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叫做“起床困难户”。他们大多是上学和上班一族,夜里不睡,早上不起,每天早上都要和自己艰难斗争一番,不停地给自己定下“再睡几分钟”的闹铃,经常因为起晚了,连滚带爬地上学上班,经常迟到。所以不少“起床困难户”在网上吐槽:“闹钟叫我千百遍,我待被窝如初恋!闹钟桑,放弃吧,我不会爱你的!”“尊敬的起床困难户,您此次起床共用了13分钟,您已击败了全国10%学生,寝室还有一位同学起床失败,正在重起,隔壁宿舍全部死机!”在网上有很多人在探讨怎么起床,有各种办法,比如闹钟响了之后放音乐,在自己床头放一个暖色的台灯用光来慢慢唤醒自己,在床头位置放一些薰衣草会有一些醒神的作用。但是好象作用都不是那么大。
那么,怎么改变赖床的习惯呢?曾国藩给了我们很好的榜样和方法。曾国藩的生活习惯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曾国藩年谱》说,“公每日未明而起,甫明而食,凡十馀年如一日。”就是每天是天不亮就起床,天刚放亮就吃早饭,几十年如一日。那么根据家书日记,我们分析,曾国藩的生活,大约是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六点左右吃早饭。这个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比起来,实在是太早了。为什么要这么早呢?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他在北京写信给几个弟弟,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修身经验,其中有一条就说道,一定要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也就是说,每天天亮就要起床,醒了马上就起,不能在床上赖床。·2·起床后的2~3小时,是大脑的黄金时间
早起非常重要。第一,我们都知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当中让人感觉充满希望的时刻,人类的生物钟,也导致人类在早上头脑最清楚,精力最充沛,做事效率最高。打个比方,如果把一天比作一生,早上就是这一天的青少年时代,是最宝贵的时代。早上起床后的2~3个小时,可以称得上是大脑的黄金时间。而且还有一点,早起的话,我们总感觉有很多的时间在等着我们,这一天充满希望。如果睡到快中午再起床,你会感觉半天已经过去了,你的时间凭空就比别人少了一半。就好比一出生,就已经中年了,这个人生感觉就不一样了。哈尔·埃尔罗德写了一本书,叫《早起的奇迹》。他在书中总结早起的好处,说早起可以让人头脑清醒,调动起战胜挑战和逆境的勇气。早起可以提高你的生产力和专注力。早起甚至可以提升你的整体健康状况,减轻体重。第二,更重要的是,早起,代表一种态度。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早起能振刷精神。”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给父亲写信,其中说:营中吃饭宜早,此一定不易之理,系早起能振刷精神之故。军营吃早饭一定要早,为什么呢?因为早起能够提振精神,让人一天都精力充沛。确实,有一句话,叫万事开头难。还有一句话,叫良好的开始就代表成功了一半。那么,起床,就是我们一天当中的第一件事。如果这第一件事就失败了,那么你这一天可能就被一种挫败感笼罩,很难提起精神来。相反,如果做到了早起,神清气爽地开始了新的一天,那么这一天可能就过得很充实,很愉快。·3·曾国藩也曾是“起床困难户”
不过虽然是早起提倡者,曾国藩自己也一度是起睡困难户。曾国藩家从小有早起的习惯。前面提到他写给儿子的家书要求他要早起,其中就说“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我的父亲、叔父,都是黎明即起。其实不光这两人,老曾家一家人,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所以曾国藩在老家生活的时候,也基本上是天天早起的。但是曾国藩二十八岁那年中了进士之后,不久到北京当官,就开始起床困难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到北京,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叫翰林院检讨,打个比方,就是今天社科院的一个研究员,不用坐班,半个月到单位去一次就行,平时呢,就在家里自己做研究,而且研究任务也很清闲。所以翰林们的习惯,都是睡懒觉。曾国藩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中了进士,所以到了北京,他就开始放松自我管理了,天天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起来之后也不干正事儿,成天就是串门,喝酒,听戏,聊天,天天混日子。那么到了道光二十年,也就是曾国藩虚岁三十岁那年,曾国藩决定要改变自己,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再混下去,自己这个人就废掉了。那么要改变自己,从哪里做起呢?首先要早起。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给自己定了一下计划,说: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也就是说,从明天开始,每天要早起,起床后要练字,把一天的生活计划得不错。但是曾国藩做到了多少呢?我们看这个月的曾国藩日记,从初八写日记起到二十四日,十六天中,他日记中关于“宴起”的记载是八次,起床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所以曾国藩和我们一样,也经历过起床失败的苦恼。·4·男儿自立,须有一股强毅之气
