下来,父亲上来就是一脚,拽我转身,然后跟在后面,两步一脚,直踢到家门。老实说,一生中我不止一次回想,都没记得我当时恨父亲,只知道自己真的错了,错了就必须接受惩罚,不能逃避,这是父亲用一顿胖踢给我上的一课:人必须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父亲教育最多的是,孩子要有人情,见人要主动打招呼说话,榜样有两个,一个是吴国平,一个吴国忠,两个人都是我的族叔,父亲总是以夸他们来引导我。当然记忆最深的还是父亲鼓励和支持我学习,只要我学习,什么活不用干,每天晚上,一方饭桌放在炕上,点上油灯,我盘腿坐至近前,摊开书本,认真学了起来。客人来了,纷纷夸赞,父亲总会欣慰地笑着。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老舅和吴国梁三叔前来送行,当我将行李往身上一背,哭声便忍不住了,再不回头,扯步就走,吴国梁三叔,握着我的手,眼含着泪,安慰着把我送出去很远。
人生需要历练
说来也怪,我和父亲的感情如此之深,竟然从青春期开始,我终生都对父亲的做人实施叛逆。嫂子过门后,看在人家从米堆掉进咱糠堆的份上,父亲对她高看一眼,嫂子就成了内务总管。其实嫂子本来是好嫂子,可是搁不住我懒啊,一有空就惦心出去疯玩。嫂子不是让我哄小侄儿,就是安排我活计,我则一个没看住,嗖地一下跑走了。一次嫂子看我又要走,抱怨道:“你干点活儿不中?”我一听这口气,心里就不受用。嫂子让我削萝卜,我哪有那个心情,干也不像个样子,嫂子火了,没好气地数落我:“干这半天,就削十来个萝卜!”我立马回道:“在哪呢十来个?你查查!你查查!”姐对这事儿一辈子都不忘,她感到解气,她说我和你二姐在嫂子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她看得清楚,嫂子的嘴唇都气哆嗦了。夜里,父亲便做起了我的思想工作,父亲说:“你咋那傻啊!你维我有啥用?你得维你嫂子,不用说别的,天冷了,你嫂子早给你做双鞋,你现说不挨冻!”我那时还小,不敢强嘴,但在心里却迸出一个强音:绝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父亲常常举两位堂叔被单位放回家来的事实来开导我,父亲说他们“抗上,水大还能漫过船了?领导说一句话,够你跑半年的!”那时的我不再缄默,坚决地回道:“我这辈子绝不给领导溜须!”直到年6月20日我将退出领导岗位的辞呈递上去后,兴奋地自语:我做到了!
同父亲相反,廉宝元老舅则从正面为我竖起一领旌旗。他虽是姐姐的亲娘舅,却十分喜欢我。哥嫂分出另过后,老舅便成了我家的常客。若问从性情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老舅!若问我一生最佩服谁?我还会毫不犹豫地说:老舅!廉宝元老舅,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副高大伟岸的身材,而且面如满月,皮肤白净,常年梳着大背头,绝对的美男,更有一突出特征:黄头发,黄眼睛。父亲说:黄眼睛人玍。自小死了父亲,没能读书,文盲成了他的硬伤,终其一生只做到大队书记、公社加工厂厂长。而他手下的会计,却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朝阳市双塔区委书记。文化还是致命的啊!但是,别看文盲,竟练就一副铁嘴钢牙,用父亲的话说:嘴嘎巴嘎巴的。其实嘴乃心之器,心被幼时险恶的生存环境淬了火。