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88012.html
尼古拉杀了个人。
这是他计划好的。行动之前,他早已摸清了对方家里的监控分布情况。行动当天,他涂上口红,换上女装,套上假发,由监控拍不到的天台潜入。见着人了也不多废话,砰砰两枪了事。停留在电视的镜头说明了尼古拉曾调查过监控分布
这是最近的新片《少年黑手党》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场戏。不管是从情节和还是设定上来看,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45年前的那部《教父2》。里面也有一场精彩绝伦的暗杀戏。一样是暗杀黑帮老大,一样是天台潜入,一样是有勇有谋。只不过,教父的杀人计划明显要缜密得多,也优雅得多。房顶跟踪、楼梯潜伏、毛巾消音、利用节日里的烟花声掩盖枪声...从计划到实施,每一步都堪称那个年代的暗杀教科书。《教父2》两人暗杀之后的反应也极为不同。这边是教父平静地处理掉凶器,来到家人身边,抱起小儿子麦克说爱他。一家四口坐在熙熙攘攘的街上,宛如一幅美好祥和的油画。这也是《教父》的题眼:家另一边的尼古拉,杀人时倒是潇洒快意,雷厉风行。转头却躲在洗手间里哭花了妆。毕竟,他也只是个15岁的普通少年。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低配版少年《教父》,或许也不无道理——《少年黑手党》.2.14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座鼎鼎大名的黑手党之城。英国《太阳报》曾于年评选出世界十大最危险城市,那不勒斯就因为谋杀、毒品、帮派等原因赫然在列。在意剧《格莫拉》里,黑手党在其活动的地区里更是夸张——在快餐店吃饭都可能抽到奖,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就突然掏出了AK-47。下图:意大利剧《格莫拉》不仅仅大人们是这样,孩子们也是这样。小到喊话放风、拉帮结派,大到偷窃抢劫、杀人放火,应有尽有。本片讲的,正是这样一群少年的故事。影片的视角主要聚焦在15岁的尼古拉身上,他是这个小团伙的首领。或许他还在读书,但影片并没有展现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能看到的,是他整日和朋友们四处厮混。不是在飙车、喝酒、泡妹、飞叶子,就是在和别的少年团伙闹矛盾。若是放在黑手党的环境里来看,他们的日子过得也算是快乐无忧。可你我都知道,青春终将凋零。机缘巧合下,尼古拉开始为当地的黑手党干活,收一收当地的贩毒钱和保护费。钱倒是赚得挺多,然而他并不开心。他向往的,是一种传统而和谐的黑手党制度,像《教父》那样——人人安居乐业,黑手党也备受尊敬。《教父》有一次,他在街上碰见了以前管理这个社区的家族成员,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叔叔是管理他们社区的上一任老大,不仅从不搜刮民脂民膏,甚至还会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作,可惜后来被杀。奥古斯丁的叔叔是尼古拉的精神偶像尼古拉没忍住,主动上去示了好,感叹岁月不在。两人也是一见如故。再想想如今的黑手党。拿不出保护费也要拿,什么生意都得分他们一杯羹...像极了《教父2》中那个冷血铁腕、唯利是图的老大。就这样,揭竿而起的种子悄悄在尼古拉心中埋下。《教父2》至于后来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水到渠成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少年们缺的只是枪。不过片中并没有展示什么血腥刺激的枪战场面。最直接的杀人戏份,只有开头的那一段。哥们还哭了。刺激程度次之的,可能是少年们搞到枪后借着烟火声的练手片段然而,这也正是《少年黑手党》好看的地方:不只有黑手党,还有少年气。"少年气"通常是一个含义比较模糊的词。有独属于它的激进,也有独属于它的浪漫。放在《美国往事》里,它可以是刺向持枪敌人的一腔热血。也可以是嵌了樱桃的奶油蛋糕,是谷仓里翩翩起舞的黛博拉。《美国往事》放在本片里也一样。尼古拉不仅能果敢到只身刺杀黑帮老大。也能温柔到用摩托载了无数气球,送给心爱的女孩。搞到枪的那一段同样如此。虎了吧唧地闯到隔壁社区没落的黑手党老大家里,开口闭口就是我俩该合作。这当然算是莽撞。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里面也有着少年特有的自信与热血。老大很不高兴,让少年坦诚相见,少年毫不在意除此之外,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紧跟时代潮流的细节。比如,拿到枪之后一群人围着手机观看使用教程;比如,买来PS送给帮了自己的黑手党老大。可惜。尼古拉想建立的,是传统的黑手党制度。就这一点来说,本片虽然添了很多年轻化的细节和内容,但还是没能避开那个老生常谈的黑手党主题——他不求变。然而时代已经变了。《教父》中,来访人员直言:要多少钱你才肯帮忙?于是教父情绪终于发生波动, 次站起身来,开始用威严感化来客。他在乎的,和尼古拉在乎的一样,是情谊,是关系,是原则。《教父》:教父站起时,家族的另外两人也首次有了反应但现在人们关心的主要还是钱。就像《黑社会》里乐少吐出的那句真理:现在,都是生意。《黑社会》也正像本片的中文译名"黑手党"一样,这个词已经离原本的意义相去甚远了。