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具有转折性意义
之所以选择展望年的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起点上,而21世纪第三个十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转折性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极有可能在年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正式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是我国即将迎来的重要转折之一。年我国人均GDP折合现价美元超过1.1万美元,与年高收入国家的门槛——1.25万美元还有差距。由于年世界经济整体下行,预计1.25万美元的标准可能在年下调。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速可能在8.5%左右,名义增速将超过10%。如果进一步考虑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因素,我国将大概率在年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便是保守预测,我国最迟也将在年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和关于年的远景目标,有关部委正围绕“十四五”规划制定具体的细节,相关的建议经年全国两会通过后,将成为正式的、有约束力的政府文件。在此背景下,提出对年中国经济走向的基本判断和看法,也将丰富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我国经济领域的认知和讨论。第三,随着中国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我们将中国取得的这一成就,分别与过去30年、过去50年全球范围内跨过或接近高收入门槛的经济体进行对比,这一国际比较的结果也是十分有意义的。·2·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日本、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对标在年底,我们基于经济结构转变、PPP条件下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以及刘易斯拐点等社会发展数据,将中国经济转型放在东亚经济体转型的背景下,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表现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大约相当于年的日本、年的韩国和年的中国台湾。基于这一对标结果,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对标的年份为0年,即中国以年为0年,韩国以年为0年,日本则以年为0年;在时间轴上向后延伸25年、向前延伸20年,就可将各个国家在对应时间段内的经济增速在坐标轴中表示出来。以此方法,我们计算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对应的经济增速平均值,并与中国实际GDP增速做比较后(如图1所示)可发现,无论是经济转型前的高增长期还是转型后约十年的减速期,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整体表现极其接近。图1:转型中的实际GDP增速(%)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以这种一致性为前提,我们可以大致预测中国到年的经济总量趋势。当然,预测的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保守、中性和乐观情形来对比。无论将来是何种情形,一个重要判断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减速过程还没有结束。依照东亚经济体的历史经验,中国可能在年到年这五年、或略长一些的时间内,经济增速将稳定在4%-5%的水平,随后再次进入减速过程。如果更广泛地参考全球范围内的经验,预计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将最终收敛至3%左右的水平。就具体的经济数值而言,在中性情形的假设下,中国经济总量在年将达到约33万亿美元,超过同期的美国。届时,中国的人均GDP按市价美元计算将会接近2.4万美元,而到年中国的人均GDP将大概率达到3万美元。·3·高收入国家标准与部分经济体跨越该标准的表现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际,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什么是高收入国家”,即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什么;二是在过去的30年和50年间,全球范围内跨越或者接近这一标准的国家的经济表现应该如何来总结。对于第一个问题,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是在年以后由世界银行制定和公布的人均收入标准。如果人均国民收入超过这一标准,就可被视为高收入国家,如果没超过,就是中高收入或者低收入国家。如图2所示,上方的曲线代表的是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标准。虽然对于制定这一标准的技术细节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剔除美元通货膨胀后,我们将这一标准整理为年的美元不变价,就能得到图2中的曲线。从走势来看,剔除美国的通货膨胀因素后,自年至今这一标准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美元左右。考虑到年全球的大规模经济收缩,年世界银行很可能下调这一标准。一旦标准下调,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汇率升值,中国人均收入将很可能跨越这个标准。图2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门槛(美元)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另外,虽然世界银行直至年才开始公布高收入国家标准,但是使用前文中的技术手段,同样以CPI为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一标准向前推演至年,即年的美元对应于年的美元左右(见图3)。