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克里斯蒂娜·阿诺—坦纳
译者
姜余
转载自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年中法精神分析研讨会
在展示儿童缄默症的临床并讨论儿童缄默症的代际传递和它的创伤印痕之前,我希望先给你们描述我们的机构设置和治疗框架,我所做的治疗工作是在这个设置框架下进行的。
一方面,这个治疗工作依靠着儿童—父母的团体小组,我们在团体当中接待由父母陪伴着的缄默症孩子;另一方面,这个治疗工作依靠着个体咨询,孩子在个体咨询当中被接待,有时有父母陪伴,有时没有。
团队小组能够支持和陪伴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认识到母亲们有互易感的困难时,尤其是她们在理解孩子的主体性有困难时,这个设置就非常有用。这里也是众多话语的栖息地。多种语言在这里相互编织。
同时,孩子们也在个体咨询当中被接待,他们或者单独被接待,或者是当他们无法分离时与父母一起被接待。
幼儿期,我们处于一个精神结构的特殊时期,在那时,一个孩子一开始就沉浸在语言的澡盆里,F.多尔多这样教导我们。然而,我们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那时主体的基础依赖于精神躯体的建构。一个躯体装载着一个原始语言,用最接近拉康的表达方式来说,即主体的“呀呀言语”。
特别值得注意,多尔多与婴儿以及“孤独症”孩子的临床工作曾经是思考幼儿缄默症的起点,这个思考也依赖着“身体无意识意象”的临床。
为了在幼儿缄默症这个问题上有所拓展,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在婴儿和他母亲之间的非言语的语言交流,这一交流被情感、感觉和知觉所滋润着。这个非言语的传递,孩子首先是在他的身体中有所感觉(声音,目光,气味,触摸,味道)。在交流的第一时间中,主体,这个新生儿,通过他的口和消化管道觉察和感受着内部和外部的东西,这些东西还仅仅是些记号。
逻辑顺序是,在第二时间上,意义才在大他者的地点当中发芽结果。
对于佛洛依德来说,新生儿需要的满足取决于大他者的注意。换句话说,尽管一个哭喊可能仅仅是一个卸载,一个什么也没说的享乐事件,但是表达了“它想享乐”,这个哭喊会被大他者解释为“它想说”。一个哭喊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要求:如果他哭喊就是他饿了,他不舒服......这个呼唤就是所有要求的原型。在把这个哭喊理解为呼唤之时,大他者通过预期提前认识了一个主体,那时他还不是一个主体。
就是在这个维度上,佛洛依德用“邻人(Nbnmnsch)”做出的回答(对于拉康来说,是用大彼者做出的回答),在这个要卸载兴奋的有机体的皮囊当中,就有一个切割的效应,一个分离的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哭喊创造了大彼者。它打开了它回荡在其中的空间。为了获得需要的满足,主体可以通过调整呼唤的抑扬顿挫来使大彼者警觉。他也可以决定不进入到这个空间,或者摆脱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是与其他小彼者发生联系的方式所带来的。
这不就是在退缩和缄默症当中部分地起着作用的东西吗?
我想为你们讲述,在缄默症儿童的精神分析治疗当中,精神分析家是对无意识的倾听,是在转移的维度上对在分析中突冒之物的倾听,那里涉及到的首先是被接待孩子的话语。
我感觉,首先,在这生命的第一时间当中,是“两者共思”、“两者同感”,是这个特别的情感领域,组织了与儿童交流的组织,随之而来的,是第二时间上的话语。
什么是这个“两者共思”呢?
为了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进展,我建议我们拉远一下话题,讨论米歇尔·蒙特莱的工作,特别是讨论她在《阴影的范围》一书中谈到的,母亲与已经在子宫中的胎儿之间进行着特别而又基本的交流。“当中的二者存在”既是指感觉和情感方面的母子之间的双重通路,也是指在母亲与孩子之间起着作用的祖先传递。
当一个女人怀孕时,事实上她就被带回了她被孕育的时刻,这意味着回到了原初的时候,一方面她怀着孩子,但是她也被她母亲所怀。
母性的阴影就是指母亲具有这种能力,母亲创造了这种与孩子的感觉、情感及运动的联系,这种创造虽然不是有意识的,不过还是有所审查过滤,同时,母亲也筹划安排着祖先的过去。
记忆痕迹从无意识到无意识的传递,为了给感受留有空间,必须能适应我们的倾听。
在《阴影的范围》中,M.蒙特莱参照量子物理学,提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更好倾听早于压抑之前的无意识。实际上,这里说的模型是为了理解无意识的双重分配:悬浮领域中的无意识和碎片领域中的无意识。
整体就是要去把握:我们要面对哪一个领域,悬浮的还是碎片的,或者彻底是“被无意识所拒绝的”,我们要让我们的倾听适应这种无意识。
在《阴影与姓》一书中,已经出现了无意识的这两种划分问题:
——属于悬浮领域中的无意识是女性的、原始感受的无意识;
——碎片式的无意识则是与阉割相连的无意识。
这意味着在治疗当中至少有两种方式去倾听祖先问题。
这个保留下来的祖先记忆不停地在身体和梦中骚动着,并且这是一个前于语言的记忆。为了这个记忆能够在转移中重新组织和符号化,分析家就必须重视自己的感受。
作者:克里斯蒂娜·阿诺—坦纳
阿诺夫人年开始,就在多尔多的绿房子里接待0-3岁的儿童,年“绿房子”20年庆,她发表了文章《次的接待成就一项职业》,这既是对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也为儿童精神分析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年8月,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中国儿童精神分析家赵旻,以及有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克里斯蒂娜·阿诺-坦什和吉布尔夫人,中法专家相聚古城,将展开一场盛大的讨论与对话。
时间地点:年8月31日、9月1日、9月2日(三天)
陕西西安
专家介绍:ChristinArnaud-Tannr
克里斯蒂娜·阿诺-坦什
阿诺夫人年开始,就在多尔多的绿房子里接待0-3岁的儿童,年“绿房子”20年庆,她发表了文章《次的接待成就一项职业》,这既是对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也为儿童精神分析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Claudguibal
克洛德·吉布尔
克洛德·吉布尔夫人:拉康的弟子,著名精神分析家米歇尔·吉布尔先生的夫人。她跟吉布尔先生相识于精神分析讨论班,从此携手人生。吉布尔先生对孩子和父母的接待,通过《泊客中国》,可以略见一斑;而吉布尔夫人,也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接待孩子的机构中。
招生对象:精神分析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其他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和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士。
课程费用:个人:/人
团报:三人以上,/人;六人行,团长免单
如何报名:1、填写报名表,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2、汇款至指定帐号,保留截图
3、收到确认回复后报名成功
4、邀请您进入正式听课群
报名邮箱:
qq.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白癜风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