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中国经济到了一个重要关口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周其仁:中国经济到了一个重要关口·1·前不久,佛山市工商联组织了佛山一批民营企业家到长三角访问学习,给我一个机会,可以跟着一块去学习。我们第一站到了江阴的双良集团,它也是民营五百强的企业。双良集团是做环保装备,它的业绩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企业老总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民营企业都是骑在虎背上,不是骑在马背上,只有奋勇向前一条路可以走。大家知道,马背下来还可以上去,虎背就不同了,下去就几乎没有机会上去了。这句话今天听来,非常契合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因为今天的问题不单单是经济增长速度跌一两个百分点、三四个百分点,也不单单是疫情,甚至也不单单是中美贸易摩擦,它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带有结构性的一种压力。我把这个压力描述为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一个“夹心”的情况:包括民营企业,我们冲到了一个什么状态呢?

就是我们的成本已经在全球看不是最低的了,但是中国经济、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手里,独到性的产品还是非常之少。

·2·哪两个压力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前后堵截呢?第一个压力,发达国家的企业不管有多大问题,它们手里有很多产品是独到的,只有它们有,而且全世界很多企业、很多产业、很多国家、很多消费者非用不可,这是发达国家今天在全球竞争当中的一把杀手锏。大家记得,年由美国而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烧得一塌糊涂,可就是年,全世界消费者通宵排队去买一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就是苹果手机。现在我们又说疫情,又说贸易摩擦,但特斯拉照样卖得很好,为什么?独到。这是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这个独到性远远不够。第二个压力,是我们的成本,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越南比我们便宜,印度比我们便宜。它们的成本为什么便宜?因为它们是在中国之后开放。中国早年把国内的工人、知识分子、工程师、干部收入低转化成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因为成本低就有市场,我们就是这么打进去,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问题是中国的经验会启发很多后起的国家,中国可以开放,它们也可以开放;中国可以改革,它们也可以改革。它们越晚开放,要素成本就越低。所以,今天中国经济从结构上来看,就处在这样一个前面有发达国家企业独到性压着我们,后头有成本更低的经济体在追的局面,这是整个局面的特点。那么这个“仗”怎么打呢?还是回到中国的实际来,还是要把成本优势在不同条件下进一步发挥,把这篇文章做好。无数人类的行为,最后经济学把它抽象画成一条成本曲线,侧面看像一只碗,成本降到最优点以后,一定会掉头向上,无一例外,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也是如此。经济增长很有意思,经济增长就是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倒过来成本就涨了,所以到了最优点以后,成本一定会上去。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应对呢?有两个应对方向,一个方向是开启新的成本曲线,找到向右下方的一条曲线,形成一条切线,是长期向下的成本优势。中国很多的企业,大家走进去看,由于常年我们过去的人工很便宜,因此它也是个经济规律,要素便宜,常常要素利用得并不充分有效。所以我们的企业也好,我们的政府服务也好,还有很大的成本优化的潜力。降费降税、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服务,都是降低体制性成本,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优化,都是降低组织成本,这方面有大量的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的经验。成本曲线还有一个应对的方向值得注意,就是我用更贵的人、更贵的地,打到更贵的地方去,但是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这样成本居然往上走,往上走这条线为什么可以在市场中立足呢?