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四岁的儿子正在跟姥姥发脾气:“坏姥姥,我不要吃这家包子!我要原来那个!”
姥姥连忙上前安慰:“这家也很好吃,很多人排队呢,宝宝要不要尝一下?”
孩子不依不饶地哭闹起来,姥姥只好下楼重新去买。
这样的孩子我身边也见过不少:在家里像个小霸王一样,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常常对着家长大喊大叫,但在外面却乖乖的、小心谨慎,甚至胆小怕事,被人欺负了都不敢反抗,小霸王变成受气包。为什么我家孩子却如此胆小?怕这个怕那个,到底有什么可怕的?为什么在家蛮横的孩子到了外面会判若两人?其实,恐惧感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天生带来,大部分孩子的「胆小懦弱」,是被大人养出来的。内向VS胆小概念别混淆首先,我们先区别下「内向」和「胆小」的概念。内向可称为内倾人格。他们一般慢热、好静、善于内省、做事谨慎、深思熟虑,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从性格的定义来看,内向外向各有优势,无需可刻意改变。胆小一般指对某事某物感到害怕,畏缩,不敢向前,演变出来的认生、没自信、过于规矩、不敢尝试,遇事儿就哭、一害怕就躲,大部分原因是来自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这也是大部分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神经系统和先天性格而来。父母需要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先天个性,不要急于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而应该通过观察、分析孩子的情况,再因材施教,给予孩子帮助。如果孩子只是性格相对内向,就是需要接纳。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对于真正胆小的孩子,则要了解孩子恐惧的事物以及来源,随着宝宝年龄的改变,恐惧的事物会有所不同。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如其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不熟悉的人和陌生的环境,抗拒浴盆,对洗头洗澡反感;
1~2岁:分离焦虑,害怕离开妈妈,害怕一个人在房间玩耍、睡觉;
2~5岁:对想象出来的东西的恐惧,如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面对新环境表现得紧张谨慎,因为害怕孤独,担心有危险;
5~12岁:害怕死亡,所以对身体损伤和自然灾难会大惊小怪,特别宝贝自己的身体,一受伤就容易哭泣。
有些恐惧,会在孩子正常发育的过程中消失。有些恐惧,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则会留下终身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恐惧感是如何形成的?恐惧是怎么形成的呢?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做过一些实验,比如,让婴儿去接触毛茸茸的兔子,或者湿漉漉的青蛙,甚至是没有毒的小蟒蛇,他们还试过燃烧的报纸、闪电类型的强光等等。让大家吃惊的是,「胆大包天」的小宝宝们对这些东西其实都不怕,真是应了那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老话!但同时,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年做过一个经典的恐惧形成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因为实验过程比较残忍,在此不尽兴详说)医院挑选出来的一个孩子,他接受实验时只有8个月零26天。实验前的观测:第一次和一些小白鼠、小兔子等等的小动物放到一起,阿尔伯特对于这些毛茸茸的东西表现得既兴奋又开心,对这些小动物并无害怕和恐惧。当阿尔伯特试图触碰小白鼠时,华生和助手就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铁棒,铁棒发出刺耳的响声,观察并记录小阿尔伯特的反应。在触碰小白鼠时,铁棒敲击声响起,小阿尔伯特丢开小白鼠,并大声哭起来。随后,只要阿尔伯特想去摸小白鼠,华生和助手就会敲击铁棒。重复这样的行为多次之后,阿尔伯特只要一看见小白鼠,就会露出惊恐的表情,还会哭着转身,即使华生停止敲击铁棒也一样。这也就意味着,阿尔伯特已经把小白鼠和巨响联系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小白鼠就代表着巨响,因为对巨响感到恐惧,也就对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实验前:巨大声响→阿尔伯特感到恐惧
实验过程:巨大声响+小白鼠→恐惧
反复配对后:小白鼠→恐惧
华生通过建立条件刺激使阿尔伯特首先形成了获得性恐惧,然后这种恐惧被具象化了。这对小阿尔波特的影响不止于此。第一阶段实验结束17天后,再次来到实验室的小阿尔伯特,对带有毛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出了害怕,看到曾经很喜欢的小兔子、小狗也表现出相同的恐惧。就连华生带上圣诞老人的面具,看到白色毛茸茸的胡子,可怜的小阿尔伯特都吓得嚎啕大哭。这个实验在历史上因为非常不人道而臭名昭著,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恐惧,产生的原因都可能类似「小阿尔伯特实验」的情况。比如说孩子看到狗,大人由于怕孩子会乱摸,突然用力把他们拽过来,甚至大声嚷嚷,造成孩子对狗的恐惧。吓到他们的并不是狗,而是我们大人的反应。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成人在带养过程中的示范与引导,是幼儿建立事物与情绪反应的重要参照。造成孩子恐惧的4个常见情景研究发现,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爸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过度溺爱滑滑梯那么高,多危险,快下来!这里小朋友太多,会碰伤你,别在这边玩!爬高怕摔着,拿东西怕砸着,怕磕不给玩滑梯,过度保护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尤其是隔代教育中,老一辈更是把孙子孙女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但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险家,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从而变得柔弱、害羞、恐惧,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过度恐吓你不洗头头发就会发臭,所有小朋友都不会喜欢跟你玩。你不洗手就吃,待会小虫子就爬进你肚子里了!很多家长喜欢在教育孩子时,用一些带有恐吓性的言辞让孩子顺服,例如「不要你了」、「送给别人了」。殊不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的一时脱口而出,却有可能会让孩子的一生陷入恐惧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久而久之,因为被吓坏了而暂时的顺从,慢慢变成了扎根心底的恐惧,越来越胆小。标签效应怎么大家都敢上台,就你什么都不敢!你胆小真的太小了,一点都不像个男孩!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超人一样勇敢、有力量,面对外界的困难无所畏惧。但现实却是,你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却逼着孩子「勇敢」。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引导他去探索,只会大声恐吓。孩子在你威胁的口吻中逐渐变得胆小,你却给他贴上了「怂」的标签。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窝里横”的孩子?父母就是窝里横我以前有位邻居,平时在大家面前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样子,小区里的人都对他印象很好。但是我却经常听到他在家里对着妻子吼,有时候还会爆粗口,仿佛变了个人似的。
