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高血糖可能使人变ldquo傻

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一项历时两年多,对项符合纳入标准的个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后证实,高血糖可能会使人变“傻”。近日,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衰老研究评论》上。

老年痴呆与糖尿病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人群增长趋势与在糖尿病中观察到的趋势非常相似,搞清楚糖尿病及其相关因素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识别发生认知障碍风险较高的个体,并为有效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郁金泰研究团队首先研究了糖尿病前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对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的影响后,建立了血糖水平与认知障碍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了不同降糖药物对认知功能损害或保护的影响。结果发现,糖尿病对大脑的认知功能存在不良影响,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即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时,痴呆的相对风险已经增加。研究还发现,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水平的异常也会增加痴呆风险,空腹血糖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郁金泰说,大脑海马、颞叶、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与认知相关,它们对缺血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为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损伤,使痴呆的发生率增加,而血糖增高或糖尿病可导致脑内大血管及微血管损伤,引起脑部的供血不足。此外,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还会引起脑内能量代谢紊乱,增加β淀粉样蛋白(“老年斑块”)在脑内聚集、神经元损伤,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增加痴呆发生的风险。

郁金泰强调,他们的研究发现患者在糖尿病前期,即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时,痴呆的相对风险已然增加。此结果表明,如早期进行血糖控制,可能是预防认知功能减退的有效方法。郁金泰团队还进一步进行了关于降糖药物及痴呆风险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应用吡格列酮可能会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痴呆风险。

打桥牌延缓老年人脑萎缩

“这还没开门呢,积极分子就都来报到啦?”“‘爱我中华,码我长城’,能不积极吗?”清晨,在一家棋牌室门口,几位老先生彼此打着招呼,等着开门。其实在棋牌类方面,与老先生所说的“码长城”即打麻将相比,桥牌更适合他们,更有助于维护中老年人的大脑健康。

麻将是一种以拼手气为主的博戏,而桥牌则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和战术的较量。国家体育总局专家认为,桥牌之所以能够促进老人健康长寿,原因就是老人通过它进行了竞争性、团队性和智力性锻炼。再具体些,桥牌能够很好地锻炼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人生如棋(牌)局”,这话一点不假。老人在打牌时,往往将其大半生从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内化为一种智慧,然后输出、应用于牌局之上。这样一来更能激发老人的“斗志”,赢了之后能有更大的成就感。在牌桌上激战正酣,老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从而达到健脑、健心的效果。

另外,桥牌讲究与同伴的合作和与对手的竞争,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一种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能弥补老人退休后圈子变小、人际交往缺乏的这一不足。

欧美地区有研究显示,一段时间的桥牌活动可以使睡眠得到改善,甚至使多年的脑动脉硬化症状逐渐减轻。长期从事桥牌活动,能使老人的大脑细胞活力增加,脑萎缩进程明显延缓。经常打桥牌的人,痴呆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

早识别早干预认知功能障碍症

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在从中年过渡到老年的过程中,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走向衰退,大脑也不能幸免。认知功能障碍症是影响脑健康的常见老年期疾病,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日前举行的“脑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动”上,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刘振国教授指出,要学会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蛛丝马迹,不要以为“人老了脑子就会糊涂”,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和照护对策,从容地面对疾病,争取早识别早干预早获益。

认知功能障碍症逐渐带走病人的记忆和能力,让人渐渐忘记自己的家在哪里,忘记如何交流,忘记自己的亲人,忘记如何吃饭……在发生这些明显的认知问题之前,性格改变往往悄然出现,比如健谈变得缄默,再如步速减慢,又如喜交朋友变得不爱搭理人。为了早期发现认知功能障碍,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学源教授建议60岁以上医院的记忆门诊做“记忆体检”,通过完成筛查量表,考察记忆力和计算能力,明确诊断。

医院神经内科丁晶教授指出,除了阿尔茨海默症以外,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还会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脑梗后遗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叶酸缺乏、正常颅压脑积水、脑肿瘤、药物慢性中毒、梅毒、Wilson病等。因此老年患者要明确病因,对因处理后认知障碍可有望逆转。

在中国,已有超过万人罹患认知功能障碍症,几千万个家庭照顾者陪伴他们,走过这漫长的“失去之旅”。对于轻中度的患者,看护者要强化其记忆锻炼,增加信息的刺激量,经常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生活的经历。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摄入充足均衡的营养,确保睡眠质量,保持大小便通畅。对于重度患者,看护者要协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自理,不能让患者单独外出,要注意防止走失或跌倒。需特别强调的是,看护者常常承受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他们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自人民网、央视网、保健时报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wh/52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