因为开始生产独到性的东西,有独到性就不要求成本最低。天下好公司,都是请人工价最高的专家员工,但是这些公司还有很大的盈利,有很大的投资力量。所以,这两个方向,一条越杀越难杀,但是只要在市场里竞争,非杀不可。所以成本管理,成本优化,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课题,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要往上打,要开始打独到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国际形势目前的情况激发我们这种激情。从商业来看,独到性就会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会带来超额的投资,然后公司就有更大的研发力量,可以请世界上最好的头脑来做出更好的产品,这条路一定要走的。尤其走在头部的公司,一定要考虑往这个方向走。·3·下面我概括一下,我们怎么走这条路。第一阶段,刚建国时,什么叫做要完成工业化?就是要造很多东西。那么所有前沿的装备、技术、元器件,一直到集成电路,发达国家领先的经济都有,所以我们开始的阶段,一定是先看到产品,然后看到第一阶段不会造。第二阶段,我们研发,包括汽车、飞机等填补国内的空白。会造,但是造不好。第三阶段,会造,造得不够好,但是价格有竞争优势。因为我们成本低,这是我们过去高速增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招,很多企业东西造得有点样子,价格不可拒绝,打向全球市场。第四阶段,怎么能够从数量转向品质,怎么能够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原创不是我们的,但是可以把它们造得好一点,好到比原创的公司造得还要好。这些迹象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很多产品已经造得比原创的公司、原创的国家还要好,倒过来占领它们的市场,不仅仅是进口替代,开始出口替代。最后一个阶段,是最难攻的一个阶段。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看到了产品后,我们再生产制造。那么这些产品哪来的呢?飞机哪来的?汽车哪来的?互联网哪来的?集成电路哪来的?半导体哪来的?都是想到了造出来的,这个“想”,不仅仅在经验当中想,主要是用科学的一套程序来想。做实验、假说,找到因果联系,然后把它转化为发明技术,把技术集合成产品,把产品做成市场,把产品做成产业。所以我简单地讲,我们这条路就是要从“看到了造”,转到“想到了造”。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是中国经济要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仅在国内骑大马、戴红花,而且要在全球走到前列,一定要完成这个转变,因为这才是对人类最大贡献的一种制造业。·4·限于时间,我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这条后发路线到底怎么走。例子一:一家深圳公司,这家公司今天到底能不能成,没有人知道,因为它的主要产品是柔性屏。创办人叫刘志宏,是江西出身的一个学霸,清华毕业在斯坦福的机电系,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原理弄清楚了,他毕业以后组织公司,就要把柔性屏、折叠屏完成专利,就是把一个原理变成一个可以用的技术,然后变成产品,变成产业。现在在深圳已经投入了一百多亿的产能,产量化的规模。当然,三星也有折叠屏,全世界有好几个产品已经上线,到底哪个能杀出重围我们不知道,但这是中国企业“想到了造”的一个典型案例——先有论文,先有想法,然后把想法变成现实。第二个故事,华为的故事。华为的独到性从哪来?华为在全球各地都有研发中心,看全球基础研究中哪些东西可以变成技术。十年前他们发现了一个俄罗斯数学家的一篇论文,做了判断——叫“极化码”,是一种算法,华为投资十年,把这篇论文的构想变成专利,变成标准,变成5G全球电信联盟的标准之一。5G另外一部分的标准是这位教授的老师(MIT的一位教授)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奠定了5G技术标准的两个环节。华为把它变成专利,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可能性,再变成产品,变成基站,变成5G可以布局的产业。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不一定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基础研究是全世界通用的,这里的成果都有可能变成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源泉,这要引起中国头部民营企业家高度重视,要把这个触角伸出去,看全球的头脑。