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孤儿小明和活在63封信里的父亲失怙

枯萎的花儿,不会再生根发芽,留下来的花儿啊,有百般开法。

——题记

01“无缘死”去《无缘社会》是日本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漆黔生正是这样一个“无缘者”。年9月的一天。昌平区南口镇某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进行选民登记。其中一户居民的房门怎么也敲不开。多次敲门之后,门开了。人们发现70多岁的退休教师漆黔生死在家中。他的21岁的自闭症儿子小明呆在父亲身边,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饿的够呛。”后来接收小明的福利院院长孟凡水说。图

小明和父亲共同生活的家漆家父子当时住的是一套60平米的老式楼房,家具陈设极破旧。卧室内一张单人床床垫中间凹陷,窗边写字台上衣物杂乱堆积。床头桌上有一只用过没洗的空碗,桌子抽屉打开一半。漆黔生被认定为病死,没有留下遗嘱。小明的母亲早已去世。由于联系不到小明的其他亲人,小明被当作孤儿送往当地福利院。漆黔生的身后事由生前所在单位、当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共同办理。十年过去,他们父子的故事已经被人遗忘。02魂兮归来年1月15日,一场名为“来信”的遗物展在上海42咖啡馆举行。现场展出的63封漆黔生生前写给哥哥漆畹生的来信,向人们讲述了小明父子的故事,以及家人手足间千丝万缕的亲缘。通过这样细腻温柔的展示,这个一生沉默的“广义孤独症者”(漆信中自称)重新活了过来。人们触碰到这位父亲心中最深的隐痛,看到他的所爱所想,他的挣扎和努力。这是对死者的纪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和启示。

父子牵绊

漆黔生出身江西永丰,在南昌读完中学。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在北京铁路电气学校教数学。在漫长动荡的岁月里,黔生因家庭出身及社会关系问题饱受牵累。直到文革结束才彻底解脱。80年代中期,他经人介绍与小明的母亲——一位山东农村姑娘结婚。年,黔生51岁时,小明出生了。小明的出生给黔生带来极大的惊喜。他在信中向哥哥报喜。“长得极漂亮”、“会笑了”。哥哥没有生育孩子,他自己51岁得子。某种程度上,他把小明看作他们兄弟俩的“后代”。然而,好景不长。孩子的母亲身体不好,生小明时得了红斑狼疮。后来虽经治疗,一直没有痊癒。在年小明8岁时不幸去世了。而小明,也在三四岁后逐渐显示出发育上的异常:智力落后,无语言,不听指令,这令黔生焦虑和不安。他几次托哥哥找儿保方面的医生,最医院的陶国泰教授,年前后小明被诊断为孤独症(自闭症)。此后的故事,是我们所有自闭症家庭都熟悉的:求诊治求干预求入学……不幸的是,90年代的北京乃至全国,都没有孤独症的诊断、评估和干预体系。而南口,位于北京北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黔生感到更加孤立无援。“昌平没有培智学校”他写信给哥哥。“XX区培智学校要求智商……”作为知识分子,他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j/83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