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珍 撰
潘龄皋 书
绪论第一
清陈文恭公言:“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才之成自儿童始。”义深语挚,乃百世不刊之名论也。
对儿童施教,非由家庭担任不为功。而家庭中,尤以儿童之父若母地位最为接近,精神情感最为亲切,责任最为重大,感应功效亦最为深而迅速。故为人父母者,应认明天职之所当,尽力达到为国家培植人才之目的。最低程度亦须教其子成为服务社会、自食其力之一人。
凡欲教子,必先知子,知之既详,然后教可得而施矣。人有恒言曰:“知子莫若父”徵(证)之事实乃不尽然,盖世之为人父者,多以业务牵率,日不暇给,于其子之善恶不克察知,往往有不肖子弟纵欲败度,行为荒谬。其妻妾知之,其厮仆知之,其家族朋友知之,甚至道路疏远之人皆知之,而为之父者,乃独懵然罔觉。且其妻妾、家族、朋友、厮仆诸人虽皆知之,惟以有所顾忌,或不敢言,或不肯言,或以为不必言,于是其父之蒙蔽与日俱深。即有言之者,倘其父察而信之,亟图矫正之策,获(或)可为临时之补救。若不加明察,人言真也而以为伪,直也而以为诈,公也而以为私,由一念之溺爱,对众论而怀恨。于是直言尽言者从此无人矣!幸而稍有觉察,乃为之母者又多半溺爱姑息,或不知其子之恶而袒之,或知其恶而隐之。为之父者,感于妇言,当断不断,终归于放任之一途,其结果无异助长其子为恶。昔贤有云:“莫知其子之恶”盖指此类而言也。既不知子,何能教子?凡为人父而不欲放弃天职者,可不念兹在兹哉!
夫父母教子,乃应尽之义务。父若母共负教子之责,实无轻重之分,各宜拓开眼界,放平心地,删除偏爱,垂示义方,此中陶镕感化,因人而施,事理繁复,非片言可尽。至于普通常识,语其要领层次亦多余。端居之暇,时有思存,或出中藏,或本古训,欲使家人咸□,兼示后裔,因命儿辈,笔之于书,以致力之次第为分,条之后先,其有不详不尽,与夫未当于义者,尚待有道之是正焉!
务本第二
儿童先天禀诸父母,父母平时修养之美德尽可遗传于其子,俟其子知识渐开,而始加督教,固嫌其晚。当母也有身,而多所谨戒,亦且非早。必也于未为父母之先,即互相砥砺,各于孝悌谨信,痛下功夫,辅世济人,常存志愿,躬行实践,无怠无荒,自能望善气之钟灵,英才之锡瑞。此根本上之至道,未可视为迂谈而忽之也。
胎教第三
妇人有身,夫妇即宜异室。平时修养立有基础者,在此时期亦应更加精进,对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义,必须切实力行。能行一分,即得一分之益;能行十分,即收十分之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理丝毫不爽。欲其子之聪明寿考者,尤当加意焉!
乳育第四
母乳其子乃顺造化之自然,非必不得已时不可雇佣乳媪。在此时期,夫妇仍宜异榻而居。盖乳汁乃母血所成,心不清净则血热而浊,乳之养料遂寡。子食斯乳当时不见其害,及将成年,往往发生童痨之症,因而夭亡者不可胜计,乃其父母尚多茫然不知,深为可悯。此外,如“食勿过饱,衣勿过暖”诸端,尤宜注意调节,以重卫生。语云:“要得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真药石之言也。
启蒙第五
儿童能行动言语,以后知识渐开,即入启蒙阶段。为父母者,宜随时随事,善为诱导,俾就正范,如长幼尊卑之称呼礼貌,行立坐卧之威仪规矩,均须详晰解示,养成其良好习惯。暇时,益以善巧方法教以简单文字、数目、方位等知识,由浅入深。切勿嫌其烦琐,委诸仆婢之手;更勿喜其乖巧,奖励其说狂语、出恶声及一切欺诈之行为。此时习于正则立正之基,习于邪则立邪之基,一生基础惟视此数年中家庭教育如何。所关至巨,岂可忽诸?
入学第六
不论儿童之贤愚,既至相当学龄,即应使之入学读书,化其气质。惟课读之任,尽可完全付诸循循善诱之良师。为父母者,随时考其勤惰及进境如何。即可至于家庭所负之责,以培养道德为最要。道德维何要?不外孝悌、谨信、主敬、存诚、泛爱、亲仁、扶危、济困诸端。为父母者,若能将自己平时修养者,一一畀之于其子,衣钵承传自可百世不敝。如此学养兼修,始为尽善尽美、绵长世泽之道!
择业第七
儿童既长,自立生活之训练便不可忽。惟人之资质各有不同,宜就其性之所近,力求深造。举凡士农工商以及其他技艺,皆好男儿所应为、所可为之事业。只要感觉兴趣,则研究易精,进步必速,故为子择业,先宜详察其性情才地,然后使之专心致志,深入一门,以期有成。一面更须示以“凡人,皆当为社会服务。”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自食其力。无祖产者勿论,纵有祖产,亦不可存心依赖,甘为惰民。如此,鼓舞其意志,振刷其精神,不论将来执业之大小,均可成就为国家之人才矣!