其实美国很多公司的独到性并不是美国人的贡献,是全世界的头脑,美国是创造了一个环境,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头脑,包括爱因斯坦,都集合到美国。中国也应该走这条路,在这个问题上,不利用全人类最厉害的想法,不利用全人类科学最新最厚实的基础,完全关起门来搞,很难打到全球先进水平里。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强的门槛是60多亿元,今年已经超过了亿元,为什么?市场大了,市场厚了。现在问题是不光是水大,而且是浪急,在浪急的情况下,哪些领域有更大的生命力?哪些鱼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呢?哪些鱼会引领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呢?我的看法,两手都要注意:一手就是继续控制成本,让我们的成本优势延续,增加延续的竞争力;另外一手,就是中国到了要往独到性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了,还不单单是你卡我什么脖子我就攻什么关。中国年就有原子弹了,可是年的时候还没有集成电路,还没有芯片。所以,最要卡住脖子的是现在还不知道的那些东西,这是未来可能卡脖子的。所以,中国的企业,但凡有能力的,一定要打到前面去,过去我们实力不够,我们就是发展中国家了,可是我看到国内这么多过剩产能都是资源,为什么不把那些资源用到新的事情上来呢?我们对标一个国家——以色列,我们是年建国,以色列是年建国,差了一年。以色列自然环境、资源状态很糟糕,国际和平环境远不如中国,但是,它手里的核心技术却很多。所以有时候不单单和经济水平、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它和“企业家精神”有关——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使命?不同的阶段使命要迭代,要更新。中国发展到今天,不但要用使命做大做强,成本做优,往未来看,应该往全球的独到性使劲。

来源:正和岛

序言一个否定他打压他乃至迫害他的系统。所以,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请记住,轻易地说这样的话,就是在制造分裂。所以,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确认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实,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你以为,把虐待说成爱,或让他在伤害中看到爱的存在,是为了让他看到所谓的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的源头在于极度糟糕的母婴关系。这也可以理解为,婴儿期的重要感受,不能被母亲看到,不能被确认,于是这些感受就成为破碎的裂片,婴儿的自我功能不能包住更谈不上整合这些裂片。不尊重个人的感受,而要维持表面上的和谐,这历来都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经典现象。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它不仅在法律上要求孩子赡养父母,还要求孩子精神上照顾父母孤独的需求。赡养,是事实层面的东西,法律需要做这样的界定,而后者则是情绪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东西,法律也要干预,这就是管太多了。并且,它大有这样的气魄——不管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孩子都不要理会自己的感受,无条件孝顺父母。这也是对人的感受不尊重且过多干涉的表现,它终将先制造精神的分裂,而后制造家庭的分裂,而不是促进和谐。江苏无锡市77岁的老太太储某,成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一个受益者,她状告女儿女婿,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最后胜诉。相关的报道中,她的女儿默然伫立着,女婿则勉强牵着老太太的手,周围人则有千般表情,但没有一个表现出清晰的愤怒或清晰的喜悦,因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若父母不够爱孩子,亲密建立不起来,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只是一个面子上的东西,而不会有实质的亲密。写这一系列微博,一是因一些个案的累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事件:重庆一个9岁女孩,没按照父亲要求择菜,被父亲训斥,她反驳,遭父打耳光。但在学校,竟被感恩教育老师教导,在一千人面前向父亲下跪并求原谅。这就是在女孩心里制造巨大分裂。所幸的是,网络上对这种教育一片骂声,但最初报道此事的《重庆商报》仍然称此事很感人。