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则。她观察家务,并不吃闲饭。她的儿女起来称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称赞她,说:“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独你超过一切!””——箴言31:26-29
这封信虽是写给做母亲的基督徒,却并不意味着其他身份的基督徒无需警诫。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竟有与基督无干、与圣灵无涉的母亲,这何其可悲!年轻人常暗自许诺,以后结婚成家融入社会,再把信仰放在重要位置。简直是本末倒置!他们真该下决心不动这些念头,直到成为拥有真信仰的人,再去考虑步入涉及诸多繁重责任、需要发挥各样美德的人生新阶段。没有敬虔品质的女性,怎么可能恰当地履行做妻子,尤其是做母亲的责任呢?据我了解,荷兰某省份的立法者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凡申请结婚的人应出示证据证明他们充分归属教会的团契。立法者的出发点或许正确,其做法却是对正统原则的危险滥用。与之同理,获任命管理百姓的官长一定得有真敬虔,但是把认信基督教列为履行公职的资格条件并写入法律法规,这就犯了可悲的错误。我固然不愿意看到任何法律明文规定进入婚姻关系的人具备品性敬虔的先决条件,但我依然坚持认为,缺乏信仰的女性,一概不适合为人妻、为人母。光是想想就可怕——一个不信的母亲!如果不是因为这种现象开始普及,我们听到这个表述的反应,应该就和听说一个牧师不信的感受差不多了。
我写信给基督徒母亲,因为我只能指望她们耐心聆听我的絮叨。我写信给做母亲的基督徒,因为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是真基督徒。这世上果真有人囿于成见、眼光偏斜,以致于感知不到敬虔品格与母亲身份的谐和一致吗?从前在弗吉尼亚州有一个主流观点,甚至包括不信者在内的群体都认为,宗教是女人的装饰和保护。我认识一个地位显赫的男人,他本人声明抛弃基督教信仰的全部教义,却鼓励自己的妻子归信,想方设法为她创造去教会做礼拜的条件;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抱怨自己的妻子有归信倾向,他反过来责备这个不安的朋友愚不可及,因为妻子敬畏神乃是天底下最合适、最可取的事。就连非信徒都不得不做见证支持基督,和古时的魔鬼一样。许多不信的男子盼望娶真敬虔的女子为妻,我们国家有聪明才智的男人,几乎都不会中意不信的女人。在四十年前的弗吉尼亚,当上流阶层的男人流行不信主的潮流,不信主的女人都还是“稀有物种”,如果哪位女士被指出拥护自然神论思想,几乎每个知道的人都会心生反感。
我很乐意宣告,我在任何地方各个社会阶层发现的敬虔榜样,都不如在弗吉尼亚的女士群体中见到的榜样更纯粹、更优秀。我有理由相信,在我离开我的弗吉尼亚故乡后,榜样的数量不减反增。就某种重要意义而言,弗吉尼亚联邦之所以幸免于完全的沉沦,要归功于谨慎、纯洁和敬虔的弗吉尼亚母亲。她们充当盐的角色,抑制了大众社会泛滥的道德败坏。因此,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像美国的弗吉尼亚——儿女深深敬重他们的母亲,母亲深深影响她们的儿女。去问任何一个弗吉尼亚年轻人,他最推崇的光辉道德榜样是谁,几乎无一例外会马上想到某些敬虔的女性人物,也可能是他的母亲,如果她恰好是敬虔的。