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ldquo长期主义rdqu

最近,“长期主义”这个词泛滥。可能是因为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的《价值》出版,让当年被罗振宇老师捧红的“长期主义”,再一次成为商圈里的潮流黑话。

罗振宇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张磊说:“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陈春花说:“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

然后,很多人说:“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长期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了企业PR稿、论坛主题、CEO演讲的标配热词。但如果你认真地问一个人:什么才是长期主义?如何做事才算是长期主义?大部分人只会哈哈一笑。

今天,我想帮大家消化这个商业热词——“长期主义”。

·1·

我们说的根本不是一种“长期主义”

大部分人理解的长期主义=坚持。坚持不懈地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不赚快钱;坚持不懈地做品牌,不搞流量;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搞投机……如果这些就是“长期主义”的定义,那么长期主义者就是我们身边那个一辈子没发财、没升官的老好人。“长期主义”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你初听上去似乎很对,但你不知道它对在哪里。我有一个描述,是对“为什么要做长期主义者”的最佳解答。假设你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正在玩一个掷骰子的赌博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荷官投掷筛子,每个骰子的点数都对应万美金,投掷出1点就是万,投掷出6点就是万。你押对点数,就得相应的钱;押错点数,就扣除点数相应的钱。比如,你押这局会出4点,但是打开之后是1点,你就赔了万。但是如果你押6点,打开也是6点,你就会赚万。问题来了:如果荷官已经连续6次没有掷出6点了。你愿意在下一次押6点吗?如果押对,就有万,押错就赔万。凭直觉有些人你会觉得下次出6点的概率更大,但实际情况是:不管荷官之前投掷出几次6点,他下一次开6点的概率永远都是六分之一。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赌场游戏一样,你的每一样选择,再不为你带来收益,再不为你带来危险,而往往都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但是人生永远不是考试卷上的数学题。如果这道题,我换个问法,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理性地给出正确答案。比如,你初入股票市场,但仅仅凭借你的直觉,连续三次重仓的股票全部飘红,你第四次是会相信直觉重仓一只股票,还是开始认真研究企业财报,理性判断后再做投资决策?比如,在你上班路上,有一个60KM的限速摄像头,但你这个月连续三次违章都没被拍到,下个月你还敢在这个路段超速吗?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靠直觉、继续超速,大家都在人生的一道道数学题里,忘记了基本概率。

那么,我上述的这个例子,和长期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我随机模拟了,掷骰子出现6点的概率分布。我刚开始掷骰子时,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里,投出6点的概率是远高于六分之一的,但是随着我投掷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现6点的概率会越来越接近六分之一。我认为这张概率分布图,才是对“长期主义”最好的解答: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只有长期地看赌博游戏,我们才能看出,短期赚到的钱很多是因为运气,只有长期赚到的钱才是实力。我们常说,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从短时间看,人生的样本基数太小了,你对自己的统计结果是错的。只有把时间拉长,你对自己的认识才是客观的,你才能弄懂:你所谓的成功,哪部分靠的是运气,哪部分靠的是实力?回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必然”取得最后的成功;非长期主义者,只能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基本概率事件下,归于平庸。既然“长期主义”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前仆后继地短视?因为做一个“长期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我只要相信就行了,“长期主义”是一个非常难掌握的方法论,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是需要智慧的。·2·

长期主义的“长期”到底有多长?

“长期”是个什么概念?多长才算是“长期”呢?5年、10年、还是20年?这些答案都不对。就算你把时间轴拉长到年、0年,这个周期够长了吗?但这个答案依然是错的。因为“长期”的单位不是“年份”,而是“周期曲线”。

你以为的“长期”可能是这样的:

但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眼中的“长期”是这样的:

“长期”的定义是:“长期”是世界上的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而不是时间上的长短。时间上的长度,只是它看起来的样子而已。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比如,山上的一颗苹果树,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就是一条条时间曲线。比如,公司创立、崛起、成熟、破产……公司这种抽象的生命脉络,同样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股票、爱情、事业、时尚……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开这个时间曲线。那么,如果“长期”的单位是“周期曲线”,长期主义者如何锁定真正的长远目标呢?第一种“长期主义”,是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长期主义的确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其实它更是一种方法论。价值观只要你守住自己就行,但是方法论需要一定的智慧,不是你想达成就能达成。雷军雷总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一种观点,他的大意是:之前他是公认的“劳模”,一周七天,全年无休,但是金山的成就并不如阿里。他说他看马云天天云游四方,看上去并不如自己努力,为什么比自己强?他因此得出了著名的理论——“风口上的猪”。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长期主义者,他首先得学会“夺势”,你必须能看穿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脉络,你才能选择到底往哪个方向长期走下去。