在这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难免会逃避常回家看看的事,而法律,管得太多了。最后强调一句话: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孤独星球与不存在的父亲太多人,常见于男人,自认深情有爱,觉得自己不吝给予,且不索取,是讲道理不自私的好人,但其实,他们是一个孤独星球。他们几乎纯粹活在一个孤独轨道上,他们愿通过道理来和其他星球偶尔打打交道,甚至还愿意付出比对方多很多,但那只是一瞬,随即他们又会回到自己的孤独轨道中。听了很多关于男人的故事后,脑海中才冒出了这个词——孤独星球。有了这个词后,对《小王子》有了新的理解,它讲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失去联系的孤独星球,每个小小的星球上,有一个倒霉的人,而且没记错的话,也都是男人。这是因为性别差异吧,男人如果是孤独星球,对他们自己而言似乎问题不大,男人可以活在逻辑和头脑里,还可以生存得不错,工作很好,朋友不少,只是内心超级孤独,并觉得心好像被绑住了。如果女人也是孤独星球的话,那她们自己的生命力好像完全被锁住了,身体也会严重僵硬。自闭症中,也是男孩占了大多数,对女人而言,自闭不大容易,如果真自闭,那是致命的。关于孤独星球,我有很多故事,但先说说我的故事吧。一次,梦见在回家的路上,路边都是美国牛肉店,而且免费,但我就是要回到家里,吃我自己早就准备好的那一点牛肉。梦里有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它的意思是,假若我吃了路边店的牛肉,就破坏了我的自恋。醒过来继续解梦,觉得,这好像讲的是我学心理学的方式。我偏爱自学,虽然上课也不少,但积极性不高。在家里自学,就是吃自己准备好的那点牛肉,跟其他老师学,就是美国牛肉店,而且因为我有各种资源,还可以免费学。之所以跟其他老师学的积极性不高,脑袋里有各种理由,但看来潜意识中真正的理由是,我是如此自恋,希望我的心理学建树都是自己创造的,而如果主要是跟其他老师学习的,就破坏了我的这份自恋。还想到,我极少求人,可能也是这么回事。懂事、不求人、不麻烦别人……这些特点,都是孤独星球们的标配似的。之所以成为这样,可能是婴幼儿时,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出了问题。依恋,最初指婴幼儿对妈妈的情感方式,它有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设想幼儿园要放学了,妈妈们出现在幼儿园教室的门口,而孩子们也都看到妈妈们来了。这时,你会看到,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反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一看见妈妈,会满心喜悦,立即放下手里的事情,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看见妈妈时,会无动于衷,继续做手里的事情,就好像妈妈的到来,没有引起他们内心的波澜似的。矛盾型依恋的孩子,会出现犹豫,一会儿看看妈妈,想扑过去,但又会掩盖这一点,继续做手里的事情,但又不能专心,会偷偷看妈妈。紊乱型依恋的孩子,会在以上几种中不断变换,无规律可言。孤独星球,其实就是比较经典的回避型依恋吧。回避型依恋,或者说孤独星球,在缺乏情感链接的情况下形成。以后他们稳稳地活在自己的轨道上,任何需要偏离轨道走出孤独星球的事情,他们都觉得是对自己的干扰。如果从道理上明白,出去做点什么是对的,那能说服他们走出去一下,可他们极少觉得自己的回避有问题。他们会觉得:我不索求你,又能付出,怎么可能错?女人是孤独星球的,当然也不在少数。如一位女子说,我并不奢求什么,只要身边有一个人就好。这是多么低级别的对关系的需求啊,如果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成为她的恋人或亲子,那么她的恋人和孩子会感觉到致命的孤独。孤独星球为何星球?就是因为一直活在孤独中,和别人建立情感链接有各种恐惧。刘瑜曾说,在遇到现任丈夫前,她的日子像一口枯井,而遇到他,生命才鲜活起来。这种情形是,过去的能量投不出去,而萎缩成一口枯井,但遇见一个真正爱的人,投诸自己爱的能量,也能享受对方投诸的能量,就不是孤独星球了。不过,以我的了解,这一点通常并不容易,不是遇见一个对的人,立即就OK了,那需要两个人走很长的一段路。缺位的父亲作为孤独星球的男人,一旦成为父亲,那么,他们就会是缺位的父亲。中国多数家庭中,父亲是缺位的。但悖论是,多数中国父亲是老实的,他们一直都在家里。他们的爱,是有点暖意的,但只是一点暖意而已。他们的爱,犹如他们存在自身,淡淡的、弱弱的、可有可无。他们的好意,常胜过母亲,但子女们常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一个不存在的父亲,他也有很重要的功能——在场,而且是一个没有攻击性的、默默承受一切的容器。同时,这样一个沉默的父亲,总伴随着一个绝望的母亲。母亲,或女性,若内心有一个绝望的婴儿,她难以包住自己的情绪,要宣泄出来,否则她觉得生不如死。这样的父亲母亲,是中国式家庭的一种绝配。