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记第天(年9月第16天)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第二部
全书的每一部分包括:案例、案例深度解析、心理学家支招、他山之石四部分。
今天继续分享第五部分《我的孩子不合群》
一出门就不说话----警惕孩子的选择性缄默症
案例深度解析
虎子在家喜欢说话,而且也说得很好,但出门就什么话都不说,喜欢用点头或者摇头来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表面上看,这是孩子比较害羞、内向,但实际上,这却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典型表现。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的某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较多地出现在3~5岁的孩子身上,一般女孩身上更常见。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多表现为在一定场合下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喜欢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学会写字之后,偶尔也会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的孩子只对家人讲话,对陌生人就不讲话;有的孩子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和自己的父母不讲话而和陌生人讲话……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受到“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影响呢?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个性的影响。
很多父母也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归为孩子胆小、不够大方。事实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也与其他个性有关,如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强等。孩子如果受到这些性格特征的影响,也容易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负面环境效应。
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见了一个陌生人,很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特别是当父母要求他“打招呼”“听话”“懂礼貌”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会增加,甚至因为父母“不许哭”的命令而不敢发泄,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就变得孤僻、不爱说话了。
(3)有过情感挫折经历。
有些孩子之所以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可能是因为早年有些不好的感情经历,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分居、离异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刺激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变得孤僻、不爱说话。
心理学家支招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医院检查就会发现,他们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所以,这种病症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障碍。
由于选择性缄默的成因比较复杂,因而,父母不能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如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强迫他和人打招呼。这样会使孩子的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那么,当孩子出现“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时候,父母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才是正确有效的呢?心理专家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爱抚效应。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生理上的触摸能缓解孩子心理上的紧张。所以,在生活中,特别是带孩子去陌生的场合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头,这样就能让孩子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紧张情绪,从而有利于帮孩子纠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最好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谈,并允许孩子不说话。当然,如果他愿意交流,更不应限制他。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压力相对较小的氛围下练习交往。
(3)激励效应。
父母应该激发孩子的主动表现欲望,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身能力被他人赞赏,增强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去玩,并鼓励孩子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孩子表现好,要给孩子一个奖品。
他山之石
一本好书,坚持阅读,养成习惯,终身受益。今天你阅读了吗?伸出大爱之手,识别下面的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石家庄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