在上面这张图里,如果一个长期主义者选错了赛道,时间越长,结果越糟。而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你坐在一家从洛杉矶到纽约的飞机上,飞行员把飞行方向调整了3.5度。那么这架飞机最终将落地在华盛顿,而不是纽约。方向是1,长期坚持是背后的0,方向偏差一点,越走越远。这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难比登天的,即便是商业大佬也不能次次都对。比如,当年阿里要做云计算时,众多大佬表达过不屑的言论。长期主义者,不止是一头耐力十足的老黄牛,在成为老黄牛之前,他首先是一个预言家,正确地判断未来,才可以坚定地努力下去。长期主义者,不是用努力去搏未来,而是判断未来之后,像傻子一般努力。第二种“长期主义”,是要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当一个长期主义者识别了事物的走势,他接下来就会长久地面对一个问题:走到哪里才算是终点?即便是巴菲特一样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也总有卖掉的一天吧?一个长期主义者,如何判断出哪里才是自己的终局?

当我们预测未来时,一般人以为只要预测出拐点就好,于是他们脑海中的思维图是这样的:

但其实,真实的状况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是由无数个上下波动的小周期组成的,这些小周期常常会让你误判,让你分不清大周期的拐点到底在哪里。长期,不是时间的线性,而是时间的“套娃”。上面这段话可能有点抽象,你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一个5年的股票走势图,如果你买了腾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从一个月看,甚至从半年去看,这支股票的走势可能都是跌的。但如果你拉通5年的周期,会发现这支股票是在“跌跌撞撞”上涨的。所以,所谓的长期主义,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长期主义如此重要、又如此难以践行,那么学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呢?提两个我读过的故事,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就是长期主义的践行案例。·3·

学会什么,才能成为长期主义者?

第一个故事来自英国自行车队。在年以前,英国自行车队是历史上最失败的车队。因为在过往的年里,英国车队没有在“环法”拿过一块奖牌。他们业绩烂到制造商都不愿意出售自行车给他们,怕英国车手给自己的品牌蒙羞。但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期间,英国车手卷走了60%的金牌;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队在自家门口打破了9个奥运会记录,7个世界记录;在-年年间,英国车手在6年里居然拿到了5次“环法”冠军,要知道那可是“环法”啊!这10年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可以让一支车队脱胎换骨?答案在这个人身上——天空车队总经理戴夫·布雷斯福德(DaveBrailsford)。戴夫·布雷斯福德在年跳槽到了英国国家自行车队担任教练,提出了著名的“边际增益理论”。“我们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把骑自行车有关的环节拆解,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都改进1%,汇总起来之后,整体就会得到显著提高。”比如,他们会用酒精擦轮胎,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他们给每个队员配备专门的枕头和床垫,让队员在出差的酒店里可以快速入睡;他们甚至把卡车内涂抹成白色,说是便于发现灰尘,这些灰尘会降低调教过的自行车性能……

1%的改进毫不起眼,但是几百个1%加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而10年里每天改进1%,量变就会引发质变。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改变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

这种跳跃式的改变,就是长期主义者会享受的最大红利,因为只有努力的时间足够长,你才能得到最大的那块蛋糕。这就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主义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你将看不到任何变化,但一旦累积的时间开始发酵,你会收获一个奇迹。第二个故事来自两支南极探险队。年12月之后,有两只探险队先后到达了南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足迹留在地球最南端。这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阿蒙森团队,一支队伍是斯科特团队。为了抢先第一步征服地球上最神秘的大陆,两只探险队开启了一场“友谊比赛”。2个月后,阿蒙森团队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斯科特团队则晚到了一个月。而且,斯科特团队不仅输掉了这场伟大的探险赛,整支队伍都死在了回程路上。大自然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群人荣耀加身,另一群人却客死他乡?探险家一般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后人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两只探险队的备战差别。看过许多资料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两只团队输赢的差异点有很多,但决定两只团队生死的差异点只有一个:两只队伍对未来困难的估计。

首先,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差异。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拉雪橇,而是斯科特团队选择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台雪地摩托。事实证明,矮种马和雪地摩托都没法适应南极的冰天雪地。

雪地摩托在卸船时,就有1台掉进海里,剩下两台也在极恶的天气下气缸报废,矮种马也根本忍受不了严酷的环境,相继冻死。最终,斯科特团队不得不用人力去拉雪橇。其次,他们带的物资也不一样。阿蒙森团队是5个人,带了3吨物资。斯科特团队足有17人,却只带了1吨物资。这可能是斯科特团队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因为归程途中煤油不足,团队没法抵御严寒;又因为缺少口粮,大家体力严重透支。