中国的父亲们有共同的伤痛:他们被权力体系吸走,并且,多数父亲自然不能在权力体系中有存在感,而父亲在外面被奴役时,在家里也就失去了尊严。大学三年级时,在回家的火车上认识一对母女,女孩后来成为我的好友,而她妈妈,第一次在火车上见到我,和我聊天,竟然就聊哭了,哭诉的内容是,她年轻时,都是和超级高干们跳舞的,但她的丈夫就只是个工程师,这辈子这么没出息,她是瞎了眼了。她这样哭诉时,女儿在旁边一直白着眼。这种哭诉中的味儿,到现在听多了,才知道其内容是,我本来可以嫁给龙王的,但我就是嫁给了一个虾兵蟹将……中国的父亲,常见这两种:在家,但无力;有力量,但无人性,也缺席。看电影《喜福会》,其中就两种男人:软弱的好男人,有欲望的混蛋。“欲望是有罪的”,这种感觉造成了两种男人的割裂,压抑了欲望就是好男人,结果因无欲望,于是什么都得不到;无罪恶感,于是留住了欲望,但却成了混蛋。我们对政府的态度,也就是对父亲的态度。好父亲极少存在过,存在的,一直是有欲望的混蛋。或许,中国家庭能盛产越来越多的有力量的好父亲,我们的政治也就会更有力量且清明。只有龙王,即皇帝,才被崇拜,被视为男人,而普通的老男人,在家庭中失去了地位,不存在一样。一次,一个编剧在微博上发起一个探讨:为什么歧视公公?拿遥控器搜一遍电视,顿时就蒙圈了。媳妇的宣言、媳妇的美好时代、新女婿时代、女婿的美好时代、婆婆来了、婆婆遇上妈、婆婆的幸福时代……总之就是,婆婆、媳妇、女婿为主语再加上许多不同谓语、宾语,来回组合。昏头涨脑之余,我愤愤不平,为什么没公公什么事儿?这是中国家庭的微妙之处:一方面重男轻女,一方面排挤父亲。概括说,中国人的文化焦点永远是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习惯性迟到是怎么回事习惯性的迟到,包含着一种很深但却不容易觉知的心理——尽可能多地待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尽可能少地进入别人的地盘。因为,进入别人的地盘,会有失控感,会不自在,以及其他种种不舒服的感觉,根本性的感觉是——别人的地盘不欢迎我。一位朋友,有一半时候会迟机,然后改签机票。还有一位朋友,总在最后一刻抵达机场或火车站等,并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每次都能上机上车。有时,为了上机上车,会施展出神奇的策略,那种戏剧性,绝对可上电影。她们两人都怕提前抵达,因为讨厌等待,等待时会有弥散的焦虑。这份焦虑貌似很浅,但深入体验会发现,它非常深,简直像死亡即将到来。还是要回到母婴关系上。婴儿时若将妈妈知觉为不欢迎自己,长大后就会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不欢迎自己。对婴儿而言,妈妈的不欢迎就等于可怕的孤独与死亡,它会一直存在内心深处,长大后呈现出来。一个人可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能力与技巧,乃至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对抗孤独与死亡的焦虑,或者说,存在性焦虑。但只有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们才能感觉,自己的能力与技巧乃至人际关系,是可以奏效、可以掌控的,一离开这个地盘,自己就什么都不是。所以,迟到会成为一种很常见的自我保护。基于这样的原因,一个成年人,在外部世界是没脾气的好人——因他控制不了,而在家则可以是肆虐无度的暴君。暴君,会试图用强力控制一切,让他的地盘上的事情都如他所愿。不同的暴君有不同势力范围,在势力范围内,他神武英明,但出了势力范围,他甚至是弱智,譬如萨达姆。再说说早到。习惯性的早到,尤其是早到比较久,是一种顺从。从社会功能上讲,早到貌似比迟到好一些,因不会招人烦。然而,迟到者因追求强力控制,常常会发展出强大的意志和能力,所以容易有世俗的成功,而习惯性早到者过于考虑别人,意味着将控制权交给别人,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中总处于被动一方,反而影响他们取得成就。不过,早到者也会有其他方式追求掌控,譬如拖延。他们态度上会显得非常顺从,非常愿意考虑别人,但内心深处,他们很多时候想对别人说“Shit(垃圾)”于是,拖延就成了他们对别人的隐形攻击。以前,我也将习惯性迟到视为一种攻击,但现在,我觉得不是,它是为了对抗极度焦虑而发展的掌控策略。温尼科特提出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一开始我觉得这个要求不算太高,但现在越来越觉得,他说的足够好的妈妈,宛如上帝或耶稣。我现在想,无论起点如何,我们都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即意味着,我不将当下的外部世界视为敌对的,也不逃避自己内心的情绪,而是和当下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即爱,或者说,比爱更大。特别是,比正能量要大很多很多。一方面,我觉得“足够好的妈妈”是上帝,是耶稣。但另一方面,一想起一个视频“收到礼物的小萝莉2”,又觉得这个要求不算高,做到视频中的父母那样就可以了。父母准备的所有礼物,都很简单,但却是女儿想要的。女儿的真实存在常被看到,所以她的感受流动得那么天然。