他说,他亲二大爷就想害了他,卖寡妇。他一顿石头,将三位堂兄打得出不了屋。大堂兄玩牌耍横,老舅输了,他掐着脖子要,自己输了就是不给,老舅抄起菜刀当地一声剁桌子上,大堂兄乖乖地掏钱。四清运动,市里翟秘书长挂帅,这是一位残了一条腿的荣转军人,霸道狠辣,一双怀疑的眼睛盯在了老舅身上,老舅自知两袖清风,便泡起了蘑菇,翟秘书长严令不准喝酒,他偏偏将一个酒瓶半露在大衣兜外面,气得翟秘书长成天叫嚷:廉大个子不老实!前四个字,他是高起一路走低,至“不”则异峰突起,又一个高开低走,这样一种特殊的节奏被老舅维妙维肖地学出,至今犹在耳畔。文革初期,人心惶惶,有人说老廉不怕,他说文革不同于四清,四清是领导掌舵,文革是群众运动,再用四清的办法是不行的。一场事关公社书记废立的千人大会,他登台发言,历数公社书记的政绩,挽狂澜于既倒。他任加工厂厂长,不被他看好的公社书记前来找茬,他厉言反击,书记叹道:得罪了山神爷,养不住小猪羔子!我常常惊异地想,在我们这个皇权土壤深厚的时空里,他怎么会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老舅的形象如同一座金刚,矗立在我的心空。
心灵索因录之
一马三虎
回头想来,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怎么说,都是我的父亲,在我们弟兄姊妹五人中,父亲最疼爱的永远都是我。爱屋及乌,另一辈人中,我的女儿也最得爷爷的宠爱。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失声下泪。当我94岁的老父在医院里无疾而终,殡仪馆的司仪让我手执羹匙敲门框辞路,我喊了一声“爸——”,那一声,竟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肝胆俱颤。到了殡仪馆,安排暂歇之际,我坐在灵前,大放悲声,事后我的一位同事,表达了她的不可思议:亲身奉养三十年,怎么还能哭出来呢?及至送走回喀左老家准备明天下葬事宜的亲人们,转回身便倚在一廊柱上痛哭。我一直坚持写日记,但惟有我老父由昏迷住院到丧仪葬礼的三天时间,始终惦着追记,但直到今天,都无力启笔。
不过,老父对我的影响,却不在或者不主要在感情上。父亲一生娶了三个女人,说来有趣,三个女人都属虎,头一个比后两个大一轮,而父亲属马,都说马龙性,这在父亲身上得到了验证,因为龙克虎嘛!三只虎卧在炕上,都被父亲这匹具有龙性的马一一克死,第一位陪父亲好像是7年,第二位好像5年,第三位最多,12年,竟早在父亲44虚岁那年故去。因为娶了三个女人,五位子女便分数三个母亲。第一位生了哥,第二位生了姐,第三位生了二姐和我及弟弟。而且,我的母亲是由二十里外的刘家改嫁到我家,并带来了刘姓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从哥那排,成了二哥,当然在我记事时,二哥早已去了姥家。不止如此,母亲去世后,弟弟被送了人,归了赵姓。有谁能理清我们弟兄姊妹六人之间的关系吗?反正我的每一位朋友都听得一头雾水。
父亲
