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 我的孩子不合群!
并非每个孩子都是活泼开朗的,在我们身边,总是能看到一些孤僻、不太合群的孩子。他们并非不愿意和小朋友交往,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交往,或是因为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和误区,比如自闭、欺软怕硬、喜欢捣乱、容易和别人冲突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及时的引导必不可少。
一出门就不说话——警惕孩子的选择性缄默症
虎子长得很壮,尽管只有5岁,却十分懂事,经常提醒妈妈做菜之前要记得洗菜,经常要求爸爸在家不能抽烟、看完电视要关掉电源。
妈妈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能干”“懂事”的孩子而欣慰。
遗憾的是,虎子在家像个小大人,可一出门,却完全换了个人。无论是在幼儿园吃饭,还是在公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和家里的“小大人”做派完全不同。他宁可独处一隅,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相当孤僻、不合群。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他去阿姨家玩,出门前就问虎子:“见到阿姨、姨父,你该说什么啊?”
“要跟他们问好,说阿姨好、姨父好,见到小弟弟也要问好,还要跟他玩。不抢他的玩具……”虎子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对,虎子真乖。”
到了阿姨家。一开门,阿姨和姨父就对虎子说:“虎子好,快进来吧。”
“虎子,你该跟阿姨、姨父说什么啊?来之前我还问你了呢,你回答得可好了,还记得吗?”妈妈问虎子。
虎子一声不吭,低着头,小脸涨得通红。妈妈再三追问,虎子却还是一声不吭,最后竟然哭了起来。
“哎呀,行了,别为难虎子了,快进来吧。”虎子阿姨看不过去了,主动为虎子解围。
“哎,这孩子一出门就成了大姑娘,羞羞答答的。”妈妈很是无奈。
为什么虎子会这样呢?
案例深度解析
虎子在家喜欢说话,而且也说得很好,但出门就什么话都不说,喜欢用点头或者摇头来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表面上看,这是孩子比较害羞、内向,但实际上,这却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典型表现。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的某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较多地出现在3~5岁的孩子身上,一般女孩身上更常见。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多表现为在一定场合下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喜欢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学会写字之后,偶尔也会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的孩子只对家人讲话,对陌生人就不讲话;有的孩子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和自己的父母不讲话而和陌生人讲话……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受到“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影响呢?
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个性的影响。
很多父母也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归为孩子胆小、不够大方。事实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也与其他个性有关,如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强等。孩子如果受到这些性格特征的影响,也容易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负面环境效应。
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见了一个陌生人,很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特别是当父母要求他“打招呼”“听话”“懂礼貌”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会增加,甚至因为父母“不许哭”的命令而不敢发泄,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就变得孤僻、不爱说话了。
(3)有过情感挫折经历。
有些孩子之所以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可能是因为早年有些不好的感情经历,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分居、离异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刺激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变得孤僻、不爱说话。
心理学家支招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医院检查就会发现,他们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所以,这种病症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障碍。
由于选择性缄默的成因比较复杂,因而,父母不能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如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强迫他和人打招呼。这样会使孩子的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那么,当孩子出现“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时候,父母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才是正确有效的呢?心理专家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爱抚效应。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生理上的触摸能缓解孩子心理上的紧张。所以,在生活中,特别是带孩子去陌生的场合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头,这样就能让孩子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紧张情绪,从而有利于帮孩子纠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最好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谈,并允许孩子不说话。当然,如果他愿意交流,更不应限制他。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压力相对较小的氛围下练习交往。
(3)激励效应。
父母应该激发孩子的主动表现欲望,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身能力被他人赞赏,增强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去玩,并鼓励孩子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孩子表现好,要给孩子一个奖品。
摘选自《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管理的乐趣》书摘项目将持续找到有意思的管理书籍,并分享给大家。如果你喜欢我们,请把我们推荐给你认为需要的朋友和同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