那么,后来曾国藩是怎么做到了早起呢?第一,首先当然是早睡为什么起床困难呢?当然是因为睡晚了。“起床困难户”基本上都是夜猫子,白天昏昏沉沉,一到晚上就精神。下了班,回到家,打起游戏,追起剧来,比谁都精神。曾国藩在家书当中介绍自己的经验说: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曾国藩以前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都要出门去朋友家串门,聊天,吃饭。经常搞到很晚才回来。要改变自己,他首先要求自己晚上就不出门,不社交,因为这样会花很多时间,而且说话说多了,说兴奋了,不容易睡着。所以他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计划,把社交安排到每天白天,特别是下午,晚上就不再出门,早早为睡觉做准备。这是第一点。第二,更重要的,是要有决心要把起床这个事当成大事,要重视。早起它本身是一种态度。一个人要改变自己,早起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个人要彻底改变自己,你的人生想要发生重大变化,应该有一种仪式性的东西。仪式性的东西对人生是很重要的。比如各种宗教都有仪式,一个国家,一个群体,要做出重大决定,实行重大举措之前,往往也会举行一个仪式。仪式能提升我们的注意力和兴奋度,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所以曾国藩把早起,做为一项硬性要求,记入自己的修身十二条日课当中,发誓要做到。第三,要强迫自己改变习惯,不能顺其自然。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信,说有些事,必须强迫自己做。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习惯早起,但是一定要强迫自己天不亮就起床,因为这就叫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在这样一个个细节当中。曾国藩还在家书中说,一个人要想成事,必须有一股强毅之气。他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如果没有一股向上奋斗的气势,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有人经常给自己起床失败寻找各种原因,什么室温太低啊,什么室内空气不流通啊,什么需要在被窝里先热身啊,闹钟放得太少啊,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没那么复杂。重要的就一条,你要能强迫自己。一咬牙,一跺脚就起来了。从曾国藩养成早起习惯的过程看,他也不是一天做到的,也有反复。但是强迫自己一段时间后,就渐渐形成了规律,晚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也向我们侧面证明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很多人说的,要改变自己,要形成新的习惯,你开头必须坚持二十一天。头二十一天是最困难的,之后就越来越容易了。第四,联合朋友一起早起曾国藩在北京修身期间,结交了一批同样立志改变自己的朋友,比如有一个朋友后来也是著名的理学家,叫倭仁。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是早起。于是曾国藩就和他们相约,相互监督。在多次起床失败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公开自己的日记,把自己的生活计划向朋友公开,让大家监督他早起。我在日记当中已经宣布,我以后夜不出门,而且朋友们都知道了,那么以后我再晚上到你家,一喝酒就喝到很晚,那肯定就不会了,因为曾国藩是一个特别爱面子,特别自尊的人。所以这一点也帮助了曾国藩。那么这一点对我们也有启示。为了解决起床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想了很多办法。北京大学有一个起床协会,号召会员早起集合、共进早餐,早起的学子会领到免费豆浆。不少上班族也要组织起来,“团结最广大起床困难户,为实现‘早起、吃早饭、打早卡’伟大理想不断奋斗。”我感觉这个办法很好,就是和朋友们相约早起,相互监督,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们都早起了,你想不养成这个习惯都难。第五,养成午睡的习惯起床太早,也有问题,就是白天有时会犯困。那么配合早起,曾国藩又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午睡。中午吃完饭后,不管在哪里,随便找个地方,躺一下,睡上那么一会,可能半小时,也可能就二十分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猫觉”,时间虽然短,但很解乏,很管用,保证整个下午都有精神。有了这几点,曾国藩不久戒掉了赖床的习惯,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曾国藩从一个起床困难户,变成一个终身早起的人,有这么几点: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起床这个事儿的重要性,把它当成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来看。
