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了精神分裂的发生。
2.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1)前驱症状:精神分裂症症状之前,患者常常伴有异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①个性改变:可表现对亲属、同事或同学的态度从热情变得冷淡,生活中从勤快逐渐变得懒散,从过去的循规蹈矩逐渐变得不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性格变得反常、孤僻、无故发脾气、执拗、难以接近。②类神经症症状:病人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焦虑、抑郁、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以及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③言行古怪:可出现不可理解的言行,可以突然做出一些出乎周围人意料、不可理解的决定。④多疑,敌对及困惑感: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害怕。虽然从理智上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就是感到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和对某些人的不放心。患者往往相信日常生活中具有专门针对自己的、特殊的(通常为凶险的)意义的处境。
上述前驱期症状,根据出现频度的高低排列,依次为注意减退、动力和动机下降、精力缺乏、抑郁、睡眠障碍、焦虑、社交退缩、猜疑、角色功能受损和易激惹。
(2)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内容多半是言语性的,有的幻听内容为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也可以是命令性的。患者会在幻听的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评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是精神分裂症具有特征性的幻听。
(3)思维障碍:①妄想: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涉及的对象从最初与患者有过矛盾的某个人渐渐扩展到同事、朋友、亲人、直至陌生人。②
被动体验:患者丧失了支配感,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都是受人控制的,有一种被强加的被动体验,常常描述思考和行动身不由己。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③思维联想障碍。同病人交谈感觉“费劲”,患者言谈令人难以理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交谈中,忽视常规的修辞、逻辑法则,在言语的流畅性和叙事的完整性方面往往出现问题。④思维贫乏: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长很长时间。
(4)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平淡或淡漠。
(5)意志与行为障碍:①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或者虽有计划却从不实施。②紧张综合征:以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如将患者的头部抬高,好像枕着枕头,患者也能保持这样的姿势一段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
3.药物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未治率。足量足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尽量单一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以促进患者回归社会为治疗最终目标。
(1)早期治疗: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精神疾病前驱期至发病后的头5年,如果及时治疗,效果较明显。
(2)足疗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时间一般至少6~8周,巩固期治疗一般持续3~6个月左右,关于维持期用药时间的界定,美国《综合精神病教科书第7版》中提出首次发病者药物维持1~2年,多次发病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具有自杀、暴力或攻击行为者药物维持更长。
(3)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
4.电抽搐治疗: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者,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
5.心理社会干预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种重要手段。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干预、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
6.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评估包括躯体功能评估和心理社会评估。躯体功能评估有生命体征、睡眠、排泄、进食、身体安全等;心理社会评估包括病前个性特点、应对方式、对住院的态度、感知觉障碍、思维、情感、行为意志、自制力、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支持系统等。评估时要注意:评估病人的感受及需求;全方位收集病人资料,可以通过病人家属、朋友或同事收集资料,也可以借助一些心理、社会功能评估量表来测定。
7.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精神科护理开展的必要基础。(1)病房的安全管理:禁止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危险物品包括玻璃制品、绳索物品(鞋带、腰带、购物袋等)、刀具(水果刀、削皮刀、剪指甲刀等)、打火机等。患者入院、外出活动返回、探视返回时检查危险物品,每日晨间护理时再次检查床头桌、床下、床垫下、衣物内有无危险物品。
(2)严密观察,掌握病情:严格遵守分级护理制度,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对重点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24小时不离视线。护理过程中加强重点患者、关键环节、特殊时段的护理;做好特护及危重、兴奋等高意外风险患者的安全评估及护理;同时护理过程中注重探视、急救、医嘱执行及高危药品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强晨晚间护理、午间及夜间护士稀少时间段的巡视。
8.生活护理
(1)拒绝进食或严重摄入不足的患者的护理:分析拒绝进食的原因,对症处理。如被害妄想的患者,可采取集体进餐制,或者采取示范法,让患者看到其他患者取走食物的场景;对于自责自罪患者可以把饭菜拌在一起,让其感觉是剩饭,以达到诱导进食的作用;对于衰退患者专人看护,耐心等待,不可催促;对于不合作、木僵患者,诱导进食无效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静脉输液或鼻饲。
(2)防噎食的护理:对于兴奋躁动可能出现抢食、暴饮暴食的患者,应尽量安排单独进餐,专人看护,以防噎食,并适当限制患者进食量。
9.特殊症状的护理
(1)暴力行为的风险:①做好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②对于兴奋、冲动风险较高的患者,必要时应给予监护,应单独住在一个病室,防止病人在精神症状影响下冲动伤及其他患者。③根据患者幻觉、妄想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评估,特别是存在被害妄想及命令性幻听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妄想伴有幻觉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言语、情绪和行为的表现,掌握患者出现幻觉的具体内容、次数等。
(2)自杀、自伤的风险。首先对患者是否存在自杀的风险及风险的等级进行详细的评估。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患者应实施精神科特护或监护。对于受疾病影响的自杀自伤行为应确保患者环境及物品的安全因素,保证患者精神药物治疗的实施。对于由于病耻感、社会隔离等心理社会因素,导致患者的自杀风险,首先应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尊重理解。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
(3)拒绝治疗的风险。首先要加强治疗依从性的评估,了解不服从治疗的原因。对于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详细、耐心解释其所服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与患者达成遵守治疗的安全治疗协议。对于没有自制力的患者,不愿服药时应耐心劝导,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劝说看护患者治疗服药,鼓励患者表达对治疗的感受和想法。对于症状较重,拒绝治疗的患者应选择注射药物或口崩片等药物的特殊剂型,确保患者治疗的实施。对藏药的患者应给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