正是这样一种罕见而复杂的关系,构成我童年的生存环境。回窥我的心灵,曾经产生过一个强烈的愿望:找到一把开启世界之门的总钥匙,有了这把总钥匙,便会遇门即开,什么都瞒不住我,就是死,我也要当一个明白鬼。我日后较早地走上文学评论的道路,恐怕就是这寻找总钥匙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是随着阅历渐深,我越来越认识到:这只能成为我的痴心妄想。不过,痴心妄想也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而这一痴心妄想的萌生,也许正植根于童年的生存环境,因为这一环境首先给了我解读复杂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我从小就对我的家庭构成感到好奇,只不过这好奇完全是无意识存在。我首先知道我和二姐及弟弟还有在姥姥家的二哥是一个妈的,不过二哥与我们是同母异父。据说在我身下,还有一个妹妹,也不知是几岁上没的,但有一点,说妹妹是被我用小火铲拍死的,这么大的一件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就像听故事一样,一点内疚也没有,也许至多会曾有过一许遗憾吧?可能会想象如果有一个妹妹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过那恐怕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儿。哥和姐则不和我们一个妈,而且他俩也不是一个妈的,各有各的妈。
哥的妈姓李,据说是河南道虎沟的。她于父亲19岁那年过门,过门后不久,爷爷就过世了,父亲只好放弃在凌源给日本人做饭而回到家里。回到家里并不好好过日子,整天耍钱、输钱,没办法,哥的妈就去兴隆地找舅爷劝父亲,舅爷是赌场上的老江湖,他告诉父亲,赌家没有赢的,钱都进了招赌者的口袋,而舅爷就是先赌而后招赌的。舅爷也曾苦口相劝,实在劝不了,便传授给父亲押宝的绝招,致使做宝有名的邢氏父子,对父亲望而害怕。父亲说,他都是先看,不看出门道不出手,门道在哪?就在押宝者的身上,无论他怎么掩饰,总会有破绽露出来,即便躲到树林里,做完用帽子遮着,往这边送,也会让父亲从做宝者的头势或手势等看出破绽。哥的妈比父亲大4岁,据说三位母亲中,她的活计最好,父亲在针钱活上以挑剔著名,在他的亲人中,只有哥的妈做出来的活计让他满意,其次便是姐了。后来就去世了,去世的原因,以及多大年纪,哥几岁那年,我统统不知道,也许听说过,却记不得了。可哥的妈不仅生了哥,还生了一个姐,名叫秋莲,竟没能占下。
哥的妈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弟李本纯,我叫他大舅,这当然是随哥叫的。大舅早搬到我们村,就住在后街。大舅妈一口气生了好几个女儿,最后还真生了两个儿子,于我而言,一个表哥,一个表弟,我和表哥先是同学,后来又都做了民办老师。每年正月初一,我都会去大舅家拜年,大舅大舅母地叫得满是亲热。这一点,连哥即大舅的亲外甥恐怕都没能做到。二舅好像只见过一面,只记得高大壮硕,别的一概没有记忆。老姨好像也见过,但印象深刻的是老姨夫,相距也就8里地,且住在集市所在地大垤卜,但却总也不相往来。毕竟曾经是自己亲人的宅子里更换了女主人,而且是两次更换。直到更换了的两位女主人相继辞世,忽然有一天,老姨夫竟登门造访,饭桌上,他像背流水帐似地讲述他一家多少年的来故事,记得嫂子说过:“老姨夫真有意思,就听他一个人说,说啊说啊,说到最后,说:这些年就这些事儿,说完啦!”
我清楚记得,我大抵十岁左右时,哥哥的姥姥来了,记忆中好像只来过这一次,一副很老很老的样子,老得她心里眼里只有她的亲外甥,她带来一袋子酸枣,一把一把地往外掏,全都送到哥跟前,嘴上只重复着一句话:“外甥吃!外甥吃!”,哥倒没咋吃,我却过了馋年,吃得不亦乐乎,吃着吃着,竟冒出了一句话:“不给我,我也是吃啊!”父亲不禁大笑起来,说:“还看出事儿来了!”