我想起有一位年轻的先生,虽然他的母亲格外敬虔,他自己却打破所受教育的一切约束,变成公然背离信仰、宣扬邪荡主义、堕落到极点的人。有恩典的神垂听他母亲不住的祷告,藉着不同寻常的方式,将他从错谬的道上挽回。谈及从前的生涯——他明显含着羞愧和谦卑——他说:“为宗教辩护的所有论据,我都可以否认,唯独有一点我从来没能抹灭,那就是我母亲的敬虔表率和言语举止。虽然从博林布罗克、休谟和伏尔泰的思想中汲取到抵挡基督教真理的强大力量,但每当想到我的母亲,我就有种不可动摇的隐隐确信:基督教有其真实性。”
如果信笔而书,很快就通篇写满林林总总的教训,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关于母亲责任的知识已经广为人知。落在母亲管辖下的教育责任的相关理论,可能大部分做母亲的都已充分了解。我的写作目的,是提醒她们,激发她们诚实的心(彼得后书3:1),或者说,是唤起她们思考自己所处身份的重要性,说服她们发挥自己拥有的影响力。我过去常听敬虔的女性诉说,自己的力量如何微弱或完全力不能及,感觉自己和社会累赘差不多。这种判断错得离谱。她们的影响寂静无声,散播得难以察觉,但却是真实、有效的影响。敬虔好比一盏无法隐藏的灯,越想掩蔽自己,退出公众视野,就越是照耀光明。只有在女性离开她的本位,或试图强行进入公众视野、谋求大众青睐的时候,女性的影响力才停止运行或运行不利。正如不信的女性让人惊讶,雄心勃勃的女性也让人憎恶。虔诚的母亲当基于自己的本位尽好本分,就是退居家庭领域,始终虔诚敬拜神。她要照管好家中的事,在日常管理儿女和仆婢时显出她的仁慈和忍耐,树立秩序、利落、勤劳和好客的榜样,每个时辰,甚至每一分钟,都是她操练美德的机会;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能注视到,她心甘乐意尽职尽责的举动,并将其显露于人前。一个母亲能够侧身其中的最有趣的禾场,就是一个庞大的孩子圈。这是适合她的活动领域,足够她费心费力的。
但有人总是觉得家里的禾场太小,希望在更大的空间活动,做一些能够影响男人命运的事——与带领世人归正密切相关的事。极个别女性拥有特殊的才能,身处特殊的环境,因而能够作出很大成就,在世人中间享有盛誉。哈拿·摩尔夫人就是一例,她广行善事,著述颇丰,是一位造福人类进步事业的女英才。我们当代的弗莱夫人[6]也是一颗耀眼的星。但无论哪个性别,能在全国或整个民族范围内取得丰功伟绩的,都只是极少数人拥有的命运。如果人人心气都那么高,劳动成果就少得可怜了。绝大部分女性必须接受神定意托付给她们的使命,心甘情愿耕耘自家那片小小的园子。正如古代以色列的母亲乐意多生儿子,指望有幸生出先知应许的弥赛亚,那该是多么荣耀、多么难以言表的幸福;今天的母亲也可以揣着美好的盼望,祈求神在她们头生的儿子中间兴起有名望的人、杰出的牧师、虔诚的宣教士、卓越的仁人善士、智慧的政治家,甚或普普通通但为人谦卑、到晚年后格外敬虔的人。
撒母耳是哈拿等候神赐给她的孩子,他还未出生,就被母亲奉献给回应她呼吁的神;哈拿把孩子抱在怀中乳养的时候,是不断地恳切祈求神护庇祂自己赐下的宝贵礼物。看她所得的赏赐多么丰盛!我听闻有人问一个极其敬虔的妇人,为什么她的孩子都是小小年纪开始敬畏神,那位好母亲谦虚地否认这其中有她的任何功劳或作用,继而说:“我养育了多少孩子,就有多少孩子在我怀里得到必需的滋养,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孩子不是从小婴儿时候起,由我献心祷告求神赐福的。”这难道不值得全天下的母亲效法吗?谁晓得祷告对下一代影响有多大呢?
