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1
“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普通人也存在不承认自己有病现象,所以不能把缺乏自知力和不承认自己有病作为确定精神病的依据)。
○
如何诊断精神病?
1、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2、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3、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重点在于对幻觉妄想与情感是否倒错混乱两个方面,对于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判断应是在这两个重要判断基础之上。
2
“
各年龄段的心理疾病表现
一、0—20岁儿童、青少年
1.吮吸手指、爱咬指甲、口吃、遗尿症、选择性缄默症(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2.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反应奇特;3.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4.对父母过分依赖;5.学习困难、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类的儿童多动症;6.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耸肩膀和模仿怪相等类的儿童抽动症。
○
二、20—40岁中青年心理疾病以抑郁症较为多见
1.情绪低落、狂躁,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2.自我感觉不好、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自我评价降低;3.持续性疲乏、睡眠差、没有食欲、记忆力减退;4.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抱有怀疑,悲观地想像自己的将来,有失望乃至绝望的想法;5.精神运动迟缓,联想困难、语言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6.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失调。
3
“
三、40岁以上人群心理疾病以神经官能症为主
1.记忆力下降;2.不认得回家的路,行为怪异,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困难;3.出气困难,不能呼吸;4.四肢抖动,发作后紧张、焦虑,担心再次发作;5.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家务能力下降,心烦意乱、肢体麻木,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及疼痛等;6.睡眠障碍、饮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