姐的妈是从南梁改嫁过来的,婆家好像姓韩,带过来一个女儿,名叫什么,不知道,只知道和秋莲姐同岁,来后不久患了瘟疫,又传给了秋莲姐,双双亡故,小时候和二姐说起这事,我俩总恨她把我们的秋莲姐给害死了。据说三位母亲中,姐的妈最好看,好像也最得父亲喜爱。却患了骨症,那时叫漏,治不好,只同父亲过了五年即死去。说来可怜,人死,竟连名字也没留下,父亲去世后,当然要同三位母亲合葬,后来又迁了坟,顺便立了碑,可在立碑时,姐却怎么也打听不到她母亲叫什么,而哥记得他妈叫李本梅,我记得我妈叫李玉琴,这两位母亲都有名字刻上,惟独姐的母亲只刻上了吴廉氏。姐的妈只有一个弟弟,我随姐叫他老舅。记得,一个正月,老舅来我家,从山坡下来,才到碾道那,正月见面是要问好的,老舅揖手,迎面给母亲问一句:“好大姐!”却被母亲骂道:“谁是你大姐!”,老舅连门都没进就走了,再来,则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我还记得,一天夜里,姐同妈在炕上支起了架子,两个人只动手,不动口,脸上都被对方抹上了黑灯烟子,我和二姐在一旁惊恐地看着。记忆中,姐总不在家,常年长在老舅家,帮助干活。
兄弟姐妹
和我从小玩到大的则只有二姐,至于弟弟,早在母亲去世后送人,我和姐、二姐坐在大门坎上,眼睁睁地看着四岁的弟弟被两位女士抱走而渐行渐远,我们姐弟三人放声大哭。一次,二姐手拿一只辣椒走来,叫着我的小名,说:“你尝尝,一点也不辣!”我怀疑地看着她和辣椒,辣椒一点不尖,青椒的模样,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嗬,哪是不辣啊,非常非常的辣,二姐早笑出声来,一下子跑走了,我在后面追,非要还回来不可。闹了一阵,不知怎地就和好了,二姐突然说:“上姥家去呀?”我马上响应:“去吧!”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姐在大门口阴凉地做针线活,我俩跟姐说一声就走了。姥家在二十里外的平安地,我们总是说走就走,一走就是十天半月的,回来后,父亲也不说什么。
到姥家肯定要见到二哥的,二哥已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常见他穿得利利索索的去相亲,却老相不成,二哥把这事怪罪到姥爷头上,按他的想法,姥爷既然接纳了他,就应当让他擎受家产,他负责养老,而不该给老姨招了养老女婿。姥爷则另有说法:“那有啥呀?就权当俩儿子呗!”可二哥没想通这个理儿,得了精神病。没奈何,姥爷将二哥归还给他的生父,生父做着县工业局长,举家迁往县城,便将老家的房宅给了二哥,并把二哥安排到就近的工厂做了工人。二哥病便好了,随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关于二哥在姥家的记忆不是很多,留下印象的是一次我在姥家后院蹲粪坑,蹲的时间长了些,二哥等得不耐烦了,说:“你老一介拉!”,是在嗔我的屎拉个没完。可我却把“老一”听成了“老姨”,蹭地一下起来,问:“老姨要拉?”老姨被姥爷招了养老女婿的事我当然知道,二哥有意见,我没意见,因为姥爷的家产原本就没我的份,可是我却知道,这家似乎不再光是姥爷姥姥的了,因此对老姨便很在意。姥家后院有两种树,一是李子,一是杏,每年夏秋季节来姥家多半是奔李子和杏来的,可是一次我一个人正在后院打杏,老姨却突然出现,我一下子就僵在那里,不料老姨竟对我十分亲切,我也意外地收获了一份感动。