人常问,“雅各怎能站立得住呢?”(阿摩司书7:2)有这样说的,有那样说的。一个虽然片面但我相信有理的答案,如果允许我说,那便是:敬虔的母亲可以让弱小的儿女站立得住。是的,既然得着那说不出来的福分、从腹中生出我们主救主的是一位女性,那么笼统地说,女性也应当是教会的母亲。千千万万的罗以和友尼基,在同时教养她们膝下的小提摩太,用亲切而有说服力的言语,把能使他们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智慧的圣经的道(提摩太后书3:15),灌注进他们开放的思想里。
任何一场真实彻底的革新运动都始于家庭。家庭是所有社会建制(世俗和宗教)的根基,好似一块树根,发起并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如果说真宗教必然普遍发端于家庭圈子内,那么主要的能动作用和最高贵的荣耀,会归到谁的头上呢?毫无疑问会归给敬虔的母亲。是她们的手栽种心爱的种子,是她们的祷告和眼泪浇灌成长的植株,也是她们慈爱、应时且合宜的训诲滴入柔弱易感的心灵,如细雨降在嫩草上,如甘露无声滋润干涸的田地。与学校课堂庄严氛围下有板有眼、意义重大的教训不同,母亲是用她口中自然流淌的甜美温言,说与围绕她们身旁的驯良顺从、兴致勃勃的小家伙们听。雄辩的口才也比不上一个明智、敬虔母亲的话,因为任何人的言语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记,都不及母亲的言语烙得那么深、那么不可磨灭。做母亲的或许不知道,她是把教训刻在孩子心版上,那铭文是永远无法完全抹除的。新的印记一个接一个来,母亲的铭刻始终占据首位,埋藏在最深处;当其他的印记随时间磨灭,最初的印记亦然存留。
有一次,我去费城探访所负责的某个家庭,眼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围裙里兜着动物粪便走进房间。我问女主人那是谁,她说:“是我的母亲,不过她不认得我了。”我了解情况后发现,老太太的记忆已经全部丧失,只留下早年生活的片段。她十四岁离开瑞士后就没再说过德语,而现在,她每天晚上都用德语大声祷告。
好母亲和好妻子之间很难划一条明确的分割线。后者的品质肯定对前者影响很大。一个女人如果嫁的是重情重义、值得尊敬的好丈夫,她尽自己的本分会相对容易些。然而,若是一个有着高贵、敏感情怀的女人,她的丈夫染上酗酒的恶习,原本的品格和性情不复存在——当女人受到丈夫粗暴苛刻的对待,甚至遭到残忍的虐待,她为了保持沉着平静,尽好一个顺服、恭敬妻子的责任,就需要发挥极大的克己意识。这种景况放在一个做母亲的敬虔信徒身上,会使她格外地痛苦难受,但这却是当今时代许多优秀女性亲身体验过的困境。然而试炼越大,需要的恩典越多,被赋予柔和刚毅能以忍受重负的女性人物,就越显出灿烂的明光。女人大多天生感情细腻,如果一下子遭受这种患难,必定抵御不住;好在有一个逐渐预备最坏情形的过程,她可以渐次学习克制自己的激情,便不至于表现出与自我身份和亲密关系不符的倾向。她避免责备别人,她的口中没有控辩的话。因为哪怕稍微变了脸色和姿态,偶尔暗自辛酸垂泪,也逃不过酒鬼丈夫猜疑的眼神;显露出那些痛苦症状,不是没有可能激怒丈夫,在酒精影响下变本加厉。当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她能对他们说什么?她会尽量避免提及此事;如有必要,她也会禁绝自己说出容易引起儿女不尊重父亲的言辞,尽管做父亲的不配受尊重。她竭力向孩子们隐藏他们父亲的过错和对她的折磨。对其他人她一概缄默无语,关系亲密的朋友也不例外。这就是耐着性子背负重担的难处:你得独自担当,默默担当,不能像往常一样,投入忠心朋友怜悯的胸怀,藉着发泄愁苦获得释放。
没有罪影响的前提下最悲惨的人生光景,在我看来,莫过于一个有学问、敬虔而善感的女人,与一个心智难得正常,即使偶尔有所克制,也改变不了反复发作全人类最糟糕的一类神智迷乱的野蛮男人结合。这让我注意到,把这样的丈夫看为真疯癫,理解为某种身体原因的影响,并据此来感受和行动,是一个妻子所能采取的最佳立场。不管这种情形下履行责任有多艰难,完美展现谨慎、基督徒式的坚韧以及温柔忍耐的女性并不在少数,她们做的榜样令我钦佩。火炼才能出精金,在火一样环境下受试炼的女性,大有可能进升到超群的敬虔水平,是在其他环境下绝对达不到的。
