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每天下课我都认真找两个学生聊聊。因为小孩子就喜欢跟老师聊天,聊一聊,他成绩就好一点。这是我琢磨好久才发现的,因为目前我所涉及的学科实在没有高级思维的知识,考察的就是孩子记忆力和注意力。可能是小孩子要么怕老师,要么喜欢老师,二者都可以让他集中注意力。
有个孩子找了几次了。他不爱说话,我也不爱多说话。所以我完全没有困扰。我听另一个女生叽叽喳喳替他说昨天前天的心里话,我很喜欢。突然有一次,我发现,不爱说话的男生在女生耳边说了一句话,女生就对我转述。我大吃一惊,女孩子翻译他过去的话就好了,现场也不能直接对我说话,这是什么情况?要知道我可是非常和气的老师!这时,我想起近几天一位心理学同学老跟我念叨的“选择性缄默症”,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选择性缄默?我还一直觉得怕老师吓得不会说话了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呢!
回来后就开始查资料问人,找了个心理群提问,有人给我零碎解答,有的说选择性缄默跟自闭谱系无关,只是焦虑症。我终于松了口气。原来只是焦虑症的一种啊!学心理的人,最熟悉的除了抑郁就是焦虑了。何况我?
焦虑症,是我的老朋友吧?根据我所学的知识,我应该是从小就时常有焦虑情绪,不仅是小学就开始不易入睡到后来易失眠。我清楚记得小学一年级音乐课,老师叫我认“3”,我认出来是“咪”,可我觉得“咪”这个声音太好听了,我就舍不得说出来。还有那次震惊全校的事件,我坐在操场靠着升国旗的旗杆蹬着腿大哭一个小时,就是因为老师叫我迟到喊“报告”,我憋了半天,话在嗓子眼就是出不来,被老师赶出教室。这也算很接近“选择性缄默”吧?
所以,外国人动不动把一些现象搞一个“症”出来。我是会说话,只是说话声音一直特别小,而且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说话。搁到现在,遇到学了心理学的老师,就可能也是“选择性缄默”了。就像那个孩子,我找他几次后,他渐渐开始小声跟我说话了。因为他对我不焦虑了。
那么,是外国人大题小做?
其实我们现在看,很多心理学的疾病名词,在过去都不算个病。一方面有文化差异,或者现在的生活环境下一些情况被激发成问题,比如发育迟缓,在过去,迟几年读书也不算问题。可是到年龄同时上学,一点点发育迟缓都能表现过于明显,像滚雪球一样累积了很多问题,比如动作慢被老师骂,然后孩子自卑,然后更加心情沉重动作更慢等等。另一方面,我们上一代经历了很多创伤,我们是伤痕累累的一个民族,所以我们老百姓上一辈主要关心孩子“能不能养活”,而西方心理学很多很现代的名词更关心“活得舒不舒心”。所以,我们常常觉得他们小题大作。孩子有吃有喝不是挺好的吗?非要搞个吓人的词“抑郁症”。孩子不就是胆小不爱说话吗?他在家里会说很多话,又不是哑巴,哪里需要找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就是这些人想骗钱,唬老百姓……
我想跟家长说,如果有条件,尽量带孩子早点处理“选择性缄默”或者其它一些稍微异常的情况。因为家长永远不知道一个不善沟通或表达的孩子生活在怎么样的困境中。因为他不会表达。
比如我小时候长期不跟人说话,初中时遇到同学老打我,我就不会向周围人求助。因为长期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学会表达和沟通,更没有学会求助。天天上课被打几拳,下课愤而还手,每次都打不过,心里委屈长期积累。后来有一天,我放学被同学挤一下,摔倒了,我就放声大哭。那时其实应该算有些轻度抑郁情绪了。但是没有人来关心我,因为大家习惯了我不怎么说话。我也终于习惯了没有人会帮忙的处境。后来遇到更多欺凌,都自己忍受了。
直到有一天,学了心理学,才发现,很多事情我可以向人倾诉,向人求助。但是很多遗憾还是无法弥补。心理学是帮人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在你不知道那里有门的情况下,你活得有些辛苦,但你以为那就是生活,是所有人的生活。你看不到另一种可能性,或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顺便说一下,初中那个天天打我几拳的男生,也有看不下去的同学去帮我质问,他回答,因为他没有妹妹,看我很可爱,想要我这样的一个妹妹。后来班上同学就不好意思阻止他继续欺负我。你看,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可爱之处,所有的伤害,只要以爱为名,就变成天经地义。就连严禁谈情说爱的初中生,提到“喜欢”,正义的声音就怯怯地退场了。
关于“选择性缄默”,真正的选择性缄默会比这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严重一些,处理起来可能要长期一点。但基本上现在有很多心理咨询处理方法,就不一一说了。关于那个孩子,如果我是任课老师,他肯开口对我说话,我就做得很好了。他当然还有心理问题需要更深入地处理。可是,我不是他的咨询师。职责所在,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