生活很早就给了我一双会看事的眼睛,记得我在村校读戴帽初中时,一位做民办老师的家族大哥对我说,校长背后评价我小小年纪却像个成年人。及至上了高中以后,我便将“三思而后行”作为座右铭。对此,我的恩师曾高调赞许,恩师还用了6个字评价我:律己严,则人宽。这一切,恐怕都与我母爱缺失乃至兄妹关系复杂脱不了干系。还有一样,我从小在处理这复杂的家庭事宜时,即立心公正,譬如上坟,年年端午节、中秋节都是要上坟的,涉及三个妈的供享,我都能一样多少,其实一旁没有别人,我却对我妈没有过哪怕一次一点的偏向,及至三位母亲同父亲合葬时,父亲的灵柩位列左边,然后是三位母亲依次排开,我的母亲是最后进门,理所当然离父亲最远,对此,我心里没一点不平衡,甚至没一点遗憾。
心灵索因录之
山与海
关于所阅的风物,只择其两端,一为山,一为海。
山是乡山,因为我的老家是山的世界。我生于斯长于斯,睁眼看山,合眼想山,无论走到哪里,巅回入梦的依旧是乡山。这乡山主要指西山,有西山就会有东山,但东山相距遥远,基本存在于望中。但望也望出故事,不知哪个年代的祖先就想象出一个杨二郎挑山救母,一条扁担,西山戳个窝,东山挑个壑。请注意是挑山,而不是经典传说中的劈山。这话总回响在我童年的耳畔,便左顾右盼,东山虽相距较远,那个豁却看得分明,方方正正,如同一个口字,上面少了一横,而西山的窝则稍显模糊。这窝在二龙山北侧那座山尖,二龙山是双峰并峙,成为西面一脉连山的至高。我曾不止一次登上山顶,回眺我们的村子,竟像被人由北至南写出的“日”字。从小就听说山多高水多深的话,故此二龙山肚子里全是水,而且山顶扣着一口大锅,否则,山下的村子都会被淹在水里。但山腰上有泉眼,水便流成了晶莹亮丽的山溪,汇入山下的河里。岂止是山溪,还有洪水从每两座山峰的腰间泻下来,历久年深,便冲出几条大沟,其中最大的一条称作四等岔,我奇怪的是何以称等而不称条或道。文革初,我读农中,几乎天天逃学,一次和伙伴们由四等岔向里掏,本来想一直掏上二龙山,谁知中途被雀鹰崽的叫声吸引,抬头一看,左侧乃一陡坡,升至高处,峭起断崖,断崖的顶端有一孔洞,几个雀鹰崽正从洞口探出头来,朝着远处飞来的父母啼叫,其声欢快而急切。不知是谁提议掏了它,谁上?都说大雀鹰会用翅膀夹起大石朝你抛打。伙伴们不是年长于我,就是个高于我,最后竟是我负责上,他们负责保护。他们张起弹弓,朝天上发了疯的大雀鹰频频发射,我则奋勇攀爬,一把镰刀掖在腰间,以防不测。到了洞口,雀鹰崽早缩了回去,瞪着圆圆的小眼,像一尊尊的佛,煞是好看。我早备下了细绳,绾成套,用一根棍儿轻轻送进去,小心地套上一个一个的脖颈,拽出来,抛给下面的伙伴。捉倒容易,养极难,本是食肉动物,偶或捉到一只麻雀,多数只是喂蚂蚱,没用多久都一一死去,成年想起,每生出喟叹:人的童年难免不以残忍为乐啊!
这几条大沟泄下来的洪水,如同那道山溪,流入山脚下的河里。河由北至南悠然而下,西岸即是这长长的山脚,而东岸则是兀然而起的梁上世界。不知哪位祖先,给这里取了一个大长皋的名字。这皋字标准音读若高,阴平,而我们习惯上读尚声,若搞。我特意查过字典,皋为水边的高地,想想那东侧的梁上世界,我由衷钦佩取名的祖先。文革中忽然从主席致江青的信中,读到“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想到我们的大长皋的皋字竟然能出现在主席的信中,好像我们的祖坟都冒了青烟。