第二是早做准备,每天早睡。
第三是要下定决心,先坚持二十一天。
第四是和身边的朋友们相约共同早起,大家相互监督。
第五是中午要午睡一下。
来源:正和岛
序言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严重的个案,当事人常会超糟糕地自我定义,即,他们觉得自己差极了。这时,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很重要。怎么做到呢?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或被定义的。破掉这些定义,可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他们的自我感知。一个一男孩尿床,非常痛苦,去做咨询,一小时后兴高采烈地出来,家人问,医生把你的尿床治好了吗?他说,没!那你高兴什么?他说:医生让我懂得,这不是问题。这个故事的关键该是,医生修复了男孩的自我觉知,他不再因尿床而自我攻击。10.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科胡特一段话很好描绘了核心自我: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最后说一句:温暖有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11.太容易道歉的人,要问问自己,你的道歉,是不是一种太轻易的自我攻击?12.那些看似没有一丝内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时刻遭受着这样一种煎熬:只要事情稍不如意,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暴虐,向外,就像要毁了这个世界;向内,则时刻毁灭着他们自己。正在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边看边写自己的感想。写着写着,突然间对那个虐杀小猫的女孩有了情感上的理解,于是写了这段文字。咨询中和生活中都遇到不少这样的人:几乎不能承受愧疚,这看似道德上很有问题,但实际上他们时刻都在极度自我攻击中。13.常听到有妈妈说,武老师,你的文章给我很大压力,你的文字和其他心理学文章,成了一种你必须如此否则就不好的绝对要求。很想为这些妈妈减压,所以想说:把这些当知识好了,它要贴近你的体验才有意义,且,做不到,别自我攻击。14.孩子,特别是婴儿的世界,很容易坍塌。饼干碎了,孩子都可能崩溃。这时,父母的共情很重要,有时只要说出孩子的所感所想,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同样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绪包容力,即,父母不会跟着孩子的崩溃而崩溃,并要求或攻击孩子,要孩子自己稳定下来,而是一直稳稳地在孩子身边。若无这份运气——内化有情绪包容力的父母而获得健康自我的基石,那我们就要通过漫长的学习来获得这一点。若情绪太不稳定,咨询与治疗,是很必要的。咨询师的稳定加高质量的回应,可帮你获得这一点。若独自成长,则有许多关键点,最重要的,是识别各种自恋并放下对自我的攻击。极致的控制欲=恋尸癖一位妈妈讲给我一个故事:她的儿子要读小学一年级了,开学前有一个体验日,她带着儿子和大他3岁的女儿一起去学校。到了学校,她发现儿子很胆怯。他看到一个邻居小女孩,想和她打招呼,用手碰她,但她一回头,他却立即退两步,说不出话来。因为这种胆怯,他想黏住妈妈,而妈妈则希望儿子能独立,能承受这点小小的挫折,所以半鼓励半逼迫儿子找小伙伴去玩。离开妈妈后,他很茫然,然后看到姐姐,姐姐很放松很潇洒地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于是他找到姐姐,要黏住姐姐。姐姐一开始很乐意带弟弟,但不久后有些不耐烦,想把弟弟推开,这时弟弟就嘴一撇,要哭,于是她只好允许弟弟黏她。妈妈则发现,这时儿子的茫然好了一些,但他开始有些霸道,对和姐姐一起玩的小伙伴们有些敌意,排斥他们接近姐姐和他。……她讲完这个故事,我感慨说,你看,这也是你和丈夫的关系。她是一个女强人,争强能干,而丈夫则有些无能和懦弱,她很多次想和丈夫离婚,但一直没下决心,不过越看丈夫越不顺眼,实在不能明白丈夫对她来讲有什么意义。她的女儿对儿子的意义,就是丈夫对她的意义。说好听一点,这个意义是陪伴。说难听一点,这个意义是陪衬。将两点联系到一起,她恍然有所悟。她说,事业早期,要谈生意的话,不能独自去,会慌,所以她要拉着丈夫去,丈夫虽然不能在谈生意上发挥什么作用,但只要他在,她就可以心安很多,就可以有较好的状态面对生意伙伴。谈生意只是一个缩影,一个譬喻,是他们二十多年婚姻的缩影。也就是说,丈夫一直在扮演这种角色——她的陪衬。并且,丈夫对她,一如女儿对儿子,有不耐烦,但却不能离开,因为怕她难过。用最简单的术语讲,丈夫满足了她对安全感的需求。用稍复杂一点的术语讲,丈夫给她提供了控制感。独自一人时,面对外部世界,她会慌张,有失控感,有无力感,不知如何掌控外部世界。但对丈夫,她有绝对的掌控感——其实这是她想象的。