很多习惯性迟到者或早到者会问,怎么治疗啊?向她学习吧。多说一句,不断问,怎么治疗啊,有什么方法,就是焦虑的典型表现。这时,不妨静下来,去看看,你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习惯性撒谎是怎么回事我们有很多种微妙的方式逃离真自我。因为,如果真自我不曾被看见,那么,展现真自我就成了羞耻或危险的事。印象最深的一个意象,是一位男士常梦见一个无敌意的巨人,一旦被发现,就会有人蜂拥而上攻击他,直到他倒地。这个巨人,即是他的真自我,也即性欲、活力、能量或感觉的集合体。真自我,即我们在每件事中的感觉与活力,若被看见并被祝福,就可化为热情;若不被看见,它或不敢呈现,并因想呈现时而感到羞耻——都没人理你,你还总把自己拿出来让人看,有毛病啊!或呈现时,会充满绝望与愤怒,如绿巨人。灭掉性欲,至少灭掉性魅力,灭掉攻击性,也灭掉情绪与火热的情感,徒具好人的外壳,这是最常见的逃离真自我的方式之一。真自我是危险可怕的,而好人是会被认可的。以此,保留了人际能力,但失去了活力的内核。还有一些不起眼的逃离方式。譬如多位来访者,会习惯性撒谎,多是无伤大雅的,最严重的,简直想在任何一件事上撒谎。这样做,是为了呈现给别人看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别人就伤不到真实的自己了。譬如买件衣服,好友问多少钱,她或多说或少说,极少会报准确的数。我概括说,你向人讲的情况,总离事实有距离,不远,就几厘米远,但这样一来,她的真自我就永不会现身了。在咨询室中见证的一个例子:正和一位男士做咨询,电话意外打来,那边有人问,你在哪儿?他在广州,却说在惠州。放下电话,问他为什么撒谎,他说这是一种本能了,如果他在惠州,那么就会撒谎说在广州。他回家,妻子问,你今天去了哪儿?他脱口而出的,都是谎言。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遇到几个超外向美女,若外向程度满分是十,得给她们打十二或十五分才行,活力四射,朋友无数,到哪儿都是中心。但她们一致说,自己的心事,这辈子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这是一种多么辉煌的寂寞。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看过《西游降魔》,又看柴静专访周星驰的节目,再次感慨,每个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正是他自己的命运剧本。节目中两点蛮特别。一、星爷没意识到他几部重要作品在重复同一个模式;二、影片最后那段话“看见你第一眼就已爱上你了……一万年”,柴静问为什么重复使用这句话,星爷说有“情意结”,而柴静精准表达了理解后,他两次说谢谢。知音难觅,自知更难。《西游降魔》不错,而《大话西游》是我最爱的影片之一,它们有共同的模式:最爱的女子,男主角一直在躲避,直到她用生死证明爱,男主角才悲痛成神。真实的生命剧本中,星爷成了神,也一样孤独。《大话西游》最后一幕,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城墙上武士和紫霞拥吻,城墙下悟空只能呆看。星爷若白头孤老,是不是同种滋味。对和妈妈一样漂亮而强势的段姑娘、紫霞与柳飘飘,星爷又爱又恨。爱,可以是一万年,是永远,而比恨更深的是绝望,不敢真正相信妈妈的深爱存在,最后不敢相信爱情存在。除非像长江七号、紫霞或段姑娘那样对爱给出绝对证明,否则宁愿孤独。爱的绝对证明,在《长江七号》中表现得最极致,那就是,无论我怎么虐待你、攻击你、抛弃你、侮辱你、憎恨你、冤枉你……你都一如既往地深爱我。也就是说,我将我人性中一切丑陋尽现于你身,而你对我的爱毫不动摇。长江七号、紫霞与段姑娘(特别是长江七号),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讲,是经典的“自体客体”。意思是,你虽然是别人(客体),但我觉得你却像是我自身(自体)的一部分。我可以全然自由、肆无忌惮地对待你,而无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离开我,由此我才能确认你是我自身的一部分。确认这一点后,我才敢将我的爱意,传达到你的身上。对自体客体的追求,是极为原始的追求,是早期婴儿的需求。仅几个月大的婴儿,会将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婴儿甚至会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一切。并且,妈妈要通过足够好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由此,婴儿才能将其爱与恨的能量,传递到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身上。与婴儿最初的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婴儿的攻击力很弱,加上照顾婴儿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么简单,所以养育者可以满足婴儿对自体客体的需求。