再有,他们的保暖服饰也不一样。斯科特团队并没有向阿蒙森团队一样,大量使用传统皮毛来进行保暖。所以,斯科特队伍里的人冻伤非常严重。

两支团队还有众多的筹备细节是不一样的,这些细节越挖越让我感慨:当我们面对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目标时,如果你不能做好最坏打算,对未来的各种意外有着充分预估,你可能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而胜利的、并且活着回来的阿蒙森团队做的最正确的事是什么呢?为了南极探险,阿蒙森事先跑到爱斯基摩尔人的生活区,和这些极地人一起生活了1年多!在这1年多时间里,阿蒙森学会了如何用皮毛保暖、如何训练狗拉雪橇、如何在极寒之地长久地活下去。所以,阿蒙森根本不是用了2个月才到达南极,他是用了1年零2个月!创业、投资、品牌和南极探险是一样的,都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决定我们抵达终点、并活下去的原因,可能不是最初的实力,而是我们如何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的挑战不是枯燥,而是各种不确定。我们没法在出发前作出完美的计划,但是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是超量的准备。不死掉,才能一直走下去。

长期主义≠坚持,做长期主义的原因是: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长期主义的长期,不是时间上的长短,而是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关键要学会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和学会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不是忍受枯燥,而是对各种不确定做好万全准备。

