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可以这样读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还原

阿宋

如果没有神化、没有美化、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如果我是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或李商隐,在辗转反侧生活的当下,会希望别人怎么看自己?思来想去,大概只剩两个字:理解。

人能不能被理解?再次缄默。

来自读者的直觉理解和层层分析、抽丝剥茧的理解,前者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如当头棒喝,如醍醐灌顶,是灵魂的相遇,心灵感受一瞬间的相融;后者却需要“尊重历史,设身处地”的严肃与严谨,激情让位给理性,在他们的生活框架下去寻找文字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在纵深的历史中探求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阅读者或研究者依此能获得一定的结论,进而推向普罗大众,能形成一定的共识。

哪种更有价值?依据个人所需吧。从这个角度看,我是可以理解欧丽娟的解读的。

她是学者,要把书斋中的研究与大众分享,既要条理分明,也不能过于学术化,既要切合民众一般理解的心理,也要有学术高度和自己独到的认识。

这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几乎所有看起来举重若轻的事情,轻巧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努力与付出。

在这一点上,作为老师,欧丽娟是不逊于顾随先生一句顶一万句的诗词解读的。只是个性特征、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学术氛围、学生层次、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不同必然使师者呈现出各异的风格。

希望有留白,有更多启发的读者,可能更爱顾师;而喜欢了解前因后果的,喜欢显性结论的,也许更亲近欧老师。

不过,两位老师的解读还是有共同点,都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zj/58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