图3高收入标准推测值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在明确高收入经济体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探讨,即过去数十年来,部分经济体在跨越或者接近该标准时的表现。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排除了新加坡、哥斯达黎加等小型经济体,选择人口超过一千万、在年已进入中高收入序列的经济体进行探讨。符合这一标准的经济体有俄罗斯、巴西、葡萄牙、韩国等16个经济体,其中有8个经济体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成功跨过了高收入门槛,比如葡萄牙()、智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另外8个经济体则仍然停留在中高收入行列中,其中部分经济体如俄罗斯、阿根廷、委内瑞拉等都曾经跨过了高收入门槛,但又因经济衰退而滑落回中高收入行列,而巴西、伊拉克、伊朗、墨西哥和南非等国则在过去30年内一直处于中高收入行列,从未能晋升为高收入行列。(见表1)考虑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在剔除通胀因素后基本未发生变化(维持在年美元左右),从表面上看,只要一个国家始终能够保持经济增长,即使增速缓慢,也总能够跨越这一标准。但部分中高收入国家始终未能跨过高收入标准,这一现象是值得深思的。表1年以来由中高收入晋升高收入国家的成功者与失败者
当前全世界多个经济体中,高收入经济体有80多个,占经济体总数的40%,其中包括一些比较小的经济体。然而,部分大型经济体如巴西、俄罗斯等,在步入高收入行列后又滑落回中高收入行列,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现象。如果把这一研究的时点由年扩展到年,以扩展后的高收入标准来看,意大利也是在战后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努力后,才成为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事实上,欧洲很多国家并不是二战结束以后就是高收入经济体,比如西班牙在年代初才跨过这个门槛,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在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也还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后来才陆续成长为高收入经济体。·4·宗教文化因素对跨越高收入门槛的影响
毫无疑问,全球诸多跨越或者接近跨越高收入门槛的经济体拥有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我们试图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讨一个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与其宗教文化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是因为从各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宗教文化因素之间似乎确实存在联系。但很多经济体都受到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为了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只选取了该宗教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最成功的一批经济体。这样在筛选样本的过程中就剔除了许多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而将宗教文化因素和人均收入因素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儒家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经济体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是儒家文化圈的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四个经济体。对于这四个经济体,我们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前文的对标方法基础上,这四个经济体在跨越高收入门槛前后的经济增速是否有系统性差异?从统计计量结果来看,有几个关键的事实:第一,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儒家文化经济体,在我们刚才所定义的时间段范围之内,其整体经济增速均显著高于其他宗教文化经济体。第二,跨越高收入门槛的时间点前后,儒家文化经济体的增速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降,而且这种下降是长期趋势性的。第三,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各个经济体之间经济增速的差异在截距项和斜率项上都不显著。这意味着,只要给定一个东亚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或者给定相对发达程度,就可以精确地推算其在长期历史序列上的潜在经济增速。也就是说,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大陆之间的经济增速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上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且经济减速的趋势差异在统计上也不显著,所以儒家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长的一致性非常强。其次是伊斯兰教经济体。由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都有着显著的石油资源优势,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选择马来西亚、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这三个既受石油影响较小、又能达到或接近高收入标准的国家进行对比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国家在达到高收入标准前后也都经历了很明显的经济减速过程,同时他们的截距项相比儒家经济体显著更低,这意味着其相同时期的经济增速整体水平低于儒家经济体。最后是基督教经济体。