如今,更多时候是泛指意大利人所建立起来的黑帮。在以前可不是这样。以前,黑手党(Mafia)特指来自于西西里岛的意大利黑帮成员。Mafia(黑手党)一词起源于年情人节前一天的西西里起义。当一个巴勒莫的少女索菲娅在结婚当天被法国士兵强X后,西西里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袭击见到的每一个法国人,并提出“MortoAllaFrancia,ItaliaAnela”(意大利文“消灭法国是意大利的渴求”),而Mafia就是这个口号的字母缩写——百度百科。这里我想插个有关"黑手党"中文译名的小插曲。十九世纪末的时候,许多南部意大利移民涌入美国。他们来到了美国东部的沿海城市,当起了产业工人,还建起了社区(北部的去了美国中西部,成了农场主)。美国曼哈顿的"小意大利"街区,《教父2》《美国往事》均有还原在众多西西里岛的Mafia成员来到这里之前,社区里就已经有人干着敲诈勒索的勾当。犯案者往往手书一封威胁信寄到对方家里,上面写着诸如"今日午时三刻若不把钱放在XXX,你人没了"之类的话语。本来这事儿挺常见的,勒索嘛,哪儿没有?但当时报道此类案件的一些记者为了博眼球,讹传罪犯会在署名处画上一只黑手印(此手法源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罪犯)。到 ,犯案者或许也觉得特别帅气,于是也开始效仿这种写信手法。年3月12日,纽约警官彼得·罗西诺来到西西里岛调查案情,结果被当地的黑帮大佬维托·卡西奥费罗杀害,成了 位在国外殉职的美国警官。年,清末 刊物《小说时报》报道这起案件时,也听信了外国媒体报道里"黑手"的传闻,生生造了"黑手党"这么个词出来。后来以讹传讹传成了常态,便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至于黑手党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这里就不多详述了。基本上可以归于一句话:他们曾经在乱世中担起了保护平民的责任。借着这份责任带来的权力,他们渐渐由小做大,鼎盛时期势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和各个行业。他们习惯了,平民们也习惯了。不过现在是文明社会了。《好家伙》,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黑帮片如今黑手党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两大类。在美国的,以及在意大利的。关于前者的电影,已经出了很多了,经典也不少。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教父》和《美国往事》,再就是马丁·斯科塞斯所拍的许多黑帮电影。《美国往事》虽然这些电影也都是意大利裔拍的,但大多是在讲美国梦的破碎。正如《教父》的开片 句台词。然后,这句台词幻灭了。画面是一片漆黑,这点也很有意思至于意大利导演在本地拍的电影。虽然破碎的不是美国梦,然而也是差不多的东西。本片是这样,前不久的《叛徒》也是这样——讲述的是西西里岛黑手党大佬级人物多玛索·布达西的叛变故事。新老派别血腥争权,布达西家人却无辜遭受牵连。《叛徒》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当年他刚加入黑手党的时候,被派去杀一名敌方势力的成员。谁知那人察觉到他的想法,竟时时把儿子带在身边作为护身符。因为旧派黑手党杀人归杀人,却并不波及其家人。可是。他自己的儿子却被最亲近的朋友所杀,只是为了利益。最终,感于黑手党精神的衰落,布西达尽管内心万般恐惧难受(黑手党的缄默原则,不可出卖兄弟,否则就会被一直追杀),他还是选择和警方合作,转做了污点证人。《叛徒》而当传统精神衰落之后,剩下的是什么?或许年的电影《格莫拉》能回答这个问题,尽管它讲的只是意大利本土四大黑手党之一。在意大利境内,按地域黑手党大致分为四大组织:普利亚州的"团结神圣皇冠"、卡比里亚的"光荣会"、西西里岛的"我们的事业"、以及那不勒斯的"克莫拉(camorra)"。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那不勒斯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的犯罪故事。里面没有什么西装革履、优雅谈判之类的戏码。有的,只是黑手党肮脏不堪的非法交易(填埋垃圾、贩卖毒品)和突如其来的血腥屠杀。而打在片尾的数据告诉我们,现实情况比起电影里只会更糟,不会更好。《格莫拉》,片名为克莫拉的化名(个人猜测)因为描绘太过真实,原著作者罗伯特·萨维亚诺收到了黑手党的死亡威胁信,引得意大利内政部专门派出警员保护他。据说如今仍然居住在国外。罗伯特·萨维亚诺说回《少年黑手党》。影片 ,因为弟弟被杀,已经萌生退意的尼古拉不得不再次领导起自己的小队。晨曦中,队友们依次上来拥抱了他,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跨着摩托前去报仇。少年们的表情凝重而坚定,仿佛一夜间纷纷长大。此一去,也许就是新教父冉冉升起,也许就是折戟沉沙。然而这持续了几百年的故事,大概永远不会停止。参考资料:1.为什么意大利黑社会被称作「黑手党」丨真问真答,吕北客,大象公会2.黑手党的那些罪恶勾当,文史参考,人民网(少年黑手党、格莫拉、教父...)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