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不快心情,并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患者的现实处境不相称。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
2.生理机制有学者认为,有害因素作用于弱神经类型者,使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间的皮层和皮下功能解离,结果第一信号系统与皮层下功能过盛,导致弱化状态的皮层受刺激和迅速进入超限抑制,而皮层下活动增强。临床表现为情感暴发、抽搐发作、本能活动增强和植物神经症状。同时强烈持久的情绪紧张,又可在皮层产生兴奋灶,使皮层的超限抑制向四周扩散,结合负诱导引起皮层下抑制,产生感觉缺乏、肢体瘫痪等症状。
3.心理机制
(1)躯体化作用: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
(2)转换:是患者对挫折的一种适应方式。患者一旦发现这类症状可减轻其困难处境,则症状可能强化、持续,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时再次出现,所以癔症症状是习得性反应。
(3)解离:指患者的一些观念和认知过程可从意识的主流中解离出去,或转为功能性症状,如遗忘及意识模糊等。通过催眠可使这些观念和认知过程重新整合和恢复正常。
(4)暗示或自我暗示机制:可明显影响本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1.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前人格常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类似症状。少数人的症状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总是以出现这些障碍作为对应激的反应。常给人一种疾病的发作有利于患者摆脱困难、发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支持的感觉。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体识别障碍。反复发作者常可通过回忆和联想与以往心理创伤有关的情境而发病。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躯体化症状。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受损,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虽然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查体、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但患者的表现似乎确实患了躯体疾病。各类症状所致残疾的程度因时而异,取决于在场人数的多少和类型,以及患者的情绪状态。这就是说,除了运动或感觉的损害这一核心表现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具体分述如下:
(1)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缺失、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
梅核症(癔症球)。
(2)癔症性运动障碍包括痉挛发作、瘫痪和失音症或缄默症
(3)躯体化障碍此症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食欲不佳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激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患者在此基础上,又附加了关于症状主诉的主观性,常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而查体与实验检查不能发现该器官、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3.病程和预后
多数初次发病者恢复迅速。如果病程超过1年,可能要持续多年才恢复。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未恢复的患者有癔症性人格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如果患者病前无人格缺陷、病因明确且能及时解决、病程短、治疗及时,大多数结局良好。
1.心理治疗
(1)癔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心理治疗。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一般应在门诊接受治疗。需要住院的情况有:自杀、自伤或严重冲动危险;需同时应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药物治疗,以缓解危机状态。应注意限定住院时间,并在集体环境中治疗。另外,本组患者要避免在非专科病房内接受住院治疗。可采用暗示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支持性心理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治疗等。
(2)心理治疗的原则:①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缓解痛苦,给予一般性支持。②转变患者观念,除应用行为疗法外,可结合作业性治疗,增强应对能力。③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个性,解决冲突和转变态度。需要对发病者作合理解释,让患者和家属明白:症状与心因、个性特征的联系;躯体与神经系统症状经常找不到明显的躯体病因,症状很可能由应激引起;如果治疗得当,有关症状会迅速缓解,不会遗留永久性损伤。④恰当应用理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暗示治疗,尤其对反复发作者应根据病情采用心理治疗、药物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不宜采取简单的言语暗示。⑤在诊断明确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询问病史或进行检查时,不恰当的提示可使患者出现一些新的症状。总之,必须防止暗示引发或强化症状。⑥鼓励患者承认和面对应激或困难,但没有必要使患者将应激与当前的症状相联系。建立患者进行短暂的休息并脱离应激环境,恢复正常生活,但不要长时间休息或躲避各种活动。⑦对癔症性症状可选用针刺或电兴奋刺激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镇静药物要慎用。⑧癔症易复发,如能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复发都有帮助。长期住院或在家休养,均不利于康复。⑨可采用分组治疗、成双治疗及家庭治疗的形式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
尽管心理治疗对癔症是基本的,但还是要结合应用躯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也不可只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在于改善情感症状(如抑郁、焦虑),使患者尽早安静合作。对严重的癔症应较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以便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有时病情波动,症状再度加重时,药物治疗更有帮助。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抗抑郁药、BZ或抗精神病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不良反应。
3.心理社会康复
对病情较重的癔症患者,如症状突出、抵抗治疗、慢性病程、家庭与社会受到干扰及工作成绩明显下降者,均需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治疗时应结合心理治疗,其中行为治疗的工作治疗与分等级的工作尝试较有效。
本文摘自《疼痛治疗手册》宋文阁、傅志俭
★
往期知识链接
★
★
爱学习
《疼痛治疗手册》打卡第24天
宋文阁教授
疼痛微创治疗的应用体会和再认识
医联体企鹅杏仁西安手术中心
沣西大王中心卫生院
医院
医院
泾阳永乐中心卫生院
医院
富平宫里卫生院
富平美原中心卫生院
医院
医院
淳化十里塬卫生院
淳化胡家庙卫生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