自年以来,有10个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大型经济体跨过了高收入门槛,用同样的方法对这些经济体进行调查和统计处理,得出的结论与儒家经济体相比而言,基督教经济体内部的差异性相对较大,但是经济减速的趋势无一例外都非常明显,而且在许多(但不是全部)回归设定下其结果也是统计显著的。为了展示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经济体增速对比的统计结果,我们通过HP滤波来更加直观地展示。如图4所示,在达到高收入标准的时间点前后,儒家经济体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明显下降,这一下降趋势不是“L型”,而是逐步下降后直至收敛到与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接近的水平。伊斯兰教经济体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基本特征与儒家经济体较为相似,但截距项显著更低,且斜率项略小。即便对于基督教经济体而言,在其达到较高的相对收入水平后,其减速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到的共性是,这些经济体都处于长期减速趋势当中,并最终逐步向3%左右的长期增速水平收敛。图4各宗教文化经济体GDP潜在实际增速(HP滤波)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注:伊斯兰教经济体剔除了沙特(经济增速波动过大且可得数据时间较短),基督教经济体剔除了希腊(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
·5·汇率因素与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
虽然对于高速追赶的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的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了经济增长之外,汇率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理论上,经济追赶阶段的汇率升值将帮助一国更快地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不过,对不同经济体进行具体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更加复杂。结合前文对于东亚经济体转型发展阶段的对标,我们可以将美元对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货币的汇率在对标年份下进行比较,在对标时间点之后的二十年内,对美元剧烈升值的只有日元,韩元和新台币相对美元有一定的贬值,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则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当然,这一对比结果存在很多瑕疵,其原因在于美元币值在不断波动中,并且美元也处于通货膨胀中。所以,为了进一步校准对比结果,我们使用实际有效汇率这一指标,从而既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又剔除了美元币值波动的影响。在使用实际有效汇率之后(见图5),我们仍然发现,在对标零点之后的25年时间里,日元汇率剧烈升值。日本能够成功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有一定升值,但是新台币和韩元则出现了贬值。所以,一个处于追赶阶段的经济体,其汇率存在升值并非普遍规律。图5转型中的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注:转型元年将美元兑各国的汇率标准化为。
·6·劳动生产率与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
一个经济体要跨过高收入门槛,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或表现为劳动工资快速增长,或表现为汇率升值。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制造业名义工资增长率,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得到制造业实际工资增长率,其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实际工资的增长率是4个经济体中最高的。除中国外,韩国的工资增长也非常快,在对标零点之后的20多年里,韩国制造业的实际工资增速快过日本,远快于中国台湾。这可能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进入21世纪以后韩国人均收入水平反超中国台湾。图6转型中的制造业实际工资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然而,如果仅考虑制造业实际工资而不考虑实际汇率的话,那么这一指标也是有瑕疵的。所以,我们选择将实际有效汇率和制造业实际工资的乘积作为一个新的指标。这样做就能得到一个同时考虑汇率因素的工资增长情况,其比较的结果相对全面。用这一指标得出的结论与先前最重要的差异在于,日本在跨过高收入门槛之后的较长时间内,其人均工资增长较慢,但是一旦将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考虑进来,日本的工资增长成为各经济体中最快的。而韩国的劳动工资尽管增长很快,但考虑汇率贬值因素之后,其工资增速水平有所下降,但仍然比中国台湾高。(见图7)图7转型中的实际有效汇率*制造业实际工资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
在同时考虑实际工资和实际有效汇率因素后,中国迄今为止的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情况在这一对比条件下更接近于日本。这意味着迄今为止,我国在劳动生产效率上的表现好过韩国和中国台湾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换句话说,我国收入水平的追赶并不是完全体现在GDP总量上,它还体现在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上。虽然无法保证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一定能更像日本,但是从人民币汇率历史上的变化模式和图7所显示的结果等角度来看,在中国劳动生产效率进步的过程中,有相当部分表现为汇率的升值。部分的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低,以及劳动力市场更有弹性。因此我们对年的经济预测必须考虑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从年至今,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年均增速是1.4%,考虑到东亚经济体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从现在起至年,保守估计人民币对美元和对一揽子货币有望每年升值1%。进一步考虑到美元汇率指数目前处于长期平均水平附近,结合前面讨论,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数值预测结果,例如到年中国GDP总量大概达到33万亿美元,人均GDP约2.4万美元等。·7·结语