后来熟悉了以后,他曾经很头疼地跟我说,儿子脾气就像他,在家里经常大呼小叫,撒泼任性,在外人面前听话乖顺,让做什么做什么。
他觉得自己是个坏榜样。
的确,家是孩子第一个学校,也是他们学会人际交往和情绪训练的实验场。
如果家长在外人面前克制有礼,在家里却肆无忌惮,长期下来容易留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印象:“对陌生人要客气,但是最坏的脾气可以留给最亲近的人。”
无条件溺爱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横并不是针对所有人,他是有提前选择好目标的,一般是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大人,特别是老人家。
我见过很多爷爷奶奶,对孩子百般宠爱,舍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每次父母管教孩子,老人就站出来当孩子挡箭牌。
但是孩子却并不会因此而心疼老人,反而仗着老人的包容,越发霸道起来。
最宠爱孩子的人,会很容易成为孩子最不尊重的人。
父母没有原则的妥协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容易轻易妥协,原本订下的规矩统统推翻。这样无原则的让步,也会让孩子更加蛮横。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玩具,妈妈对孩子说:“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买!”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我就要!我就要!”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
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只要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
他们都很聪明,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无论什么要求,父母最后都会答应他的。
但是在外面不是这样,地球不是围绕他们转的,其他小朋友也不会对他格外优待,这样孩子的心理马上有了落差,不断累积情绪和压力,回到家里就会变本加厉地对父母发泄出来。
孩子缺少社交技巧孩子在外面变得胆怯、没有自信,这跟孩子的社交能力分不开。
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能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
有一次我带女儿在小区里玩,很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等着滑滑梯,有的小朋友比较着急,就抢过去要先滑,一个沉默的小男孩就瑟缩着站在一边,不敢过去。
男孩的爸爸在旁边看到,就忍不住上前跟别的孩子说,:“这个弟弟在旁边等了好久了,可以让他先滑吗?”
我很能理解家长们看到孩子受委屈了,会忍不住替孩子出面交涉,但是这样,孩子既没有通过自己的能力交到朋友,也没有学习到怎样和小朋友相处。
孩子永远也不敢迈出第一步,时间久了,只会越来越依赖家长。
孩子窝里横,这样来引导父母做个好榜样对家里的老人毕恭毕敬,对另一半体贴有加,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也尽量通过沟通的方式化解,这样能够让孩子学会要把最有爱的一面给自己最在乎的人。
在家要立规矩当孩子在家里第一次表现出蛮横的态度时,就应该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的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并且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发泄情绪方式。
坚持原则,懂得拒绝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懂得拒绝,不能随便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放肆,家长说话的分量也会越来越轻。
培养孩子的社交商看到陌生的小朋友时,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主动参与他们的游戏。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带引领孩子,一方面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慢慢地孩子就会有与人交往的自信。
孩子胆小,这样来引导恐惧源于未知,但恐惧并非不可战胜。了解孩子胆小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对于六岁前的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恐惧是第一步。比如说,当孩子害怕一个人睡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妈妈小时候也害怕一个人睡,怕有怪兽,姥姥给了妈妈一个小夜灯,说要是害怕就开灯,我试了试,发现开灯后屋子里没有什么怪兽,慢慢的我就不怕了。宝贝你也用妈妈的方法来试一试好吗?
当你理解并说出你的经历后,孩子的情绪从恐惧到了好奇:原来妈妈也和我一样曾是个胆小鬼,我也可以试试。坚持体育运动也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运动其实对于孩子的精神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让孩子参与运动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不仅是反应能力、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包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你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去解决、勇往直前,而不是逃避。「等待」和「强迫」,都不足以让孩子强大。父母要学会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帮他找到心结,直面并战胜恐惧,消除心理阴影,最初的「胆小鬼」也能逆袭成无所畏惧的勇士。RECOMMEND推荐阅读推荐阅读兔熊育儿宝宝大运动的发展攻略和运动的意义兔熊育儿
学习兴趣特长,怎样让孩子坚持?兔熊育儿
干货!0-3岁宝宝精细运动的训练方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享1元体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