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学研究周俊锋怀旧病与乌托邦

作者简介:周俊锋,男,湖北丹江口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本文原刊于《江汉学术》年第5期“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第55-60页)

诗学名栏主持人:张桃洲刘洁岷

摘要:本雅明从灵晕、震惊、经验等角度对机械复制时代社会文化的批判解读具有怀旧倾向,既执著于古典艺术灵晕的神圣感,又觉察到自身受限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话语情境而倍感焦灼,技术、市场与消费加快着对艺术和思想的庸常化解构。“怀旧”成为当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文学母题,诗歌独立的精神指向和人文关怀,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冲突中确立彼此的存在,乡土内涵的外延超越地理空间而成为想象的场域。以怀旧为切入点,可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的书写、怀旧的范式、认同的危机以及写作资源的贫瘠,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转型变化,区别于乡土的传统意义而成为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文化反思与理性自觉,聚焦于“当代性”而非乡土意象本身。

关键词:怀旧;乡土经验;诗歌范式;认同危机;写作资源

当代诗歌的乡土经验写作成为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相互沟通的精神印迹,通过乡土追溯精神的家园与历史的根性,成为诗歌精神写作的重要探索方向。一如于坚在《故乡》一诗中所写,“我总是不由自主在虚无中/摸索故乡的骨节像是在扮演从前那些美丽的死者”[1]。当代诗歌错综复杂,透过文本,考察多多、海子、昌耀、西川、伊沙、杨键、林莽、雷平阳等人乡土经验的写作实践,发现当代诗人在群体文化反思与自身身份指认的思索过程中,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乡土内涵的衍变,通过乡土怀旧重新确立个体的存在价值,追溯历史和传统的同时肯定或增强当下精神生活的积极意义。乡土在文化传统中的仪式性和敬畏感,正在逐渐流散或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直面当下时代生活的碎片化、真实性和新鲜感。追溯流逝的乡土文化,当代诗歌重新确立乡土的精神品格,对于当代文化与当下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本雅明有关怀旧主题的论述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启发。

一、乡土的灵晕:本雅明的怀旧主题与经验书写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思维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这一僵化的认知结构应当给予积极的反思。当代诗歌中的乡土经验写作,某种意义上已然失去城乡文化二元对立的筹码,全球化与城市化的热潮不断攻城掠地,乡土记忆渐已萎缩成为城乡接合部的两亩蔬菜大棚,或是城市后花园里摆放的两株盆栽。本雅明探讨分析技术和灵晕、震惊和经验、批判和救赎,我们对怀旧主题的理解更应当切合矛盾本身展开解读,切入当下社会文化的政治语境与复杂的心理状态。本雅明谈到,“机械技术——新闻报道、照相等对人实施的日复一日的刺激已成为一种持久而固定的训练,它们直接诉诸感官,从而把个人从传统和经验的世界里分离出来、孤立起来——孤独的人群”[2]20,机械复制时代的演进,现代人更加体会到社会的各种病症疾患与心理焦虑,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在外在媒介或“他人引导”下,其完整性不断趋于零散化和分裂状,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与丰富的痛苦在现代社会思想文化中成为重要的命题。而城市乡村二元对立结构中,乡土文化的流逝与不可挽回,从思维指向上造成文化理想与精神家园的坍圮和荒芜。田园将芜胡不归,乡土文化曾是滋养哺育现代文明的摇篮,面对仅存的废墟残垣,诗歌的精神书写给予乡土文化足够的







































临沂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jc/5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