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问题之焦虑症

情绪问题之焦虑症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到焦虑的情绪,如在玩过山车之前、考试或要预备重要的演说之前,有紧张焦虑的感觉是完全正常的。少量的焦虑是可以帮助我们在真正的危机下,生理和精神上都提升至警戒的状态,以致能做到最佳的表现,去解决当前的难题。但当一个人大部份时间都有过多的焦虑,又或当面前没有真正的危机,而生理上仍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以致于影响日常生活、社交、学习、工作或家庭的话,焦虑便可能成一个需要处理的精神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与焦虑有关的精神问题:

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都有机会患上广泛性焦虑症,以女性患者较多。患者主要的现状,是会对各种大小的事情都有过分的焦虑,包括日常生活、学业、工作、健康、金钱或安全等。想法一般比较消极,常常预料将来充满各种不同的威胁。即使明白到自己有过多的焦虑,但仍难以控制焦虑的情绪,甚至明显影响正常的社交、学业、工作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功能。有些成绩不错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能会对于学业成绩感到过分焦虑,而哭嚷着不想上学,甚至拒绝上学。

其他常见现状包括:坐立不安、容易疲劳、难集中精神、易发脾气、肌肉绷紧酸痛、睡眠欠佳或失眠等。有些患者会先出现身体上的病徵,例如疲倦、头痛、肠胃病等,而且很多时会一个徵状纾缓了,另一个徵状又出现。他们甚至会反复进行各类身体检查,但都会发现器官功能正常,而没发现问题源自情绪。只有当广泛焦虑症得到治疗后,这些身体上的徵状才会纾缓及痊癒。

目前治疗广泛焦虑症的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两者同时进行。而心理治疗中,临床证实能有效治疗广泛焦虑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则利用各种技巧,协助患者改变灾难化的思想模式、建立有帮助的行为模式、学习松弛的方法及增强解决难题的能力。

社交焦虑症(SocialAnxietyDisorder)

社交焦虑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患者会明显并持续地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感到恐惧,经常感到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注视,并且担心自己会作出尴尬或出丑的行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常见的社交焦虑情境包括在公开的场合表演,参加或主持社交活动,在小组或会议里发言,在商店与店员交谈,在别人面前吃东西,在公共厕所站立小便(男患者)等。患者很多时都会避开这些社交场合,又或者尽量在人群中避开他人注意,甚至不发一言。他们在社交场合中,也容易引发焦虑的生理反应,如面红耳热、手震或发抖、说话出现困难、声音震颤、大量流汗、胃部不适、手脚冰冷等。而儿童的患者则更可能会哭嚷、发脾气、身体绷紧或退缩。

这些徵状与性格孤僻不同,他们本身其实不喜欢这样,也理解自己的恐惧是过度或不合理的。但可惜无法自控,往往只能以逃避来解决,或强忍著强烈的焦虑或恐惧,甚至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社交活动、职业或学业功能。

社交恐惧症很多时候在青少年期出现,但也有早于儿童期或成年后才出现。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临床心理学家会通过面谈、分析和各种技巧,帮助病人纠正思想上的谬误,从而改变逃避行为和减低焦虑。更与患者共同订立的进程表,练习如何逐步面对他所惧怕的场面,改善在社交场合中的与人相处的技巧,令他恢复身处这些场面时的信心。

惊恐症

(PanicDisorder)

惊恐症是焦虑病的一种,在香港约有3.9%的人患上这病症。惊恐症的患者通常在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重复地出现「恐慌突袭」的现状。

「恐慌突袭」是指一个人突然间在数分钟内,突然感到身体强烈不适,可能是心跳加速、冒汗、颤抖、呼吸困难、窒息感、胸口痛、胃部不适、麻痺、头晕、忽冷忽热、手脚麻痺、感觉不真实、虚幻或抽离等。而当事人面对这身体突然不适的状况,便以为这表示真正的危险,以致产生极度的恐惧,例如害怕自己会失去控制、失去理智、晕倒、心脏病发、甚至暴毙。

当一个人经历过第一次「恐慌突袭」之后,可能会自然特别留意自己的身体反应,特别敏感,这又会引发更多的「恐慌突袭」。因为焦虑本身也可以引起这些生理的反应,增强身体的不适感觉,这些预期性的焦虑也就形成恶性循环,使当事人明显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避免「恐慌突袭」的发生,如避免做运动、或避免去不熟悉的地方,逐渐影响其日常生活、工作、学业和社交生活。

惊恐症亦是中一种痊癒率甚高的焦虑症,现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

恐惧症(SpecificPhobia)

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在西方约有7-9%的人患上这病症。患者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会产生过度且不理性的恐惧反应。就算患者明知实际上不会受到伤害,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这些恐惧的事物或情境的例子包括动物(如蜘蛛、昆虫、犬隻等),自然环境(如雷暴、高的地方、水等),害怕见血和打针,或一些特别的处境(如乘坐飞机、升降机、密室等)。

当面对著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时,患者除了强烈的情绪反应,亦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如流汗、颤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胸口翳闷或作痛、手脚麻痺或无知觉、作闷作呕或胃部不适、窒息感、头昏眼花、或快要昏倒的感觉、思维不清晰、有强烈逃避的行为倾向。而儿童的患者则可能会哭嚷、发脾气、身体绷紧或缠著成年人等的反应。当过度的恐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学校生活或工作构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便应及早处理。

恐惧症的痊癒率甚高,现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

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

患有分離焦虑症的儿童,当与父母或照顾者分離时,会表现出跟他们发展阶段不相符且过度的焦虑,并可能出现以下其中一些徵状:

●每当离开家裡或与父母亲分开时,或预知将要分开时,会持续感到极度困扰。

●经常担心会失去父母亲,或担心父母亲受伤。

●经常担心会发生不幸事件,导致和父母亲分离(如迷路、意外或被绑架)。

●由于害怕和父母亲分开,不愿意上学或离开住所去其他地方。

●害怕独自一个人。

●因害怕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持续拒绝独个儿或在家外睡觉。

●反复做有关与父母分离的恶梦。

●当要与父母亲分离时,会经常投诉感到身体不适(例如头痛、胃痛、作呕等)。

由于以药物治疗分离焦虑症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临床上所发展出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分离焦虑症若能及时发现,治疗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若再加上家长的配合,则对于个案生活的负面影响绝大部分都能够消除掉,也能避免将来发展成其他的精神问题。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Mutism)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有了正常语言能力的儿童,因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是较为罕见的症状,出现率约0.03%-1%。患者多在3-5岁时起病,以幼儿居多,其智力一般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这种缄默不语的现象具有选择性,在他们认为安全和放松的情况下,如在家中,或对所熟悉的人或某些好朋友,他们能正常地用语言和别人沟通。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指学校、社交聚会或在陌生人面前。他们在那些场合时往往感到高度的焦虑,以致影响他们在校内的学习表演,如未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朗读、问有关功课的问题等。严重者更可能影响到其交友或被欺凌的情况。但患者有时也会用手势、点头、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只用「是」、「不是」、「要」等单词来表示,亦偶有用写字的方式表示意见。

由于选择性缄默症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是以心理治疗为主。

-END-

夏君宜工作室

联系

--(夏女士)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l/57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