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家里会和家人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但是在学校或者陌生的场合却拒绝开口说话,变成了“小哑巴”。孩子这样,父母很着急,想方设法让孩子开口,但父母越是着急孩子越是缄口不言。
实际上,孩子是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正常,但表现出顽固的沉默不语。此症被认为是小儿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多在3~5岁时出现。
根据儿童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缄默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面性的默症,就是不管在任何种场合都不说话,或者是拒绝说话;另一种是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儿童在获得言语功能后,因精神因素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沉默不语的症状。绒默症并非言语障碍,而是一种社交功能性行为问题。
选择性城默症多发生于儿童阶段,他们有正常的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但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越鼓励他们讲话,越是缄默不语;有些儿童在幼儿园里不怎么说话,但回家就特别能说;见到亲人或其他儿童时,会与其说话,但有其他人在场时,立即低头不语,有时仅用手势动作来交流,如摇手、点头等简单的反应。他们的言语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约70%的儿童还伴有其他情绪和行为问题。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在敏感、胆怯、孤僻的儿童身上,女孩比男孩多。
研究发现,儿童患缄默症与儿童自身的性格、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以及发育因素有关。平时父母过分溺爱、保护,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均可引起缄默症,部分也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儿童是因为感到不安,为了保护自己而保持缄默的。
对于儿童缄默症,专家建议应该尽量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逐渐消除孩子陌生、紧张的心理状态。
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当孩子沉默不语时,父母不要过分注意其表现,避免造成紧张情绪进一步升级,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平时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孩子刚张口讲话时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让孩子说话。
此外,也可以运用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抗抑郁药物。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查积分、明消费、兑奖品戳原文,更有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