河的东面就是我们村,村东两条呈倒八字的坡路通到梁上。梁上的世界十分开阔,向东经由小东沟、二东沟、大东沟,然后是发达窝铺,再东是兴隆地,即我舅爷家,东山则远在舅爷家的东面。向东北则是东西荒地,东荒地住着姐,西荒地住着二姐,再向东北,是国家沟,国字读若鬼,人们鬼家沟鬼家沟地叫,那里住着老舅。由荒地而南,发达窝铺而西,都是二队和我们一队的土地,仅一队的地就分北东梁、南东梁和东南,哥的妈埋在大东沟西沿,姐和我妈的坟同在南东梁,爷爷的坟则在东南。当年读书时,每逢放假,都要到生产队挣工分。记忆深刻的是在这东南锄地,这是我最怕的活,尤其是雨后,地粘,里面还潜存着植物须子,我累得两臂酸痛,也很难在半寸深的浅土下均匀地运锄。每人一条垅,我落在后面,父亲紧挨着我,在自己的垅上左右各拉一锄,还不时为我拉上一锄。锄地,让我备尝生活的艰辛,父亲的接济,给了我温暖,也给了我力量,更给了我苦熬苦撑的坚忍。那时候,姐夫在部队当兵,姐自己在家带着孩子,家里的重活只能靠父亲和我来做,父亲白天出工,我白天上学或教学,都只在晚上去姐家,干完活,吃饭,然后趁夜返回,父亲早炼就走夜道的胆气,也要求我如此,初时难免害怕,常了也就习惯。一次下着大雪,风将雪刮起,弥漫了走熟的路,雪夜里我深一脚浅一脚,只朝着家的方向走,过小东沟时,难免侧起耳朵,心提上来,疾行而又不敢脚步放重。一年夏天,父亲让我给老舅家送青菜,那时都是挑着挑筐,即底部编着筐篮,然后四根细棍竖起系住,高可齐胸,两只一副,一条扁担担在肩上。走到小东沟西沿,就看见几个女孩儿挎着筐往回跑,边跑边喊:“来歹来了!”来歹就是狼,但在我的老家不称狼,只叫来歹,别名张三。来的发音是阴平,平着上顶;歹,读轻声。何以称来歹,来字说不清楚,歹字可能有吃的意思,譬如大连新金县人吃饭不说吃饭,说歹饭。来和歹字都怎么写不详,只好以来歹二字替代。来歹在我老家很有恐吓人的力量。我当即吓破了胆,抹身回家。中午,父亲闻听,脸一撂:“完蛋玩意,来歹还吃了你啦?”非逼我再去,没奈何,我草草吃了点饭,挑起挑筐,冒着正午的酷暑,重新上路。
其实山是一整体,山脚被冲开了沟依旧是山脚,而梁则是山奠基其上的底盤。这整体的山,或者说山的世界凝结着山的灵魂与品格,即稳固、坚实、有支撑力,能筑成人的筋骨,撑起人的脊梁,赋予人的担当。自小陶醉其中,很自然受到熏染,当然也离不开长辈们潜移默化的传承与有意识的雕琢,就像父亲对我那样。
我曾经为我上大学后没有抛弃土对象而自诩,我总说:男人一诺千金,吐口唾沫是个钉,现在想来,那只是因为爱,爱的基石是平等,而所谓的重然诺与不抛弃,难免有居高临下的恩赐之嫌。而且,妻为了我的这一份恩赐,付出了她漫长而金贵的年华。我另一件引为自豪的担当,是奉养我老父三十年,然后送他安然入土。我早就知道,没有妻的鼎力相助,我很难完成使命。面对已然考中大学的儿子,找一个吃大本的媳妇自然成了父亲的理想。谁料父亲竟从别人口中得知我和妻的事,假期回家,父亲问我,我如实以告,将态度表得如山般不可摇撼,父亲一声声地叹气,因为妻到底是农村户口。地位从一开始便在我和妻之间拉开距离,她走进我家,走进了一个压力如山的世界。不相信她会过日子,更怀疑她能否对自己尽孝,她馒头蒸得小了,父亲说她面没发好;蒸得大了,又说是不是剂子大了?给父亲做褥子,他要拿去请教嫂子,然后拿回来让妻照做。妻给他做棉袄,他嫌领子上得不好,自己找姐拆了重上。酷暑难当,妻从不敢穿背心裤头。家里只有一台电视,公媳同看,那些充斥荧屏的狂吻与床戏的镜头难免不令人陷于尴尬。妻说,哪个媳妇会喜欢公公,但是为了我,她的丈夫,她要将承诺进行到底。一旦承诺,就是三十年。一位朋友见证,医院的床上,父亲几乎成了植物人,但大夫给他往鼻里插管时,他本能地抗拒,别的亲人在旁,谁说都不好使,惟有妻一开口,父亲立刻安静下来。遗体告别的仪式上,妻只是哭,不停的哭。天知道,她在哭什么?我忽然醒悟,山的品格,真正赋予的并不是我,而是妻,一个女人。