至于成年人,这种故事,或许只有影片和神话才可做到。现实中,极少有人能做到。关键不是没有谁能承受折磨的痛,而是,当你的折磨出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爱,而你对我没有爱了,我为何还在你身边?并且,所谓的一切丑陋,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小说家八女川自杀前留遗言说“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份遗言现实中有人说过,就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如此强烈的对生命的否定,原因很简单——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因这份羞愧,而觉得自己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丑陋。但一旦有爱的光逐渐照进来,存在着的一切都是荣耀。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是喜剧,男主角也会讨生活,但男主角很少丑陋而鄙俗,扮小丑的都是配角。这是星爷的一个投射,看他电影入戏的人都会感觉到,那种小人物的挣扎感。但现实中,常常连嘲笑都没有。不是说你一点分量都没有,所以别人没空嘲笑你,而可能是真的没什么嘲笑。嘲笑、丑陋与鄙俗,是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而非外部真实。星爷在控制着自己影片的每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星爷的经典电影都是他内心向外的投射。那些小丑是,反角也是。并且,反角更为关键。《大话西游》中,牛魔王与悟空是兄弟,牛魔王错杀紫霞。《西游降魔》中,则是孙悟空将段姑娘打成碎末。这种情节发生后,孙悟空和唐僧才能成神,才有冲天力量镇住牛魔王和猴妖。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既有“一万年”的爱,也有怨恨,若爱极少,怨恨也可以冲天。爱与恨先在心中分裂,而在影片中,则分裂成牛魔王与孙悟空、孙悟空与唐僧。特别是《大话西游》中,牛魔王成了杀人凶手后,至尊宝才能将恨转移到牛魔王身上,而爱就可以全然贯注到紫霞身上。一如紫霞与青霞,必须分离,才能存在。其中的一个寓意是,恨表达了,爱才能生出。至少是,恨被看到了,爱才能发出。但这一点太难。周星驰的初恋罗慧娟曾对记者说,她对周星驰痴心一片,但周星驰却当她是神经病。真是,戏里戏外都是人生,人生也如戏。电影中,段姑娘表达爱的方式神经,紫霞也如此。现实中,星爷也的确将罗慧娟的示爱视为神经病。这一点理解起来很简单:对爱绝望的人,视直接示爱为神经。一来访者说:每有爱意升起,心里都有一声音说,这你也信,SB!他先说的是自己,当他想对女孩示爱时,就觉得自己神经病,而一旦别人向他示爱,就更是如此。他特别受不了那些弱弱地向他示爱的人,他表面上会客气对待,这比星爷要好,但如完全自由的话,他特想吼她们:傻逼,滚!并且,一旦对别人有一点爱意,他会浑身难受到极点。这位来访者的很多自述,让我更真切地理解了周星驰的电影。譬如周星驰电影中常有这种情景:危难关头,突然间,除主角在行动外,其他配角都变成了像木偶一样的滑稽形象。这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迈克尔·蒂策(MichaelTitze)称为“匹诺曹综合征”。患有这种心理问题的人,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会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这位来访者有类似问题,被嘲笑,他就会木僵,但如果心理稍强大一些,他就会想象:其他人都变成了木偶,而他可以自由地去操纵他们。当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对他而言,解决办法有两个:一、自己变成木偶,被支配;二、别人变成木偶,自己支配。周星驰对被嘲笑极敏感,他的电影常出现这种画面,或许他也会如这位来访者一样,做这样的想象,而转换自己在被嘲笑情景下的木僵。木僵状态,是彻底无助,而神一般可操控别人变成木偶,是全能自恋。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也恰恰是婴儿的最核心心理。由此还可以理解周星驰的另一心理。据说周星驰对朱茵的一个不满,就是她不够傻。因为够傻,他才会感觉,形势控制在他手里,要不然,他就会觉得,形势控制在她手里。除了《大话西游》,我对星爷的片子不是太感冒,但星爷的片子几乎都可以在华人区获得追捧,新片《美人鱼》也不例外。因为他的片子,是从他的潜意识出发,也因而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情结。一位朋友在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l/67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