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将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科普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的知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看待焦虑。里面包含儿童焦虑课题下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最新研究成果,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全面指导家长如何区别正常和病理的焦虑,如何进行全方面治疗的建议。书中说,焦虑是对未来所感到束缚、尴尬和不确定的感觉。它是一种短暂、生理性、可预测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是常见的情绪,我们可以从书中列举的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的焦虑故事,进一步了解分离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社交焦虑症、广场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等不同分类。而借由这些故事,你会对书中提到的社会支持有更深的体会,也认识到,焦虑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治疗的,要保持积极面对它。它不可怕,也不可惧,它是有科学依据可以规避和治疗的。总之,这是一本科学讲解儿童焦虑情绪的书,有案例有方法有认知提升,如果想要好好了解焦虑,可以认真品读一番。
教育需要适当放慢脚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
如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成年人之间互相较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唯恐落后。
3岁孩子学5岁的东西,5岁学7岁的课程,小学提前补习初中知识,还有排满整个周末的课外补习……总之,绝对不能被落下。
教育需要适当放慢脚步。
成年人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讲求效率,还有投入产出比。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快速见效,立竿见影,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这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孩子的压力和苦闷,家长美其名曰“都是为你好”;当孩子以不理想的成绩作为回馈时,家长则受到莫大打击,感觉自己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我们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孩子太不上进,还是我们用错了方法。
正确认识焦虑本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步面对考试、升学、社交等方面的压力。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而焦虑情绪则是大多数孩子都会产生的。在《孩子你慢慢来》书中,作者提出:青春期的孩子,因其认知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多数也都存在社交恐惧心理。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产生的情绪问题是属于正常情况的,也是孩子在情感发育上的必经之路。但是恐惧和焦虑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在书中,我们可以知道:适度的焦虑不是坏事,反而能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病理性焦虑则会阻碍我们适应环境。那么病理性焦虑包括哪些内容呢?作者在书中提到,病理性焦虑主要会出现以下三个情况:恐惧持续时间,超过了该恐惧正常出现的年龄;恐惧感强烈、频繁出现且时长较久;由于恐惧在社交、学业等方面出现逃避情况。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记录了安德烈还有弟弟的童年趣事,那些充满了童真的话语,那些出乎意料的回答,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他总能在某一瞬间感动你,或者惊叹你。
一大一小两个人,一个还不太会说话,总是闪烁着一双大眼睛,找寻稀奇的事物。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路上,撒下了多少欢声笑语,又蕴藏了多少世间万物。
一朵花,一棵草,一只青蛙,一辆巴士······慢慢的走,慢慢的解释,慢慢的接受,慢慢的懂得,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可是万能的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呀!
可是小小的人儿,仍旧固执的追问,他必须要到一个答案,否则誓不罢休。
这时,妈妈绞尽脑汁也想不到怎么去解释这种演化的高深的东西,只能不得已的回答,这叫怪物,都是怪物。
烟雾缭绕的寺庙中,盘踞在柱子上威风凛凛的龙,又该怎么解释呢?
可是随口的一句话,小家伙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脑海中,在某个不经意间给她想象不到的惊喜。
小小的人儿,在几种语言之中来回切换,不能不说天赋异禀。
这就是孩子,他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往往超出你的想象。
而有时候,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他学不会,殊不知其实是我们自己阻碍了他学会的脚步,是我们让他们学不会的。
写在最后我们被时间追赶着前进,害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习的年龄越来越超前,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输了全部。
等到慢慢长大了才发现,曾经的提前受教、努力奔跑都不过是徒劳。
从教育孩子笨鸟先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输了。
按部就班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懂得理想为何物,更不舍得为理想奋斗拼搏,安于现状,害怕改变、不懂生活,这才是最大的失败。
然而当有一天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大人、转换成母亲,不知道有没有那个勇气去告诉孩子:
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