写到这里似乎有些乱,我本来想说在我的心灵成因中有山,我也常说:男人像山,儿子像山,其意无非是表达一个男人作丈夫要对女人担当,作儿子,要对父母担当。可是写到后来,竟那么不着痕迹地过渡到妻的身上,我觉得妻的担当远胜于我,因为她与我的父亲没有任何一点血缘关系,她只是在成全她的丈夫奉养自己父亲的心愿,却做得如此坚定执着,无怨无悔。
下面要说海了。我并没有出生在海滨,在我大学通知书取到手时,我竟不知大连在哪?更不知大连有海,甚至连海的概念也没有。同事说大连是个好地方,他说得眉飞色舞,我还是瞢懂如旧。大学四年,让我彻底爱上了海。我们先去星海公园,再去老虎滩,最后则落脚傅家庄。我们下到海里,用脚将水里的海带领起,然后哈下腰去,甚至头都要浸入水里,用手努力够到拔出,带回学校,借老师家的锅煮烂,用刀切细,放盐搅匀,拌海带不放酱油的训条,就是那时得知,至于为什么,早都忘却,今天只是照做而已。在海里玩得够了,上得岸来,光着身子仰卧在滚烫的沙滩上,一条浴巾盖住头脸及身子,美美地睡去,那恐怕是我今生最惬意的睡眠了。醒来后,我们依旧穿着游泳裤头,只是将衬衫缠在腰间,便沿着海岸左行,我们惊讶地发现,居然一个弯转一个洞天,每个洞天都给人惊喜。后来,我们竟爬上了海滨公路,朝着老虎滩的方向,不知走出去多远。
情
●
感
四年的时光倏忽而过,心中有万千不舍,奇怪的是我竟来到了凌源,11年后,我又回归了大海,只是不再是大连,而是锦西。方悟我是长流水命,居然先去了大凌河的源头,然后顺流而下,流归了大海。周日或者平常下班后,我骑上自行车,前面驮着女儿,后面坐着妻子,从老区电视台后院远远地来到海边。如果说山是静,撑起你肩上的责任,那么海则是动,给了你永远前行的力。这力来于海的深处,渊溟浩荡,汹汹涌涌。不是吗?人既然责任在肩,就须勇毅向前,于是山和海各任其守,共担使命。凭窗观海阴晴色,把盏听潮涨落声。视觉听觉里,都是大海的深阔无涯与万千气象。大海不仅给了我力,更荡涤了我的胸襟。大海吞下了天空,吐出了红日,胸襟即能容得大千世界与百色人生,更应习惯并承受得起世事沧桑,盛而衰、富而贫、贵而贱、荣而辱,都是这沧桑的注脚。
我再次想到了妻,她用三十年付出,赢得了老父那颗挑剔的心,也赢了世人们的尊崇,但有一个劫难她未能幸免,父亲去世四个月后,妻像山一样砰然倒下。其后便是艰难的爬起。妻深心里那份凄凉,本就是我的凄凉。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心被噬咬啃啮。我曾在小说《一个不能水》中借张子扬之口说:人到这个世上,就是承受耻辱来了。瞻望前途,屈辱正不知何时莅临,就像被装在命运之神的衣囊里,随时都可能丢给你,个中滋味,绝不等同于阁楼里的小姐抛给你的绣球。天大的屈辱都要咽下去、消化掉,如同大海吐纳沧桑,才是该有的胸襟。
换个角度看文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