所以,当失控感和无力感发生时,看到丈夫这个稳定而可控的客体在自己身边,就心安了。只是,她的心安,同时伴随着的,是丈夫的不耐烦,和丈夫的失去自我。在这样一个历程中,她的能力和自我不断被激发被滋养,而丈夫,因只是她的陪衬,越来越萎缩。中国太多人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而这个陪衬,很难被看到,被尊重,相反会被蔑视,另一方很难意识到,这个陪衬究竟有何意义。这个稳定而可控的客体在自己身边,就心安了。只是,她的心安,同时伴随着的,是丈夫的不耐烦,和丈夫的失去自我。在这样一个历程中,她的能力和自我不断被激发被滋养,而丈夫,因只是她的陪衬,越来越萎缩。中国太多人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而这个陪衬,很难被看到,被尊重,相反会被蔑视,另一方很难意识到,这个陪衬究竟有何意义。当然,陪衬也有他(她)自身的问题,他们通常会是比较封闭的那个,缺乏足够的动力冲向外部世界,于是部分借助伴侣的动力,多少打开了一些。但整体上,他们会越来越失去自我,越来越封闭。她条件一直很好,最初不乏追求者,之所以选择丈夫这样的男人,有一个感觉极为关键。她说,当时觉得他好安全好可靠啊,他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第一次听到有人讲这种择偶原因时,我很震惊,但后来发现,竟然有非常多的人出于这个原因选择了伴侣,并且,多位女性,说了和这位妈妈一模一样的话。男人做类似选择时,容易使用的语言是,她很单纯很听话很乖。如果你是因这样的心声而选择伴侣,那意味着,你的安全感很低,很惧怕失控,所以要找一个如惰性气体一样的伴侣,他的不活跃,让你觉得好控制。的确,其中很多人说,他们同时有更喜欢的对象可以选择,相比起伴侣来,他们更有激情,但也更难把控。一位女士就此说:你真没法预料,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第二天会发生什么。这一逻辑,开始是这样,以后也会延续。如此选择的人,势必会倾向于压制伴侣的自由选择,因伴侣的选择,只要和你想象的不同,你就会有不安,甚至由失控而导致崩溃感。。可以说,女儿什么都听她的,对她而言,是无比甜蜜的事情,而女儿竟然瞒着她谈恋爱,这件事,彻底摧毁了这种甜蜜,导致了她的痛苦与愤怒。显然,这位母亲,与女儿构建了病态共生的关系,女儿彻底顺妈妈的意,满足了妈妈全能自恋的需求,让母亲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她的自我核心感,而当女儿突然不听话时,她的这份无所不能感就被颠覆了,自我也破碎了,让她有了死亡感。针对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术语——自体客体。客体,指的是其他人其他事物,自体,指的是自己。那么,什么是自体客体?即,它是客体,但又像是我自体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养育过程是,最初,婴儿需要将妈妈当成他的自体客体,觉得妈妈和他在身体心理上是一体的,都是“我”的,如果失去妈妈,他们就会有可怕的自我瓦解感。在这位读者的家庭中,事情则变成妈妈将女儿当作了自己的自体客体。通俗的说法,就是当成了自己身体的延伸,而且,既然叫自体客体,那意味着我让你怎样你就怎样,否则你就成了一个“异己”了。这个女儿是25岁开始这场恋爱的,这位妈妈和她都说,在此之前,她们两人亲密无间如一人,但女儿偷偷地恋爱,撕裂了这个共生关系,女儿从此就不再是妈妈的自体客体了,妈妈由此有了自我撕裂感,于是想死,或者想杀死女儿,但这些都不好,那么最好是将毁灭欲投注到那个坏男人身上。所以,她转而控制女儿,用各种极端手段,不惜你死我活,就是为了恢复她发号施令而女儿言听计从的病态共生关系,好让这个共生自我重新复活。但如此一来,女儿的自我就被摧毁了。并且,这件事也让女儿心寒,她终于明白,对妈妈而言,听话是最重要的,这胜过她的幸福,甚至生死。所以,最终,两败俱伤,她与心爱的男人分手,让妈妈想毁灭点什么的这一意愿实现,但此后她远走高飞,以这种方式,彻底脱离了与妈妈的共生关系。看似惨烈,但已算不错的结果。有些人就没这么幸运,譬如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自杀,就是因为她的自我,被妈妈构建的共生关系杀死了。并且,我这位读者的妈妈是很爱女儿的,而杨元元的妈妈,我从报道中看不到爱,而只看到了无情使用。四川广元的这个家庭惨剧,直接逻辑是:儿子违背妈妈意志上网,让妈妈的脆弱自我崩溃了,她的自杀,并非胁迫,而反映了她真的就是这么痛苦。可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儿子之所以违背妈妈意志上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逃离妈妈与他共生的愿望,在网络中寻找一个自己的意志说了算的空间。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意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讲的是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但这个策略,估计只有很成熟的大孩子才能做到吧,对十几岁的少年,这要求太高。所以,若想真正消除病态共生带来的家庭悲剧,父母必须觉醒。