缔婚第八
为子缔婚,不问对方之财势嫁当之丰俭,容貌之妍媸。先要探其家世如何,父母之道德如何,家教如何,本人性情才德如何,以卜从违。更须征求本人之同意,但须切戒早婚。盖早婚之患,不仅有害于身体,而且影响于子孙,不可不慎之于始也。
应世第九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此立身之要道,亦即应世之原则也。成年人士,涉世渐久,平日既于道德上有所修养,学识上有所专长,当无失足之虞。惟是人群社会情伪不一,形态万殊,自古已然,近今为甚。断非初出里闾之少年子弟所克遍识。少有不慎,最易受人愚弄,丧德败名。为父母者宜于其子出而应世之先,即已往哲之嘉言懿行,及自身之经验见闻随时诏诰,使知所从违。
大抵亲近正人,自受熏陶之益邂远宵,小可免牵累之忧,此就交游而言之也;事不盲从,乃能应变。力足济众,即须勇为,此就修养而言之也;在官以奉公守法为先则掭守自见,任事以负责尽心为主则绩效日彰,此就事业而言之也;明乎献身国家之义,勿忌天职,常存模范群伦之志,注重躬行,此则凡属国民一份子,皆当人人共勉者也。更要深明烟酒嫖赌之害,勿稍沾染。以上诸端揆诸忠信笃敬之义,庶无背谬。欲以处世之道策励其子者,或不外乎此!
总箴第十
为父母者,在其子幼少时期,若一味以尊严自居,则儿辈望而生畏,于见面时貌为庄敬,背面时肆无忌惮,流弊甚多,不如乐叙天伦,融洽无间,藉以窥察儿童之真性情,认识儿童之真病根。
父母对儿童之过失固不宜缄默不问,亦不宜恶言厉色,动辄夏楚从事,逼成其见父母而生畏,甚且避不见面之不良习惯。父母对儿童之美德善行宜以奖勉兼施,促其益进。但不可誉不去口,逢人宣扬,长其傲慢。
父母对儿童之过失,当平心静气,善于开导,并激动其愧悔之,诚克治之勇。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
教子九则:曰勤学,曰择交,曰戒多言,曰习应对,曰知礼义廉耻,曰明进退威仪,曰惜光阴,曰守信用,曰遇事有识见。
教子以变化气质为先。刻薄者,宜教之以宽厚;暴厉者,宜教之以温和;浮华者,宜教之以朴实;浅露者,宜教之以含蓄;轻挑者,宜教之以持重。
教子者,宜先去其傲心,养其谦德,使能温恭退让,行无邪辟。
子弟十岁上下志识未完,而记忆力特强。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故于幼年子弟前,勿述鄙恶之事,尤戒媟秽之谈。或称贤圣高纵,或陈古今法戒,倘遇旁人开口作粗俗之戏谑,宜令子弟回避。有子不教,不独自薄其后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
妇者家之所由盛衰,苟慕其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傲其姑、轻其夫者。齐大非偶之弊即在此。
择师、择配、择业,为人生之大关键,能左右一生之人格、功业、幸福,不可不慎。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家之子弟,服饰、车马,日与群小为伍,以至身败名裂、家破身亡者,非其本心之不肖,无业故也。
世家子弟凭借本优,果其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淫、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精金美玉,人人将见而重之。若乃恃优妄作,为纨绔、为恶少,其招人齿冷,亦视常人加倍。非世家之负子弟,乃子弟之负世家也。
富家子弟眼孔大、口气大,衣则华贵、食则美味、居则大厦、出则汽车,任意挥霍,罔知艰难。骄傲之气足以倾家。故为子孙计者,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年享受勿使大过。要知,成名立业者,多困穷之男儿;败家丧身者,多富贵家之子弟。
十贤子孙未必能兴家,一不肖子孙败家而有余。
子孙朴钝者不足忧,惟聪慧者可忧耳。自古失败之人,愚钝者十二三,才智者十七八。盖钝者多安分、小心、敬畏,所以鲜败。若小有才智,举动剽轻,百事无恒,放心肆己,则克有终者罕矣!
人家得富贵子孙不足幸,得贤子孙乃为大幸。子孙贤而富贵,固可以有所建树;即或贫贱,亦能清芬世守,延及后裔。若不贤者,贫贱既易辱及祖先,一旦侥幸而得富贵,则骄佚嫉狠,举宗均受其祸,可为深惧也。
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好与不好纯视乎教与不教。教子之本,还在修德。《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人知此而力行之,斯于贻谋之道思过半矣!
附一:
导言(王涛)
观闾巷之风俗,便知一国成败;察子孙之贤与不肖,便知家族兴衰。故古人有云:“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不知所以。太上,法乎天地,其次,法乎圣贤。面对愈演愈烈的教育产业化,深为子孙后代考虑的家们,不知作何感想?
清人郭家珍(字聘卿,号潜园老人),为百代计,于迟暮之年刊刻《教子要言》,以育后昆、兴邦国,朝野 潜园老人郭家珍撰《教子要言》,其子郭立志扩为《教子图说》。
而郭家珍之妻、郭立志之母撰有《治家要言》一书,与《教子要言》堪称双璧,昔旧书难觅,至今阙如。
望知情者,提供图文,普利群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