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推送《给医生配个“经纪人”怎么样?》一文后,便有很多读者留言:最近医患关系又被推上到风口浪尖,医生该如何为自己代言,替自己发声。的确如此,11月份才刚过半,悲伤的信息又笼罩在了朋友圈。医院烧伤科医生宁方刚被患者家属咬伤;医院副院长王力红在地下车库被砍;宁夏一病患刀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建军致其重伤;医院急诊医生姚某某被患者和其余三人围殴,医生多处受伤……医患关系尽管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时刻都不能被忽视。作为医生的你,更应该懂得替自己发声,为自己代言。主动医治扭曲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医患关系扭曲的一医院当成了消费品,认为交钱就能治好病,而医生往往成为一线的“牺牲品”。实际上人类所面临的疾病只有约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约十分之一的可对因治疗,其余只能对症治疗。但普通百姓对此认识却远远不够。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如果疾病更多更快地被治愈,紧张的医患关系便能走向缓和。因此解决该症的“药方”之一便是提高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疾病得以治愈,从而患者放心医生安心。这也是凭借医生一人能力找到的最靠谱的“药方”。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换位思考常被看做是医患关系中的“黄金规则”。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便占据首位。最近医患关系恶化的案例都有个共同点:不得当或透明的说话方式常常成为导火线。比如告知方式表达的不到位,便被患者误以为是医生没有尽力,甚至演化成医德问题。当思想和语言上能做到换位思考,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便能多一分。重视宣传沟通和媒体公关“穿的最多是白大褂,见的最多是病人,乘的最多是救护车,通话记录最多是科室号码。”但这些只有医生自己知道,不切身体验者是难以想象的。最近“医生对话媒体”的微话题讨论十分热烈,对话媒体,到底在对话什么?出现最多的便是:媒体的不正确报道,对医疗事件起到误导甚至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媒体对医生这个群体了解再多一点,不再为博眼球不经调查便随意报道,局部的医疗事件是不是便不会无限放大?同理,医生也应该给媒体一个机会,让大家离医生更近一步。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除少数恶性伤医案件,现实中大部分医生在遭受暴力后,鉴定出来的结果是轻微伤,而施暴者往往行政拘留几天就释放了。事实上,暴力不仅包括殴打、杀害,还有语言上的辱骂与攻击,后者同样会伤害到医生的尊严。按理说这是需要靠法治来解决的。但在我国,医院治安安全的法律几乎为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大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医生更要懂得为自己维权,甚至可建议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规范化制度,这是深化医改的必由之路。医院的制度建设整理近几年的医患关系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医院、医院成医疗纠纷的重灾区。医院诊疗量大、疑难险症多,一旦治疗效果与患者预期不符,便容易出现矛盾。原本想靠“加强安保”来缓和,但却未见暴力事件减少,反而制造了对立气氛。发生冲突时,医院往往保持缄默状态,但此举更会引起猜疑。因此院方应加强院内制度建设,对媒体或者患者争取透明化。医院的一份子,医生更应该积极配合和监督。提前做好事前保障措施
当然,不可确定性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之一。这个时候,提前做好预防便至关重要了。比如宁方刚事件后,杏树林工作人员前去探访,他感慨道:幸亏有杏树林的医生执业意外伤害险,没想到一个月后就用上了。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这是一个安全保障,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医生安全感,让其能安心行医,专心救人。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病历夹领取保险吧↓↓↓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