我对基督徒母亲多有褒奖之辞,这样的笔调恐怕得就此打住了。因为自身缺陷严重,给儿女的性格和命运造成不利影响,这种基督徒母亲不是没有。我记得从前认识一个弗吉尼亚种植园主、老派的大好人。他富裕、好客、仁慈,最重要的是有真敬虔。一听福音,他似乎整颗心都敞开迎接真理的印记;而且如此地易受感动,常常听着神的仆人形容救主的爱,豆大的泪珠就从脸颊流下,却丝毫不减损他的大丈夫气概。他心里毫无诡诈,他的行踪从不对人隐藏。但令我惊讶和伤心的是,他的儿子没有一个不放荡、不荒淫。他们饮酒、赌博、犯各种罪,很快毁了自己的名声、财产和健康,年岁不高就都离世了。我寻思他们为何大肆背离那样一位正直慈父,原因追溯到一个溺爱和放任子女的浅薄母亲。这个母亲当然不希望她的儿子变成浪荡子,但每当他们行事乖僻,她就向孩子的父亲小心隐藏他们的恶事,纵容他们的堕落,供给大量钱财,方便他们满足败坏的嗜好。如此小心翼翼瞒住罪恶,致使做父亲的毫不知情,等知道时,他的儿子们已经没落,恶习已经深入骨髓,完全不顾正派和体面,甚至敢于公然藐视父亲的不满。
与之相反,有的母亲管束子女过于严格,叫子女大受委屈(幸好这一类不占多数)。她们指望用外在的约束控制手段保护子女不受试探和引诱。总原则是好的,但推行过了分寸。逐渐暴露在世人必经受的试探下,从安全的角度讲,强过在突然情况下即刻遭受世界一股脑的影响。做子女的如果厌恶对他们施加的严厉管教,会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摆脱他们不喜欢负的轭。而且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放纵无度。
母亲有节制、一贯性的敬虔,对儿女的影响强大而持久。狂信入迷则倾向于造成相反的影响。做父母的喜欢无节制地表达宗教情感,其信仰是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呈现,那么,他们的儿女也大多缺乏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常常罔顾道德原则。
教育和训导儿女时有一点极其重要:不要以对待大事的严肃性和严重性对待无关紧要的小事,以免混淆儿女的是非观念。对儿女正确的教训和指导方式,应该是按照适当循序渐进的原则,启迪他们何为善、何为恶。父母像追究大过犯一样揪住小过失不放,儿女就可能抱着犯小罪时对败坏的淡薄意识,肆无忌惮地犯重罪。此外,做父母的宣布讨伐某种罪,极力强调它的败坏无以复加,而其他相同程度或更恶劣的罪却忽略和放过,这也很危险。于是,某种美德或责任可能成为不断强调的字眼,其他同等重要和珍贵的美德却隐藏起来不引人注目。正如基督徒品格得以完全,关键在于每种恩赐保持对称或适当的比例;父母教导儿女道德伦理,也当严格注意伦理系统各部分的重要性和彼此均衡。要把所有的罪当作罪来处理,但不要以相同的级别处理每一种罪;同理,每种美德也要各就其位,发挥各自的功用。
管理儿女时,少下禁令为好。不要用琐碎、多余的规则折腾儿女,尽量训练他们自律。训练得只在父母眼光下顺服的儿女,并没有得到父母恰当的照管。父母应当允许儿女自由去做没有危害性、本能倾向于做的事。把儿女终日按在书本上闷闷不乐,实在是种目光短浅的糟糕打算;相比于在家接受父母的枯燥教育,到户外运动嬉戏能让他们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孩子可以不费力就学会许多词汇和事物,这是令人惊叹的。
儿女的心灵柔软脆弱,父母过于频繁地灌输宗教观念,可能造成过犹不及的效果。做母亲的应当等待信仰教育的有利时机。在有利的时机讲一句话,胜过在不合宜的时间发表长篇大论。圣洁不可能讨自然本心的喜欢,信仰教育却可以做得有声有色。要想打动孩子的良心,间接方式往往比直接好。父母偶尔说几句看似不刻意的话,儿女常常会留意记在心里;在有儿女陪伴身旁的场合,父母同一些有声望的陌生人谈话,也能收到极好的效果。要让孩子们早早进入社交聚会,聆听造就人的谈话内容。孩子在旁聆听的时候,父母以转述的口吻,引出牧师或其他圣徒对特定话题的评论,可能比他们以第一人称口吻讲出同一番话效果更佳。
在家里毁谤外人是一种严重的罪,做母亲的再怎么小心防备都不过分。有的成年人出了家门极其谨慎,从来不说邻舍的坏话,回到自己家里,就觉得有特权当着孩子的面,肆意诋毁他们在明面上一直友好来往的人。此种恶习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分分钟教孩子做假冒为善的两面派:表面上说好话摆笑脸,内心里却包藏恶毒的情感。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每天背地中伤的人怀有真实情谊的。此罪寻常发生,很少为人所约束和谴责,做母亲的务要守护儿女坚决远离。
与之类似但恶意情节稍轻的做法是取笑朋友的弱点,夸张地模仿朋友的瑕疵或人格缺陷。某些家庭全家都有一种“天赋:能够准确模仿别人的语调、手势、姿势和仪态,他们以践踏邻舍为代价发挥自己的“特长”,特别是用夸张和扭曲的方式模仿别人的特点或行为,以此为主要的乐趣。应当在年轻孩子身上小心遏制并严厉杜绝这种嗜好,因为它很容易使朋友之间的情感发生分裂或疏离:毕竟,谁愿意成为供别人娱乐的笑柄呢?
