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耘说技巧ldquo事象rdq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m.39.net/pf/a_4527124.html

事象

切瓜记

诗/阿登

妻子将西瓜一切为二,二切为四

直至切为若干小块

餐桌上,大半已被分食

她用保鲜膜将剩下的包好,存入冷柜

她这样做是对的

她受孕、分裂、分娩、抚育的每个过程

都是对的

女儿说真甜,我们笑了

甜也是对的。

那样,接下来

看着她将日子一瓣一瓣切分

便有了意义

技法:

今天有诗友问我,怎么写好一件事。我看了几首他的诗,发现他根本没弄清,诗歌事件说理的方向。

一件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学生时代书本教育我们从事件本身去找道理。比如,农民种地收粮食,我们会总结出“辛勤劳动很重要”“付出才有回报”这样的道理。这是道理吗?是道理。但充其量只是应试作文角度的道理,不是诗歌角度的道理。诗歌角度要寻找什么道理呢?还拿农民种地收粮食来说,诗人看到的是从生(种子)到死(收割)再到生(种子)的循环,推导出人类祖祖辈辈的循环;也可以看到(种子)从一到多的变化,(土地)从一到一的不变,变与不变同样缄默——这些都是象征意义上的道理。简单说就是:一件事像什么,而非一件事是什么。

事象,全称事件象征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是从事件本身去寻找道理,而是从事件的象征意义上去寻求道理。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具有厚度,富含哲思。

剖诗:

《切瓜记》中,西瓜一切为二,二切为四,直至切为若干小块。如果从事件本身去找道理,它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生活要节俭?好像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所以诗人阿登转而去想:这个事件像什么?像细胞受孕、分裂、分娩。妻子用保鲜膜将西瓜包好存放,像抚育。还没有完,他继续找象征性,切分剩下的瓜就像切分剩下的日子,由谁来切,由未来长大的女儿来切。所以,整个事件的所有环节,诗人都在寻找“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找到了事情像什么,就挖掘到了诗歌的道理所在。

造句:

1.在泛泛的事件中寻找道理

种地,选在清明前后

一年一年。

从种子到种子,中间隔着秸秆

土地看在眼里

从孩子到孩子,中间隔着的坟头

土地,都记在心上

2.在具体的事件中寻找道理

她在灯光下削苹果

削去的皮没有味道

却连着甜甜的果肉

爱情有很多部分就是这样削去了

不得不。光明正大

越往里削越甜

越甜越少

3.事件还可以再具体,越具体所包含的象征意义越多

(待你补充)

提示:

本技法事关诗歌叙事说理方向,为重点课目,请务必掌握。

感悟:

事象,要象,不要是。

差位喻

这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诗/蔚霐

这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田野迈着平和的脚步

走向冬日

小径两侧的野菊花

七零八落,余香氳散

枫叶穿起红舞鞋

在风中跳舞

小鸟在松树枝上

歌吟

穿黑色长裙的女人

安静地坐在草地上

阳光围着她,像潮水一样

百转千回

明亮的碎片

浸润在温暖的空气里

一点一点,拂去

她心中的悲伤

技法:

有人把白云比喻成帽子,有人把白云比喻成棉花糖,有人把白云比喻成手绢,比喻成羊群的也有,但很少有人把它比喻成拖鞋、袜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头脑里有个基本的方位意识,有个位置的预警底线。也就是说白云再怎么着也不能踩在脚底下(^_^那是孙猴子)。这是普通人的思维,诗人偏偏是怪胎。

差位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位置差别超出预警底线的两种事物间构建比喻关系。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诗歌的新奇和陌生感。

剖诗:

枫叶穿起红舞鞋

单看此句,本体(枫叶)+暗示性喻词(穿起)+喻体(红舞鞋),诗人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用得很新奇,为什么?因为枫叶所在的位置,更接近于比喻成红头发,比喻成红头巾,顶多是红云。但诗人偏偏选择了“最不安全”的比喻,位置差超出了人们的容忍,比喻成红舞鞋,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造句:

1.

一群乌鸦飞过头顶

像好几筒黑靴子

2.

嵌进远游者鞋底的

一粒石子

像颗人造卫星

3.

雪山

怎么看怎么像灰趾甲

感悟:

喻不可喻,想不可想。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l/55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