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政府经济责任的指标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明确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向,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转变标志着执政的合法性从革命目标调整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这一总目标,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过程中,分解为各地区、各层次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尤其是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越来越像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有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责任。上级政府则根据经济指标对下级政府进行经济责任考核。尽管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环保、扶贫等方面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但是经济责任由于本身的重要性、激励制度惯性、易于被量化和官员自身动力的因素,依然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行政目标。
地方政府经济责任的结构,本文主要根据省市级行政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入手观察(下文提供了上海市和苏州市的两份政府工作报告节选供参考)。地方政府报告包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其中,过去和未来一年的经济指标是开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经济指标的次序如下:(1)GDP增长率、人均GDP;(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额和增长率;(3)居民个人收入或者消费指标,包括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三类是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实践中,GDP指标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干部考核的实际意义更大。
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的指标包括:(1)投资的总量和结构化指标,包括政府基本建设投资、企业设备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等门类;(2)第三产业占GDP占比;(3)战略新兴产业的对新增GDP的贡献占比;(4)社会研发费用总额和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5)几种价格指数增长率等。上述五类指标中,投资指标又具有对GDP贡献显著、见效快、操作简单、考核体系成熟的特点,地方政府接受度较高。
可见,有关单位在设计和政府合作的方案的时候,建议把政府关心的核心量化指标分类处理:
(1)一类指标:GDP增长值、税收增加值;
(2)准一类指标:新增就业岗位总数、新增居民收入总额(针对提供高收入岗位的产业);新增投资额(主要是指本地区外带来的新增投资)。
(3)二类指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度、新增研发费用、战略新兴产业(或者直接明确合作方向的产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
鉴于二类指标统计口径的复杂和重要性的降低,可以不纳入考核内容,仅针对一类指标和准一类指标进行。准一类指标既可以作为一类指标进行考核,也可以作为二类指标,也可以不纳入考核指标。
参考资料:《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一年来(指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一是经济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新增就业岗位58.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二是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三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0.2%。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7.1%,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五是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立方米、下降7.7%。
......
(年主要任务)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稳定在4.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参考资料:《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一)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六稳”工作,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强富美高”苏州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
1.经济发展增实力。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亿元,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6%。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8%,其中工业投资亿元,增长8.9%。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4%,提高1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1%,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9个、特色基地2家,启动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服务业质效提升,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7.5%。旅游总收入增长8%,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5.9%。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家,新增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33家、总部企业19家,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亿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建成运行,我市荣获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停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企业(作坊)家,“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任务。建立和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信贷和排污政策,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惠企减费举措,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亿元。高水平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2.改革开放增动力。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如期完成,第二批7个经济发达镇改革通过省评估验收。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入选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43.2万户,累计达到万户。创新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举措,建立服务企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