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青春上面讲的事情都很极端,都要生生死死的,但听话哲学的危害,要比这些故事广泛得多,譬如听话哲学导致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没有青春期。少年老成化,成人儿童化,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绞杀了中国人的青春。这是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观点。我和很多咨询师同行探讨过这一观点,大家都很赞同。青春期有两个关键:活力,特别是性能量的绽放;自我身份感的形成。青春被绞杀,阻断了这两个过程,导致我们不能让活力与情欲绽放,也不能形成个性自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春期既是性能量大爆炸时期,也是最叛逆的时期——对父母攻击性最强的时期。作为巨婴,又有孝道文化支持,中国的父母接受不了这两者的挑战,所以要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且,这种压制不是在青春期才开始,而是从小就开始了,所以孩子少年老成。所谓老成,就是他自身的活力不肆意流动了,而特别懂得并照顾其他人的情绪,于是变得像老头一样了。孩子少年老成,其实是对巨婴父母的一种被迫的服从。但是,等从孩子变成了父母,就得到了可以压制孩子服从的绝对资格,这时巨婴的那种为所欲为劲,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出来了。而且你怎么对孩子,都被社会说成是教育,哪怕虐待甚至打死孩子,都可以被说成是“教育方式不当”。所以,所谓少年老成和成人儿童化,其实还是一个权力问题。让你弱,我才强?秦晖教授有一篇文章,讲战国时法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子的言论,我读的时候,被吓到了。这么容易就被吓到了,你真是一个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估计又有人这么感慨了。但拜托,把情绪欲望都灭掉的咨询师,是你的想象,而做一个情绪自然流动的人,是我的目标。为什么渴望一个把情绪欲望都灭掉的咨询师?从专业术语来讲,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绝对客体了,可以承受你的各种攻击而不还击,还可以被你利用驱使。从我喜欢的术语来讲,这是在寻找一个全能圣母,他心中只有你而没有他自己,于是就可以无限包容照顾你这个超级巨婴了。再换成中国神话的隐喻来讲,这就是在找彻底无毒的唐僧肉,小妖们吃一口就可以长生不老了。这样的角色,谁爱做谁做,但别给我下这个套。中国文化,就是在下这个套。且看看商鞅的言论。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慈父无孝子,智主无忠臣。农有余时,则薄厌于税。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处。任民之所善,固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再看看韩非子的言论:足民何可以为治。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读书时一直同情这两个人,特别是韩非子,自然是瞎了眼,当然也怪大学前学的文化历史知识都是被阉割过的。秦国统一六国,嬴政成为秦始皇,依仗的,就是商鞅与韩非子这类“强国弱民”的思想。读完这篇文章,忍不住感慨:秦统一,是中国式噩梦的重要开始。商鞅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统一六国,难道不是一场地道的噩梦吗?商鞅的《商君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叫《弱民》,其中写道: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至理啊!但他还说: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是什么鬼?这太可怕了吧!但秦国就靠这个思想统一了六国,以后的各朝各代,也是儒家为表法家为里的,一直是用商鞅的这种思想治国的。其实,儒家为表法家为里,不就是儒家思想教民众主动做弱民,而统治者则沿用商鞅这一套法家思想,这两者毫不矛盾。几乎是同时,在微博上看到另一件事:妻子以死相逼不与婆婆同住,男子租房藏母养九年。年,上门女婿刘相礼把母亲从老家接来家里,但婆媳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还以死相逼不同意老人在家住。为了家庭和谐,刘相礼只好租房供养母亲,并谎称已将母亲送走。9年来,他每天打3份工,保守着秘密赡养母亲整整9年。只看这段文字,相信无数人会感慨母亲不容易,孝子很伟大,同时开始怪罪这个“恶媳妇”。但点开新闻一看详细报道,就会发现事情真相是婆婆权力欲望太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母亲龚兴珍的观念中,自己作为长辈具有绝对的主持家政的权威,因此儿子家里大小事,她都要管。而在媳妇赵宗翠看来,婆媳平等,加上婆婆是一个外来人,不应干涉家政。如果放在普通中国家庭,这是常见的段子了。但拜托,这是儿子倒插门的家庭啊,龚老太太还想主政?我一直反对大家庭搅在一起,但也说,如实在不得已要住一起,也是一种选择。只是,老人切不可有龚老太太这种心态,那真的会要人命,不是要自己的命,就是要别人的命。