第一,当一个东亚经济体开始实行市场化配置资源、进行出口导向的转型、实现工业化追赶的时候,在一个给定的时点上,其潜在经济增速几乎只取决于当时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只要给定时点或人均收入水平,东亚经济体的增速表现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二,文化因素无疑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经济追赶的角度来讲,儒家文化经济体的整体增速表现出色,其长期的经济增速始终显著更高。但无论是何种宗教文化经济体,在其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或接近高收入门槛后,其经济增速将会进入长期下降阶段,并最终逐步收敛至3%左右的水平。第三,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速的预测,不仅要看到其长期的减速过程,也必须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合并这些因素,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3万美元左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不过,届时中国人均GDP较美国仍有巨大差距,大约仅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30%左右,中国人均GDP追赶美国仍然是极其困难的。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序言,坏的命运之神在导致坏事发生,这当然是“我”控制不了的事情,既然“我”根本就控制不了,那么做任何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那“我”就顺从好了,所以这时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存在。相反,假如你认为“这是我控制不了的事情”“这是我暂时控制不了的事情”,这个时候,虽然你会自我攻击、自我谴责、自我诅咒,但是你给自己留了一个空间,你就会想去尝试,去改变这个事情。也就是说,自我攻击、自我诅咒的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可能性,即你可能重新驯服这件事情。比如说,对周先生来讲,他本来把不能控制睡眠的自己视为不可饶恕的自我、坏自我,现在他重新去驯服它,然后把它纳入自我当中。再完整地来表述的话,周先生的这个做法里其实存在着这么一种可能性,就是假如你驯服了睡眠,就会明白这个失控不再是外部的一部分,而是自我的一部分,然后你就可以去调控,最终将这部分失控的坏事件重新纳入自我当中,一个整合就发生了。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关键不是征服,而是接纳。如果你抱着战斗的姿态,觉得失眠是一个很坏的事情,它在攻击我,我一定要战斗到底,我一定要把你(失眠)驯服,这样,有可能会奏效,但更可能是无效的。相反,如果你接纳了失眠的发生,不去和它较劲,允许失眠发生,同时做一些有效的事情,这个时候,失眠就会被驯服。有一个疗法叫森田疗法,它是日本人森田正马发明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有一些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所谓情绪、情感或者生理状态有些失控时,怎么办?你顺其自然,同时为所当为。为所当为,就是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也即,让所谓坏的、失控的情绪或者生理过程去进行,然后你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该工作就工作、该吃饭就吃饭,经常这样去执行就会奏效。为什么森田疗法会奏效呢?因为森田疗法里“顺其自然”的核心就是接纳和驯服。和森田疗法相对应的其实是这样的想法——我可以控制我自己。这种想法经常是无意识的,我们自动认为“这是我的身体,我可以控制我的身体”“那是我的想法,我可以控制我的想法”。婴儿有无边无际的控制想象,会觉得“我可以控制整个世界”“我可以控制别人”。这显而易见不可能,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妄想。但让很多成年人难以想象的是,连控制自己的身体、头脑,也是一个不可能的想象。真正控制我们身体的,比如说控制肠胃蠕动的是植物性神经系统,而我们的意识很难直接有效地去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睡眠,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发挥作用。关于想法,佛教会说,其实任何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独立生命,它的出生、发展、衰老和死亡会有一个过程,如果你认为“我可以控制我的想法”,其实大错特错,而且当你控制你的想法时,就意味着你给这个生命注入了更多的能量,结果通常会导致它更加茁壮,变得更加强大。如果你想驯服你的想法,包括你想让你不舒服的一些身体感受早点过去,其实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知道这并非你能够轻松控制得了的,顺其自然让它发生就好了,同时做你该做的事情。在我看来,顺其自然里藏着一种很深的东西,就是接纳。这意味着你接纳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充满恶意的和自己对着干的魔鬼,而把它视为一个中性的甚至好的东西,让它发生就好了。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当接纳真正发生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一种整合正在发生。在周先生失眠的故事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他会想象“正常人都可以享受一个甜美的睡眠,而为什么我就不行”,当他发现“我连正常人都不如”的时候,他就恨不得去杀了自己,因为“我是这么差劲,连正常人该有的睡眠都没有。