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房思琪”式的沉默
——儿童性侵背后
白
1
文/王依琪
在呈给世人痛苦的叩问之后,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述了补习班教师李国华利用职权长期性侵女学生的故事,这本书是小说,也是自传,刻画的正是缠绕林奕含一生的真实痛苦。
可怕的是,房思琪的经历正在被许许多多的沉默者共享着。
儿童性虐待(ChildSexualAbuse,CSA),指儿童被年龄显著高于自己、或处于控制支配地位的犯罪人作为性刺激对象加以利用,发生性接触的情形,通常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带来严重的长期影响。根据“女童保护”网络监控数据的不完全统计,至三年间,全国各地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共起,受害儿童超过人,这意味着几乎每天就有1起儿童性侵事件发生。儿童性侵案更特殊的一点在于,案件隐案比例高达1:7,被报道的仅为冰山一角。在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起,占70.59%,包括教师、邻居、亲戚等。
为什么沉默?
这令人困惑,长期受到性虐待的受害者分明有许多机会揭发罪行,为什么大多缄默不语,“任由”自己陷入风险、“不愿”自拔?寻求父母朋友的帮助、报警等退出路径,为什么在性侵案件面前丧失了效力?房思琪从13岁第一次被李国华性侵开始,每一次都百依百顺,即便痛苦,即便有好多次对其他长辈说出真相的机会,她依旧选择沉默。有网友问道,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作自受”?
讲一句不恰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事实上,深陷在儿童性虐待中的受害者,其内心所经历的挣扎远非旁人所观的那么简单,“说出口”这件事本身,就是个极其复杂的命题。很多时候,受害者不是客观上的“不能说、没人说”,而是主观上的“说不出、不想说”。林奕含的困局就在于她只能塑造一个供自己远观的房思琪,却终究无法走出内心的伤痛。
与一般强奸罪的“单起事件”不同,儿童性侵犯罪经常涉及来自家庭、学校、社群的“熟人长期犯罪”。在这类关系里,犯罪者或许通过对儿童力量支配地位,利用儿童对长辈的信任和对性的无知,引诱其与自己发生关系。或许兼用心理控制,采用糖衣炮弹,将自己的性侵行为描述为爱的表达。正如小说中李国华对思琪说的:“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可以责备我做太过。但是你能责备我的爱吗?”这样的言语诱导使儿童的认知愈发混乱、强化羞耻感,开始怀疑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并将错误归因于自己。
面对权威,孩子本就是脆弱和易于臣服的,而一旦教育总在青睐乖顺者,那么迎合师长可能也会不分场合,并为自己的“不会”而感到自责。当房思琪第一次被李国华性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不会”,有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林奕含在书中扣问道,“为什么是我不会?为什么不是我不要?为什么不是你不可以?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整起事件很可以化约成这第一幕: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
熟人比陌生人更危险
传统的教育有一种误区,认为保护儿童免遭性侵的最佳方式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事实上,儿童性侵案件中的犯罪者往往不是“陌生人”,而是对儿童生活环境、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并能够设法创造接近机会,对其产生一定控制的熟人。
《美国心理学会》杂志于年发布了一篇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报告,研究者给出了如下图示,用以说明性侵者一般如何逐步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者往往会首先故意了解和靠近儿童的生活圈和家庭,取得信任。书中,李国华通过教师身份取得了思琪父母的信任,从而制造和思琪独处的机会,然后借由她对师长的尊敬和崇拜,进行引诱,在实施了性侵行为后,又通过进一步激发思琪的羞耻感来胁迫其保密。
受害者会被要求对他人隐瞒这段关系,将之视作二人之间的“小秘密”。有研究表明,儿童很可能会因二人共享这一秘密而产生与性侵者之间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纽带,甚至觉得性侵者是“唯一”了解自己的人,陷入只能与施暴者分享痛苦的悖论当中。最终让李国华决心走这一步的是房思琪的自尊心,一个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
与此同时,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使受害者试图扭转思维,通过产生亲密和依赖,说服自己是爱对方、并享受这段关系的,来缓解被侵犯的痛苦。当痛苦和罪恶的愉悦被掺杂在一起时,受害者的苦难进一步演化为对自我的耻辱和自责,揭露对方的恶行意味着要同时将自身的罪恶公之于众。
被诱奸的儿童,大多即使在成年之后依旧选择沉默,这不仅是因为儿童时期缺乏对性的了解,更是因为在孩子内心,爱与恨、羞耻与罪恶已经交织得太紧密、太复杂,以至于他们自己也无法明白,到底是谁的错,到底是谁的耻辱,这句对不起,该由谁来说。
空白
父母是最关键的防线
案件被隐匿,有时并非儿童的无知。新华社曾发布过儿童性侵现状调查报告,反应在一些案件中,受害儿童的父母拒绝揭发,甚至试图掩盖真相,监护人的懦弱成了罪恶的遮羞布,不仅使犯罪人更加胡作非为,也使孩子心灵的创伤无法得到修复的机会。
父母往往处在识别犯罪者、获取犯罪信息的关键地位,在预防儿童被性侵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公开的案件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监护人的“缺位”而造成的。正是基于犯罪人通过假意融入儿童所在的社群来取得其身边人的信任,创造独处的时机实施犯罪的行为模式,因而相较于社会整体对犯罪的控制,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群承担着更加关键的责任,可谓是孩子远离性侵的第一道防线。
其实,今天社会需要两种性教育,一种是对青少年的,一种是对父母的。作为在性教育缺失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父母,因为自己的盲区,而导致孩子掉落陷阱,这课又该由谁来补?
揭开”房思琪”式的沉默,是为了避免更多人成为房思琪。近年来,“性”已然从一个私密的、带有羞耻意味的私人话题,进入了公共领域大讨论。人们不再谈“性”色变,理念多元的性教育课本在网络上受到众多支持,人们愿意在公开场合探讨《欢乐颂》中的“处女情结”,驳斥男尊女卑的妇女贞操观念。这些讨论为受害者提供了更多倾诉伤痛、寻找共情的途径,让他们不再因孤独而无助。网络是另一片社群,所有善意的探讨和建议,即便在现实中无法成为儿童远离暴力的防线,但或许可以成为打开受害者心灵枷锁的一把钥匙。
图
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韩笑
技术编辑:王依琪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