龚老太太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财产给了二儿子,跟他生活;让三儿子做了上门女婿。二儿媳厉害,控制着家里主导权,她被打压得很惨。被忽视的三儿子一心想孝顺,在爸爸去世后,把妈妈接了过来,结果一来,就要理直气壮地夺家里大权,三儿媳以死相逼才没得逞。然后好脾气的三儿子打三份工,偷偷给妈租房。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皇宫,绝对是虐心狗血大戏啊。宠爱的孩子辜负了老人,被抛弃的孩子却孝顺忠诚。可以看出,虽然三媳妇有自己个性,可还是好人,所以不能像二媳妇那样直接做恶人——法家的强人,而把控住自家大权,于是用了自杀的方式来表决心。但我听了太多故事,还是为她捏一把冷汗。如果丈夫不在乎她的生命呢,那该会如何?龚老太太主导的中国式家庭,好像就是在培养两种类型的人:为所欲为的巨婴和全能圣母。被中国式宠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巨婴,为所欲为,自私,以自己为中心;被严重忽视的孩子,易成为全能圣母,失去了主体性,并总想着去拯救巨婴。当然,圣母其实也是巨婴。在做这些思考的时候,我突然间想到,商鞅的治国逻辑,可能和龚老太太的治家逻辑,是一样的。执政者要弱民,自己才强。家中也一个理,父母要“弱”,自己才强。受宠的孩子不易孝,孝子常是被忽略的那个。即,受宠的孩子,自我就强,结果父母就弱了,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自我就弱,而父母就可以强了。自己的命运剧本,已是难得。星爷当然也有变化。毕竟,比起《大话西游》,《西游降魔》有一个理念上的进步。前者中的魔性都是贪婪,后者中的魔性,则都如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恨是爱而不能”。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心对我?!由此可以看懂,关键是,讨好者不相信有真情,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真情其实真实存在,并且对方有自主意识,对他好,并不是他的讨好所致。写这篇文字,是因一个女孩,她将步入婚姻,却产生了如婚前恐惧症一样的各种害怕,她不断怀疑:他爱我吗?他对我的好,不是因为我讨好的结果吗?我值得他对我好吗……这个逻辑,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如用性感诱惑而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会这么想;用金钱引诱别人的人,也会这么想;用权力压制或帮助别人的人,一样会这么想……所以,科胡特那句话尤显珍贵——不含诱惑的深情。这个境界太高,而我们需要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中,发现并相信真情存在。关键是真自我与假自我。用假自我建立关系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假的,自己以此构建的关系也是假的,因此想毁掉这一切。但对方却未必假,对方可能拿出了真心,并投注了真感情。并且,真自我与假自我,并不是这么绝对。当你用假自我行使诱惑时,真自我也同时存在。譬如你可能会陷入其中,以假开始,却真真实实地把身与心交了出去。关系中,“我”与“你”互为镜子,我想从你的这面镜子里,看到我是好的,当对此没有信心时,就会通过讨好、性感、权力、依赖等方式,诱惑对方对自己好。但真得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好是假的,因我本来就是假的。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真爱,必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爱,就是“我”与“你”相遇,只有真实,才能相遇。但是,假若我觉得“我”是坏的、黑的,那么,我会惧怕与“你”相遇,不然你看到“我”的真相怎么办?甚至是,我虽然渴望着与一个“你”相遇,但我由衷怀疑,作为一个爱者的“你”存在吗?但,真相遇时,“我”与“你”都被照亮,并发现,我就是你。另一个类似故事是,一位女士回顾她十几年的婚姻说,在这场婚姻里,没有一天我是不使劲的。开始是拼命付出,对他和他家人百般好。等关系出现危机后,又努力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但爱,却渐行渐远。或许,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太使劲的爱,有这样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是为了向你显示我有多好,而你得通过爱的举动证明,我的确是好的;如你不承认,我就会有不满;于是,对方失去了存在不满的空间,并感觉自己被绑架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要向你显示,我是好的;而你必须给出证明,让我确信,我是好的;否则,我就觉得自己是坏的,转而觉得你也是坏的。这一逻辑的反面,有两种境界: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很多旷世恋情,都是太使劲,因而有点不对劲。