正常人都能达到的标准,我达不到,所以我是一个非正常人,我是一个糟糕的人,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所谓“正常人都有一个甜美的睡眠”,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以我做咨询的经验,也包括和别人聊天,我会认为大多数人都有各种各样睡眠的问题,能够经常享受到甜美睡眠的人不是多数,所以,这个所谓的“正常人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像周先生这种心理其实是婴儿全能自恋的一个表现。婴儿会觉得“我”发出一个指令、一个想法,而且这种想法经常是全能的、完美的,然后周围世界、别人、我的身体、脑袋应该立即达到这样的状态,达到不了时,婴儿接下来就会有由全能自恋转变出来的“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包括自己。全能自恋是这样一种想象,即“我是神,无所不能,我发出这个指令,世界就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但是当发现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能如此的时候,这个“神”就变成了“魔”,想把世界给毁了,或者想毁了自己。所以说,各种各样的鬼其实是这样的,真正的鬼与魔,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比如说,周先生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自己独自睡一个房间,每天晚上睡觉对他来讲都是一种折磨,他会看看床底下,看看周围那些黑暗的地方,也很害怕熄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觉得在床底下可能有魔,在黑暗处有鬼,所以他要先去侦探一下是否真的有鬼存在,他必须确认是安全的,才能够入睡。他讲到这儿的时候,我跟他说:“周先生,你看看这个鬼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鬼就是你自己。你是一个这么容易暴怒的人,当世界不能够按照你的意愿运转的时候,你想把世界给毁了,或者想把你自己给毁了,这个最具破坏性的力量,不是所谓的外部世界的恶魔,而就是你自己。”这个解释对周先生来讲非常受用,他听到这个解释,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他发现过去一直被他视为外部世界的“鬼”,原来是他自身的一部分,而且是他自身很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所谓的外在的“鬼”就好像重新回到了他自己的身上。从根本上来讲,成长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历程,你最初因为能力、思维的限制,不断地使用分裂和切割的机制,把身上各种各样不舒服的东西、控制不了的事情,都切割成是外部世界的、坏的、邪恶的。但随着成长,你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是外在世界的邪恶、黑暗、失控,其实都是你自身的一部分。最初你会认为失控是恶的,控制失控的力量是恶的,而且在你身体之外。但随着了解越来越深,你就会发现,原来没有这个恶存在,而所谓的恶其实就是你自身切割出去的一个东西。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其实就意味着光明重新照到了失控的黑暗力量之上,最终,你可能会觉知到,外部世界的恶其实就是内心切割和分裂的结果,是内在的恶向外投射的结果。由此,我们的内心不断地从分裂走向整合,最终我们就知道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是一回事。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其实都是走在这条路上的。那样就可以了。父母准备的所有礼物,都很简单,但却是女儿想要的。女儿的真实存在常被看到,所以她的感受流动得那么天然。很多习惯性迟到者或早到者会问,怎么治疗啊?向她学习吧。多说一句,不断问,怎么治疗啊,有什么方法,就是焦虑的典型表现。这时,不妨静下来,去看看,你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习惯性撒谎是怎么回事我们有很多种微妙的方式逃离真自我。因为,如果真自我不曾被看见,那么,展现真自我就成了羞耻或危险的事。印象最深的一个意象,是一位男士常梦见一个无敌意的巨人,一旦被发现,就会有人蜂拥而上攻击他,直到他倒地。这个巨人,即是他的真自我,也即性欲、活力、能量或感觉的集合体。真自我,即我们在每件事中的感觉与活力,若被看见并被祝福,就可化为热情;若不被看见,它或不敢呈现,并因想呈现时而感到羞耻——都没人理你,你还总把自己拿出来让人看,有毛病啊!或呈现时,会充满绝望与愤怒,如绿巨人。灭掉性欲,至少灭掉性魅力,灭掉攻击性,也灭掉情绪与火热的情感,徒具好人的外壳,这是最常见的逃离真自我的方式之一。真自我是危险可怕的,而好人是会被认可的。以此,保留了人际能力,但失去了活力的内核。还有一些不起眼的逃离方式。譬如多位来访者,会习惯性撒谎,多是无伤大雅的,最严重的,简直想在任何一件事上撒谎。这样做,是为了呈现给别人看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别人就伤不到真实的自己了。譬如买件衣服,好友问多少钱,她或多说或少说,极少会报准确的数。我概括说,你向人讲的情况,总离事实有距离,不远,就几厘米远,但这样一来,她的真自我就永不会现身了。在咨询室中见证的一个例子:正和一位男士做咨询,电话意外打来,那边有人问,你在哪儿?他在广州,却说在惠州。放下电话,问他为什么撒谎,他说这是一种本能了,如果他在惠州,那么就会撒谎说在广州。他回家,妻子问,你今天去了哪儿?他脱口而出的,都是谎言。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遇到几个超外向美女,若外向程度满分是十,得给她们打十二或十五分才行,活力四射,朋友无数,到哪儿都是中心。但她们一致说,自己的心事,这辈子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这是一种多么辉煌的寂寞。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看过《西游降魔》,又看柴静专访周星驰的节目,再次感慨,每个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正是他自己的命运剧本。节目中两点蛮特别。一、星爷没意识到他几部重要作品在重复同一个模式;二、影片最后那段话“看见你第一眼就已爱上你了……一万年”,柴静问为什么重复使用这句话,星爷说有“情意结”,而柴静精准表达了理解后,他两次说谢谢。知音难觅,自知更难。《西游降魔》不错,而《大话西游》是我最爱的影片之一,它们有共同的模式:最爱的女子,男主角一直在躲避,直到她用生死证明爱,男主角才悲痛成神。真实的生命剧本中,星爷成了神,也一样孤独。