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喜庆日子。98年的那个夏天,13位年轻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化作信仰之光照亮了城市的上空。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南湖的红船,红色的火种不断燃烧、传递。红色精神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中国前行的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吟诵着无数先贤先烈用血泪凝结成的精彩华章,回首近现代中国走过的百年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在那些激昂的文字中,探寻民族的精神、中华的脊梁。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九州生气恃风雷”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系列中的第首,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题狱中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春天本应该是阳光明媚、温暖宜人的,然而,军阀的统治吞噬了美好的春天,人们仿佛生活在茫茫黑夜之中。“惯于”既是反话,更是愤激之语。“挈妇将雏鬓有丝”展现了作者携妻带子辗转奔波的艰苦生活;夜茫茫、路漫漫,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悲愤忧愁,已使他鬓发染霜。“梦里依稀慈母泪”,慈母们日夜担心受怕,眼中充盈着擦不干的泪水。军阀们却你争我夺,征战不休。但不管谁上台,他们对革命者的屠杀却一样凶残。甚至于,城头每变换一次大王旗,就屠杀一批革命者,也就意味着又增加了多少慈母的伤心泪。面对战友们一个个被杀害,鲁迅没有徒然地伤感悲戚,而是横眉立目向敌人的屠刀丛中吟诵正气凛然的诗篇。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人由对敌人的愤激回到眼前现实,他痛切地意识到: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社会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诗人的笔是找不到落脚点的,唯有如水的月光,仿佛善解人意,清冷地照在悲郁徘徊的诗人身上,照在诗人庄严肃穆的黑袍上。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诗人用愤怒的笔调揭露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多方呼唤“咱们的中国”这句话,表达对理想的中国的追求和赞颂,表现了诗人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和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诗人在诗中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使诗句更加含蓄、形象化。“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主革命,“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主革命的惧怕和镇压,“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隐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咱们的中国”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红色的新年》
刘大白
一九一九年末日底晚间,
有一位拿着锤儿的,
一位拿锄儿的,
黑漆漆地,
在一间破屋子里谈天。
喂!起来!起来!
现在是什么时代?
一九一九年末日底、
二十四时完结了,
你瞧!这红色的年儿新换,
世界新开!
《红色的新年》是刘大白在年年初为《星期评论》新年号写的新诗。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工创造世界、创造生活的巨大功绩,还揭露了农工大众被剥削受奴役的黑暗现实,热情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是新诗坛“昨早出现的政治抒情诗”。
《赤潮曲》
瞿秋白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
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赤潮曲》是现代诗人瞿秋白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上。诗的前两节写伟大的十月革命对古老巾国的震撼,宣告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后两节号召中国的劳动者与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英勇奋战,创造美好未来。运用了隐喻、反复等艺术手法。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有强烈的感染力。
《北斗星》
熊瑾玎
伟哉一九二一年,
众星拱向北辰前。
从今有道争先进,
不怕阴霾黑暗天。
熊瑾玎(—),湖南长沙人,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的财务管家,后在南方局的《新华日报》任过总经理,在党内长期被称为“老板”。经他手的钱款不可胜数,但他一家却始终清贫。“文革”来临,周恩来为他写证明材料———“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这是党所给予他的最好评价。
《梅岭三章》
陈毅
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其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其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囚歌》
叶挺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
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囚歌》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成的雄壮乐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更没有用一个典故,但音韵嘹亮,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壮美,让人读后被作者那股凛然正气所震撼。作者遣词造句极其精炼形象,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在面临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捍卫人的尊严,为了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宁可选择囚禁的决绝态度和牺牲精神。作者的伟大人格在这里得到“诗性”的升华。生动的比喻也是此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诗人用“活棺材”比喻那些囚禁革命志士的牢房和反动派的统治,又用“地下的火”比喻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诗人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的炼狱,并且希望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本诗所体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将永垂青,激励和教育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后代。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