譬如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旁观者津津乐道,但林徽因却不为所动。譬如,一年春节,广东北部大雪,很多回家的人被阻断在韶关附近的高速上,一个深圳的男人,步行去找他喜欢的女孩,要给对方帮助,结果对方不为所动。他的故事,既感动了一批人,也有相当一批人觉得他不对劲。这种不对劲的感觉是对的,因为我太使劲,势必要换取你的一些东西。至少,太使劲的话,会导致压力,让两个人都不自在,对方感觉到被束缚。同时,如果你太使劲,也会觉得,这份看似感人的旷世恋情,是人造的,而不是自发的,所以不真实。太使劲去爱的深层逻辑是:我觉得我是坏的;为了掩饰我的坏与黑暗,我走向反面,表现出好,以此向你显示,我是好的;你是我的镜子,我渴望你这面镜子照出我的好,即你接受我,以此证明我果真是好的。爱,就是为了这么个目的。但是,为什么要绕这么一个弯呢?为什么非要别人证明呢?为什么你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性,并拥抱它?本来,你对“它是好的”的这种感知,有赖于镜子的认可,那你为何不做这面镜子……想通这个,忍不住跑到天台上,舞蹈了一会儿。需要澄清的是,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逻辑游戏,关键是,今年的一系列治疗中,我碰触到了自己内心的所谓本性,它着实吓着了我。本能地,我一如婴儿,期待这份本性,在一个好的关系中被认可被接纳,但我突然明白,我干吗不直接认可它拥抱它!最简单的表达则是,人性自身即是答案,生命自身即是答案。宋明理学宣称“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则在龙场证悟到,天理即人欲。也是一个理。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剥茧地一一认识到,而后不带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这就是我目前找到的答案。后记在本书的序言中,我讲到,21年前,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人”,其实是中国人,更是我自己。今年,我给出了一个正式的答案——《巨婴国》这本书。曾有一个感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实的细节累积而成。所以,真正的好东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本书,虽然还称不上非常满意,但它的确是由我21年来很多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当年,给自己出这道题时,觉得最方便的解题方法是,做一名心理医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事实也证明,从年正式开始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于我写出这本书,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差不多每年,我都有一千个小时的咨询量,所以从年到年,我累积了将近一万个小时的咨询量。其中,深度咨询,即长程咨询,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还保有三十来个来访者,咨询的时间,大多数都超过三年了。三年看似很长。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不安与内疚——这么久,还没有让来访者发生剧变,我是不是水平太差,还在坑钱?但个案经验累积多了,我会发现,咨询常常是,满一年时,来访者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变化。满三年时,我和来访者的关系又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后来也发现,那些最有冲击力的人性经验,也的确只有在充满信任、稳定而结实的咨询关系中,才能很好地呈现。这些长程的个案,也确实展现了很多深度的、不可思议的人性,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人”与我自己。很有意思的是,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读懂诗了,也能发现当代艺术的一些“美”了,这都源自对深渊深处的人性的理解。这些理解,也是《巨婴国》这本书能写出来的关键所在。所以,要特别感谢我的所有来访者们,尤其是那些长程的来访者。在长时间的陪伴中,既是在疗愈你们,也是在疗愈我,更是深度碰触我们共同的人性。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在一列火车上,对所有人的故事都充满好奇,恨不得在这一次旅途中,将所有人的生活都体验一遍。醒来后,我想,我对别人的故事那么好奇,是不是忽视了自己的生活?也的确,我现在还没结婚、没孩子,虽然买卖了三次房子,但直到现在,才有了一套令自己满意的房子,不过还未收楼。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对所有人,特别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充满浓烈的好奇,也是我的一个特质吧。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