《大话西游》最后一幕,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城墙上武士和紫霞拥吻,城墙下悟空只能呆看。星爷若白头孤老,是不是同种滋味。对和妈妈一样漂亮而强势的段姑娘、紫霞与柳飘飘,星爷又爱又恨。爱,可以是一万年,是永远,而比恨更深的是绝望,不敢真正相信妈妈的深爱存在,最后不敢相信爱情存在。除非像长江七号、紫霞或段姑娘那样对爱给出绝对证明,否则宁愿孤独。爱的绝对证明,在《长江七号》中表现得最极致,那就是,无论我怎么虐待你、攻击你、抛弃你、侮辱你、憎恨你、冤枉你……你都一如既往地深爱我。也就是说,我将我人性中一切丑陋尽现于你身,而你对我的爱毫不动摇。长江七号、紫霞与段姑娘(特别是长江七号),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讲,是经典的“自体客体”。意思是,你虽然是别人(客体),但我觉得你却像是我自身(自体)的一部分。我可以全然自由、肆无忌惮地对待你,而无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离开我,由此我才能确认你是我自身的一部分。确认这一点后,我才敢将我的爱意,传达到你的身上。对自体客体的追求,是极为原始的追求,是早期婴儿的需求。仅几个月大的婴儿,会将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婴儿甚至会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一切。并且,妈妈要通过足够好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由此,婴儿才能将其爱与恨的能量,传递到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身上。与婴儿最初的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婴儿的攻击力很弱,加上照顾婴儿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么简单,所以养育者可以满足婴儿对自体客体的需求。至于成年人,这种故事,或许只有影片和神话才可做到。现实中,极少有人能做到。关键不是没有谁能承受折磨的痛,而是,当你的折磨出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爱,而你对我没有爱了,我为何还在你身边?并且,所谓的一切丑陋,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小说家八女川自杀前留遗言说“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份遗言现实中有人说过,就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如此强烈的对生命的否定,原因很简单——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因这份羞愧,而觉得自己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丑陋。但一旦有爱的光逐渐照进来,存在着的一切都是荣耀。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是喜剧,男主角也会讨生活,但男主角很少丑陋而鄙俗,扮小丑的都是配角。这是星爷的一个投射,看他电影入戏的人都会感觉到,那种小人物的挣扎感。但现实中,常常连嘲笑都没有。不是说你一点分量都没有,所以别人没空嘲笑你,而可能是真的没什么嘲笑。嘲笑、丑陋与鄙俗,是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而非外部真实。星爷在控制着自己影片的每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星爷的经典电影都是他内心向外的投射。那些小丑是,反角也是。并且,反角更为关键。《大话西游》中,牛魔王与悟空是兄弟,牛魔王错杀紫霞。《西游降魔》中,则是孙悟空将段姑娘打成碎末。这种情节发生后,孙悟空和唐僧才能成神,才有冲天力量镇住牛魔王和猴妖。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既有“一万年”的爱,也有怨恨,若爱极少,怨恨也可以冲天。爱与恨先在心中分裂,而在影片中,则分裂成牛魔王与孙悟空、孙悟空与唐僧。特别是《大话西游》中,牛魔王成了杀人凶手后,至尊宝才能将恨转移到牛魔王身上,而爱就可以全然贯注到紫霞身上。一如紫霞与青霞,必须分离,才能存在。其中的一个寓意是,恨表达了,爱才能生出。至少是,恨被看到了,爱才能发出。但这一点太难。周星驰的初恋罗慧娟曾对记者说,她对周星驰痴心一片,但周星驰却当她是神经病。真是,戏里戏外都是人生,人生也如戏。电影中,段姑娘表达爱的方式神经,紫霞也如此。现实中,星爷也的确将罗慧娟的示爱视为神经病。这一点理解起来很简单:对爱绝望的人,视直接示爱为神经。一来访者说:每有爱意升起,心里都有一声音说,这你也信,SB!他先说的是自己,当他想对女孩示爱时,就觉得自己神经病,而一旦别人向他示爱,就更是如此。他特别受不了那些弱弱地向他示爱的人,他表面上会客气对待,这比星爷要好,但如完全自由的话,他特想吼她们:傻逼,滚!并且,一旦对别人有一点爱意,他会浑身难受到极点。这位来访者的很多自述,让我更真切地理解了周星驰的电影。譬如周星驰电影中常有这种情景:危难关头,突然间,除主角在行动外,其他配角都变成了像木偶一样的滑稽形象。这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迈克尔·蒂策(MichaelTitze)称为“匹诺曹综合征”。患有这种心理问题的人,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会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这位来访者有类似问题,被嘲笑,他就会木僵,但如果心理稍强大一些,他就会想象:其他人都变成了木偶,而他可以自由地去操纵他们。当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对他而言,解决办法有两个:一、自己变成木偶,被支配;二、别人变成木偶,自己支配。周星驰对被嘲笑极敏感,他的电影常出现这种画面,或许他也会如这位来访者一样,做这样的想象,而转换自己在被嘲笑情景下的木僵。木僵状态,是彻底无助,而神一般可操控别人变成木偶,是全能自恋。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也恰恰是婴儿的最核心心理。由此还可以理解周星驰的另一心理。据说周星驰对朱茵的一个不满,就是她不够傻。因为够傻,他才会感觉,形势控制在他手里,要不然,他就会觉得,形势控制在她手里。除了《大话西游》,我对星爷的片子不是太感冒,但星爷的片子几乎都可以在华人区获得追捧,新片《美人鱼》也不例外。因为他的片子,是从他的潜意识出发,也因而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情结。一位朋友在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