有一件事,做母亲的最应该从始至终不容置辩地坚持,就是让儿女讲真话、句句都是实话、没有半点虚假。撒谎可以说是孩童最容易犯的罪,最适合打上“孩童之罪”标签的就是撒谎。人一出母胎便说谎话(诗篇58:3)。当孩子们很快发现别人看不见他们的内心,就会经常说不真实的话,相信不会被人察觉。家长要以警惕的眼光看待此事,不轻忽不放过这类过犯。甚至许多称职的家长都不知道或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撒小谎,我亲有耳闻。做母亲的必须藉一切恰当方式,向孩子表明她对谎言憎恶至极——不论是哪种形式、多大程度的谎言。
我还想劝基督徒母亲警惕一种愚蠢的野心和虚荣心:把自己的孩子看为天才,或夸大孩子的聪明言语和行为,使其显得像天才。我没有严厉到非要禁止母亲谈论自己的爱子,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我乃是建议她们不要从早到晚无休止地逢人必讲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其他人对这种话题可并不那么感兴趣。殷勤训导儿女的母亲值得赞许,同时我也本着恭敬的态度劝她们不忘谢恩,为着自己的孩子不是生来低能、残疾或缺乏人性常识而感恩;只是不可为着给孩子打造一个天才形象而焦急不安。训练有素的孩童是有可能显出奇才,但有什么益处呢?受过训练的牲畜不也能作出奇事吗?
应当对儿女实施有益的惩戒,甚至必要时用仗责打,此法必须慎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但即便体罚,也比关黑屋、饿肚子,或其他长期拉低孩子情绪的手段好。要小心避免在气头上惩罚孩子,这样做对孩子有害无益。
应当尽量长久地把儿女留在父母家中。家的感觉是一条神圣纽带,要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新鲜和浓烈。有的家庭把儿子送出去读书,使母亲失去对爱子的全部影响。只要切实可行,应尽量在家中教育子女。要相信,没有其他环境能像家庭一样,那么有利于培养年幼子女的美善感情和道德观念,除非家庭本身缺乏信仰和美德——但这不是我撰文针对的情形。寄宿学校或许对女孩有好处,但我建议做母亲的把女儿留在家里,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如果白天需要上学,就让她们夜晚回家。虽然送到国外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学校,但是代价太大,染上恶习恶性的风险并不小。如果家中儿子非出国不可,就把他们安置在敬虔人士的家中,接受敬虔女性慈母般的照顾,他们也好找到生身父母的某种替代。倘若不能办到,就让他们尽量多回家,使家的感觉得以存留。如果家中儿子必须外出学手艺、在商铺当店员,或去帐房做记账员,就当格外留心他们的师傅或雇主是否具备好的品格和正直的良心。年轻人在家外不受看顾,遭受一旦接触就很难清白脱身的试探,看见这样的情景,谁能不惋惜呢。
我还要诚心劝告基督徒母亲,与离开家庭覆庇的子女保持通信。来自母亲的规劝和警诫,哪怕只字片语,都可能从悬崖的边缘挽回她的爱子。做母亲的再有疏失,也不能忽略用日复一日的祷告伴随家外的儿女。很多时候,这是母亲唯一能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或无力施予影响的身边的儿女做的。因为有一位神,祂靠近他们,能够影响他们。做母亲的人啊,你要在施恩宝座前为你亲爱的儿女献上祈求,为他们经历第二次的产痛。神有恩典,祂必听基督徒母亲情词迫切的强求和呼喊。也要请求朋友为你代祷,邀请他们和你一起集体祷告。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所谓的“母亲协会”(MaternalAssociations),如果按谨慎和低调的原则行事,这类组织是有希望发挥显著益处的。让基督徒母亲们逃避一切虚饰和卖弄,存着乐意的心聚集起来,多多为自己亲爱的儿女祷告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