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分享做智慧家长如何正确面对

作为家长,您是否发现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晕、腹痛等不舒服,但又查不出原因?或者发现孩子变得不爱说话、闷闷不乐、易发脾气、不想上学?或者发现孩子吃不下、睡不着?或者是孩子说要来看心理医生,而您却百般不解?这一切疑惑都在我们的“少儿成长·家长讲堂”中得到解答。

年11月2日晚,由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学困生援助”项目组及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少儿成长·家长讲堂”如期开讲,本次邀请的主讲医院心理科张美燕医生。

医院

心理科

张美燕

张美燕医生首先带家长认识“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再从“儿童焦虑障碍”、“儿童抑郁障碍”、“家长如何正确面对儿童情绪障碍”、“情绪障碍的治疗”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的情绪管理”等多角度为家长解惑,并呼吁家长科学认识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早期干预。

一、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

焦虑

抑郁

躁狂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同时伴有身体的不适感,一般表现为紧张、惴惴不安、害怕、担心、心跳快、呼吸急促、头痛、腹痛、烦躁、哭闹、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一般表现为容易伤心、哭泣、难过、沮丧、失望、自卑、少语少动、注意力下降、健忘、不想上学、吃不下、睡不着等。

躁狂的一般表现为兴奋、自我感觉良好、愉悦、话多、脑子转的飞快、想法多、计划打算多、活动多、睡眠少等。

张医生表示,每个人在与周围环境互动时都会有情绪反应,情绪是具有正向适应功能的,但是如果出现情绪反应特别强烈、反应持续时间特别长、严重妨碍正常生活和成长并且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就形成了情绪障碍。

图▏张美燕医生

二、儿童焦虑障碍

焦虑是对即将来临的威胁所产生的预期反应。适度的害怕和焦虑具有正向适应功能,如果特别强烈的焦虑或恐惧严重妨碍了正常的生活和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就形成了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常见类型有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社交焦虑障碍、恐怖症、强迫症、拔毛癖、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等。

张医生表示,小年龄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稍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障碍、恐怖症及强迫症。当孩子看到一个重大事故或者他亲身经历了重大事故后,容易出现应激障碍。如果孩子在读书阶段有转学的现象,有些孩子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焦虑障碍表现

生理表现

认知表现

行为表现

心跳加快

注意力不集中

尖叫哭闹

呼吸急促

记忆力减退

容易暴躁

胸口痛

语言功能下降

静不下来

有窒息感

学业成绩退步

健忘

肌肉紧绷

反应冷漠

呕吐、胃痛

有时会做噩梦

流汗、头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焦虑对象。

年龄层

害怕的对象

0-6个月

大声吵闹

7-12个月

陌生人、突然无预警或隐约出现的物体

1岁

与父母分离、受伤、上厕所、陌生人

2岁

大声吵闹、动物、黑暗的房间、与父母分离、大型物体或机器、个人环境的改变

3岁

面具、黑暗、动物、与父母分离

4岁

与父母分离、动物、黑暗、噪音

5岁

动物、坏人、黑暗、与父母分离、身体伤害

6岁

超自然生物(例如:妖魔鬼怪)、身体伤害、闪电打雷等自然现象、黑暗、独自睡觉或是一个人在家、与父母分离

7-8岁

超自然生物、黑暗、媒体上的新闻事件、独自一个人在家、身体伤害

9-12岁

学校考试或测验、成绩表现、身体伤害、外观、闪电打雷等自然现象、死亡

青春期

人际关系、外观、学校、政治议题、未来、动物、超自然现象、天然灾害、安全问题

可以看出,“与父母分离”和“黑暗”是小年龄阶段的孩子常见的焦虑对象,当孩子慢慢长大后,焦虑对象逐渐转移到成绩和人际关系方面。张医生表示,如果孩子在小年龄阶段还不能适应分床,建议可以晚一点分床。

三、儿童抑郁障碍

抑郁是指情绪处于负向状态,是极为哀伤和沮丧的感觉。抑郁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及青少年也会有此疾病困扰,它不是个性上的弱点,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儿童在情绪低潮时无法描述自己的心情,若儿童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整体行为的改变,往往是儿童抑郁障碍的表现。

抑郁常见的类型包括破坏性心境失调、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经前期烦躁障碍(女性)。

抑郁障碍的表现

无缘无故感到忧伤,忧郁心情

对过去难过的事情长期萦绕于怀

对周围丧失希望,对日常事务失去兴趣

活动量减少,社交孤立

精神衰退,睡眠不正常

食欲减少,发育不良

希望幻灭

自尊心受损

青少年最大的压力源来自于“课业、考试成绩不佳”,其次是“父母期望、身材外貌、人际关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

大部分孩子选择听音乐、唱歌、找同学朋友倾诉、看电视电影、上网、睡觉等方式来进行减压,很少一部分孩子会选择运动减压。医生建议,抑郁症的孩子应多运动,课间休息时间和课外时间可以去散散步帮助减压。

抑郁导致的问题

1

身体功能紊乱

2

同伴关系差

3

学习成绩下降

4

家庭不和谐

5

学校中的行为问题

6

自伤自杀

抑郁症最重要的问题是儿童自伤自杀。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容易对手臂等身体部位进行伤害,家长不易察觉。

儿童自伤自杀行为

自杀是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人类处于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所产生敌意或混乱反应下的自我伤害行为。

与成人相比,青少年更易出现自伤行为,有数据表明,自杀企图的高峰年龄为13、14岁,到了17岁会倍增,过了17、18岁后概率会明显下降。家长应重点重视儿童自伤自杀行为,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先兆,及时干预。

孩子自杀前的行为先兆

1

不愿意讨论未来的事,道别时有永远告别的意味,或是一再提示他走了以后的后事

2

一个长期郁闷不乐的孩子突然开朗起来

3

孩子开始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如玩具、纪念品等分送给他人,似乎在替这些最心爱的东西寻找新的主人

4

孩子一再地出现意外伤害,事实上这些不一定是意外,而是有自杀的意图

自杀的预防

1

私下探听孩子的意向,例如:问他下个周末有什么活动?今年暑假有什么别的计划?

2

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以相关的事物来试探他目前的动向。

3

对年幼的孩子可以直接臆测和询问其内心的感受。

4

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机会。父母和老师采取倾听、接纳的心态,不必急于劝说或教训。

5

如果事关紧要,可以直接探寻孩子是否有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倘若他没有这种念头、举动,可能会笑父母或老师多猜疑而一笑置之;若有,孩子可能会因为大人的关怀和支持而打消自杀的念头。

6

危机处理。如果种种迹象显示孩子有自杀倾向,即便他矢口否认,家长仍需全天候监视戒备,并寻求专家的协助,必要时甚至要考虑住院治疗。

张医生表示,儿童自伤自杀行为是可以预防的,家长应提高重视程度,采取合理的方法处理,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四、家长如何正确面对儿童情绪障碍

1









































白癜风治愈的方法
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yy/48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