·4·

结语

我们的朋友圈里,经常飘荡出各种激动人心的概念。不要成为那个只会喊口号的人,去成为那个独立思考后,坚定的践行者。共勉之。

来源:梁将军

序言一爱毛病啊!或呈现时,会充满绝望与愤怒,如绿巨人。灭掉性欲,至少灭掉性魅力,灭掉攻击性,也灭掉情绪与火热的情感,徒具好人的外壳,这是最常见的逃离真自我的方式之一。真自我是危险可怕的,而好人是会被认可的。以此,保留了人际能力,但失去了活力的内核。还有一些不起眼的逃离方式。譬如多位来访者,会习惯性撒谎,多是无伤大雅的,最严重的,简直想在任何一件事上撒谎。这样做,是为了呈现给别人看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别人就伤不到真实的自己了。譬如买件衣服,好友问多少钱,她或多说或少说,极少会报准确的数。我概括说,你向人讲的情况,总离事实有距离,不远,就几厘米远,但这样一来,她的真自我就永不会现身了。在咨询室中见证的一个例子:正和一位男士做咨询,电话意外打来,那边有人问,你在哪儿?他在广州,却说在惠州。放下电话,问他为什么撒谎,他说这是一种本能了,如果他在惠州,那么就会撒谎说在广州。他回家,妻子问,你今天去了哪儿?他脱口而出的,都是谎言。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遇到几个超外向美女,若外向程度满分是十,得给她们打十二或十五分才行,活力四射,朋友无数,到哪儿都是中心。但她们一致说,自己的心事,这辈子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这是一种多么辉煌的寂寞。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看过《西游降魔》,又看柴静专访周星驰的节目,再次感慨,每个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正是他自己的命运剧本。节目中两点蛮特别。一、星爷没意识到他几部重要作品在重复同一个模式;二、影片最后那段话“看见你第一眼就已爱上你了……一万年”,柴静问为什么重复使用这句话,星爷说有“情意结”,而柴静精准表达了理解后,他两次说谢谢。知音难觅,自知更难。《西游降魔》不错,而《大话西游》是我最爱的影片之一,它们有共同的模式:最爱的女子,男主角一直在躲避,直到她用生死证明爱,男主角才悲痛成神。真实的生命剧本中,星爷成了神,也一样孤独。《大话西游》最后一幕,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城墙上武士和紫霞拥吻,城墙下悟空只能呆看。星爷若白头孤老,是不是同种滋味。对和妈妈一样漂亮而强势的段姑娘、紫霞与柳飘飘,星爷又爱又恨。爱,可以是一万年,是永远,而比恨更深的是绝望,不敢真正相信妈妈的深爱存在,最后不敢相信爱情存在。除非像长江七号、紫霞或段姑娘那样对爱给出绝对证明,否则宁愿孤独。爱的绝对证明,在《长江七号》中表现得最极致,那就是,无论我怎么虐待你、攻击你、抛弃你、侮辱你、憎恨你、冤枉你……你都一如既往地深爱我。也就是说,我将我人性中一切丑陋尽现于你身,而你对我的爱毫不动摇。长江七号、紫霞与段姑娘(特别是长江七号),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讲,是经典的“自体客体”。意思是,你虽然是别人(客体),但我觉得你却像是我自身(自体)的一部分。我可以全然自由、肆无忌惮地对待你,而无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离开我,由此我才能确认你是我自身的一部分。确认这一点后,我才敢将我的爱意,传达到你的身上。对自体客体的追求,是极为原始的追求,是早期婴儿的需求。仅几个月大的婴儿,会将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婴儿甚至会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一切。并且,妈妈要通过足够好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由此,婴儿才能将其爱与恨的能量,传递到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身上。与婴儿最初的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婴儿的攻击力很弱,加上照顾婴儿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么简单,所以养育者可以满足婴儿对自体客体的需求。至于成年人,这种故事,或许只有影片和神话才可做到。现实中,极少有人能做到。关键不是没有谁能承受折磨的痛,而是,当你的折磨出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爱,而你对我没有爱了,我为何还在你身边?并且,所谓的一切丑陋,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小说家八女川自杀前留遗言说“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份遗言现实中有人说过,就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如此强烈的对生命的否定,原因很简单——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因这份羞愧,而觉得自己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丑陋。但一旦有爱的光逐渐照进来,存在着的一切都是荣耀。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是喜剧,男主角也会讨生活,但男主角很少丑陋而鄙俗,扮小丑的都是配角。这是星爷的一个投射,看他电影入戏的人都会感觉到,那种小人物的挣扎感。但现实中,常常连嘲笑都没有。不是说你一点分量都没有,所以别人没空嘲笑你,而可能是真的没什么嘲笑。嘲笑、丑陋与鄙俗,是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而非外部真实。星爷在控制着自己影片的每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星爷的经典电影都是他内心向外的投射。那些小丑是,反角也是。并且,反角更为关键。《大话西游》中,牛魔王与悟空是兄弟,牛魔王错杀紫霞。《西游降魔》中,则是孙悟空将段姑娘打成碎末。这种情节发生后,孙悟空和唐僧才能成神,才有冲天力量镇住牛魔王和猴妖。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既有“一万年”的爱,也有怨恨,若爱极少,怨恨也可以冲天。爱与恨先在心中分裂,而在影片中,则分裂成牛魔王与孙悟空、孙悟空与唐僧。特别是《大话西游》中,牛魔王成了杀人凶手后,至尊宝才能将恨转移到牛魔王身上,而爱就可以全然贯注到紫霞身上。一如紫霞与青霞,必须分离,才能存在。其中的一个寓意是,恨表达了,爱才能生出。至少是,恨被看到了,爱才能发出。但这一点太难。周星驰的初恋罗慧娟曾对记者说,她对周星驰痴心一片,但周星驰却当她是神经病。真是,戏里戏外都是人生,人生也如戏。电影中,段姑娘表达爱的方式神经,紫霞也如此。现实中,星爷也的确将罗慧娟的示爱视为神经病。这一点理解起来很简单:对爱绝望的人,视直接示爱为神经。一来访者说:每有爱意升起,心里都有一声音说,这你也信,SB!他先说的是自己,当他想对女孩示爱时,就觉得自己神经病,而一旦别人向他示爱,就更是如此。他特别受不了那些弱弱地向他示爱的人,他表面上会客气对待,这比星爷要好,但如完全自由的话,他特想吼她们:傻逼,滚!并且,一旦对别人有一点爱意,他会浑身难受到极点。这位来访者的很多自述,让我更真切地理解了周星驰的电影。譬如周星驰电影中常有这种情景:危难关头,突然间,除主角在行动外,其他配角都变成了像木偶一样的滑稽形象。这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迈克尔·蒂策(MichaelTitze)称为“匹诺曹综合征”。患有这种心理问题的人,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会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这位来访者有类似问题,被嘲笑,他就会木僵,但如果心理稍强大一些,他就会想象:其他人都变成了木偶,而他可以自由地去操纵他们。当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对他而言,解决办法有两个:一、自己变成木偶,被支配;二、别人变成木偶,自己支配。周星驰对被嘲笑极敏感,他的电影常出现这种画面,或许他也会如这位来访者一样,做这样的想象,而转换自己在被嘲笑情景下的木僵。木僵状态,是彻底无助,而神一般可操控别人变成木偶,是全能自恋。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也恰恰是婴儿的最核心心理。由此还可以理解周星驰的另一心理。据说周星驰对朱茵的一个不满,就是她不够傻。因为够傻,他才会感觉,形势控制在他手里,要不然,他就会觉得,形势控制在她手里。除了《大话西游》,我对星爷的片子不是太感冒,但星爷的片子几乎都可以在华人区获得追捧,新片《美人鱼》也不例外。因为他的片子,是从他的潜意识出发,也因而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情结。一位朋友在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yy/6461.html


当前时间: