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神
分
裂
症
简介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常可发展为精神活动衰退等特征。本病患病率高,国内统计可达6.55‰,占各半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病)终生患病率(13.7‰)的半数左右,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本病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身健康,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睬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已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病因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方法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这一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不明的疾病。就精神分裂症而言,有些人认为它也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遗传因素: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证明,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遗传度即遗传因素占60%~80%,后天因素占40%-20%。因此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最早的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罹患该病的概率高于一般居民数倍,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增加;如果父母有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病的几率达10-15%,孙子孙女为5%。另外普通人群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概率为1%。[1]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的影响,一直是该病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材料说明,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还没能发现决定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早年表现1、类神经衰弱状态头痛、失眠、多梦易醒、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遗精、月经紊乱、倦怠乏力,虽有诸多不适,但无痛苦体验,且又不主动就医。2、性格改变一向温和沉静的人,突然变得蛮不讲理,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发脾气,或疑心重重,认为周围的人都跟他过不去,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疑为是针对自己。3、情绪反常无故发笑,对亲人和朋友变得淡漠,疏远不理,即不关心别人,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关心,或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害怕。4、意志减退一反原来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状态,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甚至旷工,学习成绩下降,不专心听讲,不交作业,甚至逃学;或生活变得懒散,仪态不修,没有进取心,得过且过,常日高三竿而拥被不起。5、行为动作异常一反往日热情乐观的神情为沉默不语,动作迟疑,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呆视,独处不爱交往,或对空叫骂,喃喃自语,或做些莫明其妙的动作,令人费解。症状联想障碍精神分裂特征初期表现,思维松弛(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涌现(强制性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情感障碍情感淡漠、迟钝、情感不协调(不恰当)及情感倒错或自笑(痴笑)。意志活动减退少动、孤僻、被动、退缩;社会适应能力差与社会功能下降;行为离奇,内向性;意向倒错等。其他常见症状妄想是精神分裂特征的明显表现,特点多为不系统、泛化、荒谬离奇;原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幻觉,以言语性幻听多见,评论性、命令性幻听,其他精神自动症等一级症状及紧张症等。临床表现1.思维障碍表现为语言的散漫、混乱或哕嗦。讲话主题会出现突然的无法理解的变化;有时发生一阵由于边缘联想或只有患者自己才理解的“象征性”所引起的紊乱,以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地按照逻辑进行思考。2.情感变化最特征性的情感变化是感情的平淡迟钝和不协调。但是对轻度的情感平淡与不协调很难进行评估,因为目前的评估方法都比较主观,并不十分可靠。各种心境障碍一抑郁、兴奋、焦虑、都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在急性病例中,迷惘也不少见。3.感知障碍幻听是最常见的一种幻觉,但也可见幻视、幻触(包括性感觉)、幻味或幻嗅。幻听可见于各种疾病,不一定是精神分裂症;但是某些幻听,特别是对病人的行动像实况广播那样地进行讲述的幻听声音,或者是议论病人的语声,往往具有特殊诊断价值。4.妄想常见被害妄想,还有那些涉及疑病、宗教、嫉妒及性别身份的妄想。5.紧张症表现在运动方面的紊乱表现可从兴奋躁动直到明显的迟钝,以至木僵或缄默。有时可见“作态”,患者采取某种奇异姿势(像钉在十字架上一般,或者头部远离枕头数寸之高),而且能维持较长时间。有时可以见到极严重的违拗或自动服从症。矫柔做作的步态、扮鬼脸、或者过分夸张的正常动作等所谓“表相”的表现也相当常见。6.暴力行为虽然较轻的冲动行为很常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发作之时,但是由于命令性幻听所引起的危险动作或袭击“迫害者”的行为,还比较少见。有时,会发生一些古怪的暴行,例如自伤(常伤及性器官)或谋害性攻击。7.非特殊性症状可以发现病人明显地退缩,与外界现实相隔离,并且与内心欲念也不相协调。可能有一些精神运动性异常表现:如,摇摆、蹁步、奇怪的动作反应,或者竟毫无动作。病人常显得迷惘若失、奇怪的穿着打扮、或蓬头散发。常有言语贫乏,以及伴有魔术思维样的仪式性行为。患者可能显得抑郁、焦虑、愤怒,或者是上述感情的混合状态。还可能有一些关系观念与疑病想法。有时在兴奋期,病人显得混乱或定向不全,但是一般说意识并无明显障碍。预防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从病因发病机理方面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还没充分阐明,所以一级预防难以实施。二级预防在精神分裂症的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以前,预防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上。因此要在社区建立精神病防治机构,在群众中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消除对精神病人歧视、不正确的看法,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治疗。在返回社会后,要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为病人康复创造条件。在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和训练下,在家庭的支持下,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心理应激,坚持服药,避免复发,减轻残疾。国内外的经验均说明其重要性和可行性。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主要指康复,指利用尽可能取得的条件和时机采取综合的手段,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率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让病人不复发或少复发,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3、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4、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可以从社区开始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工疗站,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相关常识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睬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已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幻觉可以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等,如看到“鬼魅”,听到别人在议论他,觉得食物都有苦味等。若疑有精神病时,应及时到精神科诊治。如确定为精神分裂症,应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有氯丙嗪(冬眠灵)、三氟拉嗪等,剂量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病情基本好转时,应加强心理治疗,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等。当病情缓解以后,还需坚持服药一个阶段,过早停药极易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有个性上的缺陷,如敏感多疑、孤僻、固执等。故精神病缓解以后,应该加强精神情操的修养。病人的家庭、工作单位等,也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帮助他们克服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避免刺激病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参加工作,但不宜担任需要作出紧急反应的工作,如驾驶员等。也不宜担任需作出重大决断的工作。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结婚、生育,但夫妇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或家族中有数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则不宜生育,以免将精神分裂症遗传给后代。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肝脏病等一样,也是一种疾病。病人应该正确对待,不应自卑,只要认真治疗,注意修养,是可以治好的。病人的家属和同事也应该尊重和体谅病人。嘲笑、歧视和戏弄病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