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焦虑/恐惧和焦虑障碍
焦虑/恐惧是机体处于危险情境时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并且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战斗或逃跑”生存反应的一部分。
尽管在表现上有所重叠,焦虑和恐惧也不尽相同。恐惧经常与即刻的危险、自主神经警醒、逃跑的行为反应有关;而焦虑则更经常地与为未来的危险做准备的肌肉紧张、警觉和回避行为有关。
焦虑/恐惧的表现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内心体验:恐惧和忧虑,紧张不安,警觉性增高,易激惹等。
2、肌肉运动:肌肉紧张,震颤,搓手顿足等。
3、自主神经:心悸,心率加快,口干,出汗,呼吸困难,急于排尿或排便等。
4、回避反应:持久地害怕并想要回避。
当危险真实存在时,焦虑/恐惧可以提醒我们应对威胁。然而,在许多状况下,焦虑/恐惧并不具有适应性,过于持久而强烈的焦虑/恐惧反应构成了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的特征是,以①焦虑/恐惧及②担心为核心症状。
原发性焦虑障碍包括以下7种,排序依据典型的起病年龄。本文主要讨论后5种障碍。
1、分离焦虑障碍。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持续担心依恋对象会受到伤害、发生事故或者突然离去。通常在儿童期起病,症状也可能出现在成人期。
2、选择性缄默症。特征是经常在被期待发言的场合(例如,学校)无法发言,尽管个体在其他情境下能够发言,影响到学业或职业,或是干扰正常的社交交流。
3、特定恐怖症。恐惧、回避特定的物体或情境。包括:动物(蜘蛛、昆虫、狗)、自然环境(高处、暴风雨、水)、血液-注射-损伤(针头、侵入性医疗操作)、情境(飞机、电梯、封闭空间)。
4、社交恐惧症。恐惧、回避社交互动和那些涉及可能被审视的情境。包括: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东西、喝水),在他人面前表演(舞台演出、演讲)等。
5、惊恐障碍。经历反复的惊恐发作,并且持续担心再次出现发作。惊恐发作是强烈的恐惧或不舒服感觉的发作性潮涌,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并伴随与自主神经强烈唤起有关的症状:心悸、出汗、颤抖、窒息感、恶心、头昏、感觉异常、濒死感等。
6、广场恐怖症。因为觉得逃离困难或可能得不到帮助,恐惧和回避以下至少2个情境:①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火车、轮船、飞机)、②空旷的地方(停车场、集市)、③密闭的空间(商店、电影院)、④拥挤的人群或排队,独自离家。
7、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各种情境持久、过度、难以控制的焦虑。常伴有躯体症状,包括坐立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紧张、睡眠紊乱等。
焦虑障碍的神经机制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具有①焦虑/恐惧(与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有关)和②担心(与忧虑性思维有关)这两个核心症状,分别与杏仁核恐惧环路和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环路的过度激活相关。
焦虑障碍的发生是一个恐惧习得的过程,或者称为条件性恐惧。条件性恐惧的概念与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历史久远。如果某种不良刺激(如电击腿部),反复与某种中性刺激同时发生(如铃声),动物就会习得性地将两种刺激进行关联——听见铃声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反应。
人类在伴有情感创伤的应激经历中习得了恐惧,而这一过程也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通常,个体在成功应对恐惧情境后就能逐渐将其遗忘。如果易感个体过度习得了恐惧而不能遗忘,就可能发展为焦虑障碍。
杏仁核参与了多种特定恐惧情境相关刺激的“记忆过程”,每当有最初恐惧事件相关的感觉输入时,就会诱发条件性恐惧反应。比如在社交恐惧症中,与社交情境相关的恐慌经历,会“教会”病人在未来的社交情境中再次体验到恐慌。
在各种不同的焦虑障碍中,杏仁核和CSTC环路存在不同特点的功能失调——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可能是并不严重、但却长期持续的激活;在社交恐惧、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中,这种激活也许是间歇性的,但却具有灾难性的特点。
条件性恐惧一旦获得,就很难逆转。因此,焦虑障碍常常会表现出非常慢性的病程。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焦虑障碍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最为常见,将近30%的美国人在一生之中会罹患某种类型的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可以导致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损害。在美国,患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个体,每年累计的残疾天数达到1.1亿天;约1/3患广场恐怖症的个体完全困在家中,无法工作。
至少半数的焦虑障碍患者会进入慢性病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
所幸的是,焦虑障碍是高度可治疗的,通常对合适的治疗有反应并且能恢复到较高的功能水平。
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物。
各类抗抑郁药物对焦虑障碍都有治疗作用。SSRI类药物和SNRI类药物是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
2、苯二氮卓类药物。
在过去,苯二氮卓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与抗抑郁药物相比,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很好的快速抗焦虑效果。
苯二氮卓类药物最大的缺点是成瘾倾向,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躯体依赖。
总体来说,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短期应用于急性抗焦虑治疗,长期应用则适用于对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患者。
3、丁螺环酮。
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有效,疗效优于安慰剂但不如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物,常作为辅助药物应用。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最常用的增效药物,有可能引起糖脂代谢异常和体重增加,需要权衡利弊应用。
5、丙戊酸盐。
可用于增效治疗,有可能引起脱发、镇静和体重增加,女性患者可能会增加患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风险。
6、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新型抗焦虑药物,作用于电压敏感钙离子通道,可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应用,是抗焦虑治疗的二线药物选择。
7、β受体阻滞剂。
对舞台恐惧尤其有效,一般提前1小时服用,能缓解舞台表演和公众演讲时的心悸、颤抖和“蝴蝶感”,作用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减少个体的焦虑却不能改善表演。
对于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β阻滞剂仅能作为辅助药物改善明显的心悸或颤抖。
8、抗谷氨酸能药物。
Riluzole是一个抗谷氨酸能的药物,在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显现出了较好的治疗前景。
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
1、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要求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恐惧/焦虑相关的刺激,使条件性刺激引发的恐惧反应逐渐减低,实现恐惧的消退。
不幸的是,大脑会记住恐惧消退的情境,暴露疗法因此具有情境特殊性,一旦病人处于安全的治疗环境之外,它就并非适用于真实的世界。
目前的心理治疗研究正在探索,怎样才能结合情境线索来加强消退学习,以便在治疗中的恐惧消退可以适用于其他环境。例如,虚拟现实暴露(virtualrealityexposure)技术可以提供三维视觉效果,增加模拟环境的真实性。
2、认知治疗。
在认知治疗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焦虑障碍主要的4种功能失调性观念:①高估恐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高估恐惧事件的严重性;③低估个人的应对能力;④不现实地低估别人所能提供的帮助。
3、放松训练。
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控制常被用于减缓与焦虑相关的生理唤起。
4、其他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团体治疗等都可用于焦虑障碍的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
《精神病学教科书》,罗伯特?赫尔斯,人民卫生出版社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北京大学出版社
《Stahl精神药理学》,斯蒂芬?斯塔尔,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Gabbard精神障碍治疗学》,格林?嘉宝,人民卫生出版社
《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大卫?泰勒,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miaomiao_zoe
sina.福州白癜风医院白殿风病传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